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9日訊 手握袖珍「考古神器」洛陽鏟,鏟去包裹著「文物」的土壤,拿起小刷子,掃除附著在「文物」表面的浮塵,神秘的「失傳的寶物」逐漸揭開面紗……近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火了,網友們紛紛「種草」又「拔草」,閃電新聞記者也禁不住「考古盲盒」的誘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體驗了考古工作的驚喜與奇妙。
「考古盲盒」銷量超2萬 火爆秒殺評論區「催貨警告」
開盒一把鏟,「寶物」自己挖。提到盲盒,必然會聯想到一個詞——驚喜。對於盲盒愛好者來說,享受的就是打開盲盒過程中的期待感和驚喜感,如果打開盲盒抽中的是「隱藏款」或者「限量款」,那喜悅感也會加倍。而「考古盲盒」帶給大家的,除了普通盲盒的體驗,還有更多妙不可言的感受。
2020年12月初,有網友發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
據河南博物院社會服務部(文創辦)品牌運營主管劉維介紹,「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它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隨著一點一點地被挖掘,神秘的「寶物」慢慢呈現全貌,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考古盲盒』自12月初火爆以來,線上線下頻頻斷貨,線上的銷售速度更是屢創新高。12月3日晚八點,我們在線上開放了450個『考古盲盒』的補貨,兩分鐘就被搶售一空。12月4日晚八點,我們又上架了1200個『考古盲盒』,不到一小時就售空了。」劉維稱,「考古盲盒」在網上處於脫銷狀態,每次補貨都會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評論區則滿是「催貨警告」。
截至2020年年底,「考古盲盒」已經銷售超過2萬個,並且目前熱度還在持續,每晚八點在河南博物院官方淘寶店內上架的預售盲盒,往往都會在一分鐘內被秒殺完畢。
「考古盲盒」為什麼能火?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家裡挖文物。」2021年開年,閃電新聞記者也終於按捺不住好奇心,打開了從河南寄來的這份沉甸甸的快遞,小心翼翼地拆開「考古盲盒」,過了把考古癮。
一塊巴掌大小的土塊,一把迷你版洛陽鏟,一把小刷子,還有一本折頁手冊。不同於市面上普通的盲盒的單一材質,「考古盲盒」融合多材質,展示工藝之美。況且,即便打開了「考古盲盒」,看到了折頁手冊,也依舊不知道土塊裡到底藏著什麼。
隨機的寶物,不隨機的樂趣。的確,「失傳的寶物」是主動的,它讓人從拿起的那一刻就參與其中,當記者一層一層挖去泥土,小心翼翼挖掘出「寶物」的瞬間,一種愉快的心情和充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對於文物所傳遞的信息也更想獲得和搜索。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的多感官來參與體驗,這大大地改變了很多文化產品「扁平化」「單一化」的屬性。
從閃電新聞記者的親身體驗來看,「考古盲盒」更加注重用戶體驗,讓人在挖掘的過程中,「感受到考古學家的快樂」——能挖出什麼,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本就頗具刺激性。除此之外,盲盒附帶的袖珍版洛陽鏟等「考古鑽探工具」、包裹著「文物」的洛陽北邙山土壤,更為這段「考古」經歷增添了幾分真實感,可以說,微縮還原了「考古現場」。
讓古文化新起來,讓考古能參與,讓歷史更親切
從歷史中醒來,探索中國古文化。這是設計團隊在設計「考古盲盒」之初就制定好的精神目標。
據劉維介紹,「失傳的寶物」靈感來自於歷史悠久的河南。「河南是一座典型的歷史名域,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中國八大古都中四大古都在河南,我們立足河南,研究文物層土質的質感,並作為元素製成獨立的『考古現場』,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感受到發現歷史的瞬間。」
為了還原考古的體驗,河南博物院深入了解中國各個時期出土的文物特質和文化背景,並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文物製成「寶物」,讓更多人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文化。
「我們針對考古盲盒所做的升級計劃,包括聯合河南省內其他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文創專委會成員)製作定製款,盲盒內設置各館鎮館之寶的隱藏款。」劉維表示,後續還將聯動河南省文化歷史名城開展研學之旅,探索每個城市發掘考古時的趣事和特點,甚至可以探索考古現場也未可知。
從各大博物院看文物融合趨勢
其實,除了河南博物院外,國內最近玩盲盒營銷的博物院還有很多,比如陝西省博物館聯名推出的「青銅小分隊」系列、三星堆博物館聯合推出的「祈福神官」系列等,都頗受熱捧。
「考古盲盒」的大火,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當下喜聞樂見的「盲盒」形式,把看起來呆板的「考古發掘」從被動學習變為有趣的主動探索, 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吸引著更多人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閃電新聞記者 王嶢 於嬌 王乾峰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