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想感受一下考古學家的快樂嗎?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考古盲盒」被人民日報官微「點名」誇獎。
這款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鑑、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在玩家挖掘的過程中,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看直播網友被種草 考古盲盒賣斷貨
12月初,一名網友先後在豆瓣、微博發圖文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12月3日下午三點左右,河南博物院依託官方微博平臺跟網友做了一次實時互動,約定粉絲量漲到7萬時就進行「考古盲盒」抽獎,到了當天晚上十點左右就輕鬆突破,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吸粉1萬名以上。
「昨天下午開始我們緊急補貨,昨晚八點最後一次補貨450個不到兩分鐘就被秒光。」12月4日,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接受採訪時介紹,這是豫博文創第一款賣脫銷的網紅文創。當日又緊急補貨1650個,也不到半天就賣光了。目前正在聯繫廠家加緊生產,廠家近期也將增加一條生產線全面擴產。
而「考古盲盒」的大火也直接帶動了其他文創產品的熱銷,近日豫博文創迎來了一個線上高峰,成交額屢創新高。
其實這款「考古盲盒」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生產了,但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大火」。宋華認為,「考古盲盒」的爆紅跟國家上上下下高度重視考古以及最近多次考古新發現的報導有著直接的關係,加上近幾年「國家寶藏」「文物會說話」等文博探索節目的熱播,帶動了許多年輕人喜歡上考古,喜歡上探索歷史本源和未知。
開盒充滿未知 運氣差只能挖土
河南博物院打造的這款「考古盲盒」製成「失傳的寶物」,分為傳說級別、傳承級別和史詩級別,承載著人們的無限希冀。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買家可能會挖到「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各種「寶物」。
不過,如果運氣差一點點,只能收穫一抔來自洛陽北邙充滿千年古都文化氣息的土壤了——原來,比起普通盲盒,考古盲盒更讓人「有意外驚喜」的地方在於你有可能會「挖空」!這是設計者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設計的「小驚喜」。但不用擔心,就算挖空,也會有精美的小禮品作紀念。
而土壤也是考古盲盒的一大亮點,這跟市場上同類型產品使用的石膏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原來,這款考古盲盒的土是來自洛陽邙山,需結合配備的迷你洛陽鏟正確「挖掘」。為致敬考古工作者,盲盒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把土淋上水,用迷你洛陽鏟探明寶貝的具體位置。
「然而很多網友沒能理解洛陽鏟的精要,以為它和鏟子用處是一樣的,鋪上報紙直接硬挖,所以後來我們在盲盒裡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洛陽鏟的用法。」宋華說。
「文物超活化」催生國風玩具
截至記者發稿時,這款盲盒的官方旗艦店還是售罄狀態,在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的評論區也都是「催貨警告」。
不過,還有好多同款等著你。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是從「文物超活化」原型創作大賽的優秀作品中選出,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為基礎,參考鴞、饕餮、觥大、觥二、犧尊、鳳鳥等形象設計出的Q版手辦,又憨又萌;《國家寶藏》文創產品店的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同樣源自「文物超活化」系列,設計靈感來自於河北博物院彩繪散樂浮雕中的唐代仕女,嬌憨的侍女們「擺」出各種瑜伽造型,宣言是:「保持好身材,明天就出道。」而三星堆博物館聯合推出的「祈福神官」系列也頗受熱捧,青銅大立人、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銅神樹枝花蕾吉利鳥以及圓頭、平頭的金面青銅人頭像充滿了神秘色彩,將成為書桌上最酷的擺件。
以95後、00後為代表的Z世代年輕人正逐步成長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中華文化更強的價值認同感,讓國風玩具自然而然獲得了龐大的市場。而「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看起來枯燥無趣的「考古發掘」與當下流行的「盲盒」文化相結合,讓文物「活起來」,使得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去探索學習、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記者 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