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大貝母、假貝母、土貝、土苦膽、草貝、壘貝、豬屎貝
來源於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塊莖,生於山陰坡、林下。現多栽培。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雲南等地,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
散結、消腫、解毒。屬拔毒生肌藥
性微寒,味苦。歸肺經、脾經
多角形、三稜形或不規則半透明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凹凸不平。腹面常有一縱凹溝,基部有連在中軸上的短柄,背面多隆起。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平滑,發亮。氣無,味微苦
藥理試驗結果已表明,有抗炎和抗癌作用,另對免疫功能也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①治乳巖:陽和湯加土貝母五錢煎服。(《綱目拾遺》)
②治頸淋巴結核未破者:土貝母9克,水煎服。同時用土貝母研粉,醋調外敷。(《陝西中草藥》)
③治乳癰初起:白芷、土貝母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陳酒熱服,護暖取汗即消;重者再一服。如壯實者,每服五錢。(《綱目拾遺》)
④治骨結核潰爛流膿:土貝母、蜈蚣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甜米酒燉熱衝服。(《安徽中草藥》)
⑤治毒蛇咬傷:急飲麻油1碗,免毒攻心,再用土貝母四至五錢為末,熱酒衝服,再飲酒盡醉。安臥少時。藥力到處,酒化為水,從傷口噴出。候水盡,將碗內貝母渣敷傷口。垂死者皆活。(《綱目拾遺》)
⑥治刀割斧砍,夾剪、槍、箭傷損:土貝母沫敷之,止血收口。(《年希堯集驗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