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嬰兒行」法門的三大殊勝,教大家如何保持一顆童心

2020-12-2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4篇

佛法一向以高深複雜和法門眾多著稱,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成佛一說。

不過這裡有兩個常見的誤區,第一,這個法門不代表宗派,比如佛門分為大乘八宗,小乘兩宗,加起來不過十宗而已,有師兄就質疑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哪裡來的?

其實每個宗派下又有無數小的法門,比如禪宗就「一花開五葉」分為了臨濟,曹洞,溈仰等五個更小的分支,而每一支裡面又都有許多高僧大德,哪怕是一脈相承修行法門也是有所差別的,如果所有弟子都超不過老師的話,那這個門派也就越來越衰落了。

比如說現在的末法時代,除了禪宗,淨土,密宗這三宗還有傳承以外,其餘的宗派只剩下了前輩高僧大德留下的經綸,但已經沒有衣缽傳人了。

第二,這八萬四千隻是個概稱,沒必要過於較真,就像是佛經中常用「恆河沙」來形容數量多一樣,難不成您還真的鑽到恆河底下去一粒粒的數有多少粒沙子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您真的跑去數沙子了,那您將來必有成就,成佛不敢說,念佛去極樂世界絕對是百分百,原因無它,因為這樣的人「信力」實在太強了,完全符合淨土宗的「信願行」核心教義。

就像是愚公移山一樣,別人都拿他當傻子看,覺得他死腦筋,但就是這種死腦筋卻讓天帝都感動了,山神都害怕了,悄悄的把山移走了。

咱們回歸話題,這就是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的由來,所以這就是個概稱而已,不過佛法的法門確實非常多這倒是真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其中的一門——嬰兒行。

這個法門聽說過的師兄應該不多,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教導我們成年人要反過來向嬰兒學習,去除本心中沾染的許多塵垢,恢復那個真如本性。

這個法門有三大極為殊勝的地方,大家如果能夠領悟的話,一定會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弄不好還能讓自己恢復一顆童心,生活自然樂無邊。

02第一殊勝:沒有分別心

和紅塵一樣八零後的師兄師姐們應該大部分都為人父為人母了,也都有自己的寶寶,一定對嬰兒的情況不陌生。

嬰兒和我們成人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他們的分別心很少甚至沒有,比如說女生都喜歡的「閃閃惹人愛,愛情永流傳,一顆就破產」的鑽石,在嬰兒們看來和一顆廉價的玻璃珠完全沒有區別。

甚至說如果玻璃珠做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的話,小孩子們絕對會認為這個更好玩而放棄鑽石。

這在成年人看來覺得很愚蠢,比如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個著名的「買櫝還珠」的成語故事,用來嘲諷一些人有眼無珠,不會選擇價值高的東西,而只會靠本能選擇。

但其實從佛法看來,真正愚蠢的反而是大多數人——因為一件東西的價值高低,本來就該由自己喜不喜歡而判定,而不是世俗中大家為它定下的價格

換句話說,你覺得鑽石比玻璃好,一顆不起眼的珠子比一個做工精美的檀香盒好,只是因為前者更值錢,而且世俗中也這麼認為而已,說到底只是一種妄想和隨大流,而並非出於你自己的本心。

但是孩子們不同,他們喜歡什麼就是依靠本能和本心,他們得到一塊餅乾就像是得到了全世界,抓住了一隻知了就像是抓住了整個夏天

其實我們也是從這個年齡走過來的,只不過由於外界和世俗的種種汙染,反而漸漸失去了這種本心,同時也失去了快樂——大家不妨想想,自己上一次毫無保留沒心沒肺的笑是什麼時候呢?

不知道各位師兄的答案是什麼,但我就是發心學佛的那一天,頓時覺得天空海闊,鳥語花香,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不過可惜的是那個境界只保留了一剎那,之後也是隔三差五偶爾才能出現一瞬間,畢竟業障太深了

但是孩子們卻不同,泥土,樹葉,水,草,這些在大人們眼中毫無價值的東西,他們就覺得非常滿足了。

03第二殊勝:永遠樂觀,不會杞人憂天

成人的世界往往充滿了悲觀和煩惱,想要錢,想出名,想當明星,想爆紅,想開拉風的跑車,想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別墅,但同時又擔心失業,股票下跌,基金套死,投資被騙,孩子功課不好,婆媳矛盾,隔壁老王勾引老婆,秘書勾引老公等等。

換言之,成人的明天往往都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而正因為這些不確定性,讓大部分的人都充滿了焦慮和憂愁,而且年紀越大的人越是這樣,他們不敢去想未來,而只能回憶過去。

和老年人打交道的朋友應該都有這種經驗,他們都很少談將來如何如何,往往都是大談特談自己過去的光輝戰績,頗有幾分倚老賣老的意思

而中國歷史上曾有個「杞人憂天」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天會掉下來砸到他的頭,這看似一個笑話,其實正是成年人憂慮化的真實體現,只不過略有誇張而已。

但是相對來說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們卻都是無知無畏,永遠都覺得明天比今天好,後天會更好,所以就算有煩惱很快也會過去。

