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軸心時代」

2021-01-19 暖暖說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人類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西方哲學家稱之為「軸心時代」。東西方幾大文明共同進入一個創造性思維意識集體迸發與進取的時代,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一大批第一流的思想家幾乎同時出現在東西方歷史舞臺上,共同承擔了人類的首度思維大分工。回顧那一時期,簡直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神奇時代,充滿了驚人的巧合。

「軸心時代」這一說法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這段時間,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個時期是人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

思維上的進發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便決定了今天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態,這些軸心時代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所以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在軸心時代的先哲那裡獲得精神上的指導。「軸心時代」,英文是Axial Age。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年代。這個年代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前後兩百多年,不太短,但放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卻不算長。正是這個不算長的年代,左右著人類的整體精神歷程。雅斯貝爾斯對於軸心時代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他說:「人類的精神基礎同時或獨立地在中國、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臘開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類仍然附著在這種基礎之上。」

在人類奠定精神基礎和偉大事業中,中國不僅沒有缺席,而且是主角之一。孔子與釋迦牟尼、蘇格拉的年代靠得很近,孟子、莊子與亞里斯多德等人靠得更近。在那個時代不同地區的人類群體能不約而同地進入一個創造力進發的時代令人驚訝,如此多一流的思想家幾乎同時出現,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軸心時代和以後時代的差別,不能被簡單地看成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差別。因為軸心時代與其他時代的關係,是上下垂直型的,而不是橫向分割型的。誠然,哲學、藝術、宗教在軸心時代已獲得驚人發展,以後的發展是軸心時代建立的精神基礎的衍生。成熟於近代和現代的科學也是如此,以現代物理學為例,其中的許多規則都與《周易》為代表的東方神秘主義暗合。

軸心時代擁有著一種不可超越性的特質在其中,面對軸心時代,我們會突然發現自身的渺小,我們沒有能力解釋這一切,也無法超越那些看似童稚卻又成熟,看似天真又是輝煌的思維。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它記住。面對軸心時代,我們的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就像一座難以攀援的高山,有著無法跨越和名狀的無奈。儘管有這種無奈,但我們對高山的記憶和憧憬並不會因此減損關於軸心時代的思考。

現在遠遠看去,軸心時代各個文明中的精神導師像是一種默契地分工,這種互不相同的早期分工,決定了多個古文明的本性,因此也決定了以後發展的不同特點。例如,古希臘文明更多地考慮人與自然秩序的關係,印度文明更多地考慮人與超驗世界的關係,而中華文明則更多地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側重,也影響了多個文明今後的路向。因而,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至今還附著於軸心時代的精神基礎之上。

亞里斯多德有一句話,「只有深埋在土地裡的橡樹種子長成橡樹時,我們才能發現它的本質」。在軸心時代同一時期不同文明的三種不同思考方向可能正相當於橡樹種子,只有等到兩千多年之後它長成了橡樹,我們才發現,原來它是那個樣子。關於怎樣繼續繼承和突破軸心時代的文明,互相取長補短正是應解之策。當然,我們的前輩已經在向著這個方向行動了,所以我們才有西學東漸,才要去理解印度的宗教。既然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就需要各個文明之間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增進交流,相互取長補短。要進入「新軸心時代」,各大文明之間要互相對話,互相理解,這種交流將是意義非凡的。

相關焦點

  • 論文明對話的「共同語言」:關於新軸心時代的思考
    「軸心時代」(the Axial Period)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949年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該理論認為在公元前數百年的時候,人類至今賴以自我意識的世界幾大文化模式大致同時確立起來。而「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
  • 聽說過軸心時代嗎?
    「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
  • 餘英時:中國的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
    雅氏是哲學家而不是史學家,因此他關注的不是一般文明,而是「軸心文明」,也就是經歷過「軸心突破」的文明。「軸心突破」是什麼,請看