而小孩子們甚至連「煩惱」這個念頭都不會有,他們這一秒鐘還哭的稀裡譁啦,下一秒可能就又笑得陽光燦爛了,完全是隨心所欲,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叫事兒。

而這才是快樂的真諦,雖然也是妄想,但已經是最淡的妄想了。

04第三殊勝:心地乾淨,信任別人

成年人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容易相信別人,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

拋開上古不說,哪怕在兩百多年以前,人心還是比較淳樸的,也許大家文化不高,開放程度也有限,很多人一輩子去的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但正因為這樣,誰都不敢過於放肆,否則就沒法混了。

但現在地球都變成「村子」了,別說進城,一天時間地球都可以飛大半圈了,只不過交通越來越便利,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像是大城市的許多人都去過許多國家了,但可能連隔壁鄰居是誰都不知道

而且人和人之間的防範也是日漸森嚴,現在從小灌輸的就是周圍壞人很多,一定要小心保護自己,不要和陌生人隨便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等,小孩出去更是必須有大人保護。

但我小的時候,小夥伴們都是在外面自由自在的「野」著,大人也根本不會擔心,只要到了吃飯時間老媽喊一聲就行了。

所以小孩子們的心地都是很純淨的,很容易信任別人,就算有什麼爭吵甚至打架都不會往心裡去,有時候小孩打過架之後不久就又和好如初了,雙方家長們反而都結下了梁子,這就是成年人和孩子的區別。

其實能夠信任人,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我們也曾經擁有,但遺憾的是在這個塵世中呆的久了,慢慢就失去了。

05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嬰兒行」這個法門的三大殊勝之處,可以說距離佛法的「清淨心」境界非常近。

當然了,這是因為嬰兒從懷胎到出生,乃至長大成人之前,六識還未完全展開,也沒接觸到俗世中的種種汙染,所以除了前世的習氣以外,並沒有太多的分別心和妄想。

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六根被汙染越來越厲害,而我們的修行其實說到底就是把這個汙染去除掉,所以向嬰兒們學習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那麼這個法門如何修持呢?簡單來說就是多接觸小孩子們,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然後反省自己的種種不足——比如說初當媽媽的女生,就是一生中最慈悲最清淨的狀態。

希望各位師兄有空的時候也不妨修行一下這個「嬰兒行」法門,也能夠找回久違的童心,這樣煩惱妄想和分別自然就消除許多了。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唵 摩尼摩尼 摩訶摩尼 梭哈

相關焦點

  • 無比殊勝法門:《僧伽吒》
    法門無量誓願學!在這個未法時期,各種殊勝的法門正在慢慢的被埋沒。一門深入固然重要,但多聞具足還是要有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法門,願各位讀者增長多聞,當然更願大家能修行該法門。法門名。僧伽吒經一曰:「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者悉能除滅五逆罪業。」《僧伽吒經》直接記錄了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靈鷲山的教授。佛陀的這次教授,就像所有的大乘經典,是由他的弟子記住之後,再用梵文寫下來的。《僧伽吒經》的獨特之處在於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從往昔的古佛聽受的,而且對讀誦者的影響廣大、深遠。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比如:阿彌陀佛、藥師佛、阿閦鞞佛,乃至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以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而此教的基本教義是以「解脫輪迴」為出發點的。「該羅」是總包含之意,「八教」是天台宗的「判教」,天台宗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之法,分為八種「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這些道理非常深奧,對於一般人而言,若非頭腦聰穎、記憶力高強、對學問很有興趣者,恐怕是研究不來。但是相反的,一個人雖然不識字,若如果他肯「念佛」,則天台宗所說的「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通通都包含,沒有缺少,甚至超越。
  • 地藏法門的殊勝
    所以說地藏經,實是佛門之孝經,所以才有此經開篇「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的殊勝之處;更有「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的讚嘆之語。釋迦牟尼佛講經,十方諸佛通通來,一個都沒少;華嚴、法華沒有這個現象,華嚴、法華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已。顯密經典也沒有看到過,唯獨此經看到諸佛來集。
  • 地藏法門實在是太殊勝了!
    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離開孝道,沒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學成就,定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由此,我們才知道孝道的重要。所以,此法門顯得更殊勝。此經是我們這一生修行證果的起點,地藏經是根基。不但十方諸佛菩薩來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龍鬼神大眾也都到齊,顯示出孝道是盡虛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們認識孝道之偉大,孝道之不可思議。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離開孝道,沒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學成就,定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由此,我們才知道孝道的重要。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阿底峽尊者問了拏措大譯師有關佛教中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的觀點、內容以及修法等問題,拏措大譯師都做了圓滿回答。阿底峽尊者就感嘆:「藏地有這麼偉大的譯師和修行者,看來我根本不用來藏地。」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佛使比丘 著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所有同處於生、老、死的同修們:...八正道直接與生命實相有關,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間眾生不能安住於世,也無法解脫,因此,八正道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途徑。希望每個人都毫不遲疑地堅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質。佛陀如是說:「八正道,我說即是梵行」,即是佛法。八正道就是正確修行或嘗試修行八種正確的法門。
  • 【佛教法寶】新編佛咒古音之三十六:持誦殊勝的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
    【佛教法寶】新編佛咒古音之三十六:持誦殊勝的觀自在菩薩根本真言心燈佛教文化工作室譯
  • 佛教:今天是藏曆九月二十二日,恭迎無比殊勝的天降日!
    對於天降日,希望大家加以重視,多行一些善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果因緣具足,大家一起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心咒、《普賢行願品》等,或者行持其他善法,這很重要。作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徒,至少也要對佛陀的四大節日——神變月、轉法 輪日、天降日、成道日等殊勝日加以重視。眾所周知,任何宗教徒,都應對自己教派的特殊節日有相應的表示,比如舉辦各種慶祝活動等等。
  • 佛教殊勝經典,三種妙用,看你知道哪一種?
    佛教文化中,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有不同的妙用之處。都有解脫開悟的可能,每個修行的人,根性不同,慧性不同,能悟出的道理深淺也不同。佛教經典中,其中一部大乘經典《楞嚴經》就是一部佛教不可多得的佛法殊勝經典,其中就有五種妙用,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楞嚴經》的五種妙用,看你知道哪一種?
  • 淨土宗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切定善法門,一切散善法門,乃至一代佛教,到最後歸宗結頂之處,就是說,只論念佛,這是一個結論。並不是說一上來就教念佛。可能有的人根機好,或者是緣分成熟,上來講念佛就相信;如果不能相信,你還要開展很多。但是結論都是歸到念佛中來。這是就淨土宗而言。
  • 保持童心是多麼的重要
    今年的兒童節朋友圈多了許許多多對大人的祝福,我一個老頭也收到了很多的祝福,祝福我能有一顆童心,能像兒童一樣的快樂。玩沙子的寶寶可是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童年,但是如果把心回到童年,保持一顆童心還是應該努力的。
  • 佛教 萬千法門成就無二,宗門教下本是一家
    大家都知道禪宗修行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所謂的教就是說通相,而所謂的別傳指的就是宗通相,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裡提及的心通。由此也可以知道宗通的主旨修的就是心通。而心通的主旨就是佛法的宗旨!佛告大慧菩薩,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 淨空法師:從佛這段的話,能夠理解到這個法門的無比殊勝
    由此可知,到末法垂盡的時候,眾生的業障非常非常重,所有一切法門對他來講統統不靈光,只有這個法門還靈,還管用。我們從佛這一段的話,能夠理解到這個法門的無比殊勝。末法垂盡,業障深重的眾生,這個法門還有這麼大的效力,何況我們?我們今天業障沒那麼重;如果那麼重的話,怎麼可能生在這個時代,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 學處 | 如何修持地藏法門
    然諸法皆有緣起,生起菩提心亦需因緣具足,否則菩提難生,依《地藏經》起修,則為修菩提心之殊勝法門,經中文雖淺顯,但義理深藏,發心修習,所獲功德,不可思議。《地藏經》中所云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亡母之事,雖系明敘地藏本事,實則暗說發心之法。
  • 你好六月:保持童心,快樂生活
    不同年齡的人,看待六月的心境都是不同的,但不管你處在怎樣的年紀,都應該保持童心,熱愛生活。童年的美好,一直都留在每個成年人的心裡,大家時刻都想著能重拾那段歲月。可是生活不易,很多人都在殘酷的現實中,一點一點磨掉了自己的童真。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憨山大師在外號召三教合流共弘,在內則主張禪淨教合參同修。大家有所不知,憨山大師雖是禪宗臨濟宗門下,但恰恰是在聽聞《華嚴玄談》時,恍然大悟的。據說憨山大師因仰慕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大師的德範修為,還自字「澄印」,以表自己追思仰慕之情。我們一定要清醒的知道,我們的祖師和古時大德都是在倡導一門深入的同時,也提倡廣聞博學。
  • 澳中佛教總會董事洪永裕居士及夫人7月13-15日赴塔州行參加 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中國漢傳密學研究院第十屆學術研討會
    、中國漢傳密學研究院第十屆學術研討會、世界聯合佛教僧伽文化交流會第二屆全體大會、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與聖密乘佛教第八屆靈性對話三大殊勝聖事作者:澳中佛教總會秘書長  孔欣七月的霍巴特,和風熙日,萬物呈祥。
  • 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殊勝真言法門(續二)觀世音有關真言
    但是對於一般根基眾生,無法在此生、此身證果成道,所以佛陀有淨土方便法門,可以讓一般根基在現世、現生可以藉助佛菩薩願力、咒力、慈悲加持力以及自身的信願行、六度萬行往生佛法身示現的淨土世界,從而有個不退轉的好去處,往生後,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
  • 佛教講不挑撥是非的人,能到五種善果,第四種最殊勝了
    在佛教文化中講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各種善惡行為,形成了人一生的吉兇禍福,以及來世今生。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身、口、意三業「口業」之中最嚴重的一條就是「兩舌」了,在生活中一般人都比較討厭挑撥是非的人,挑撥是非的人會製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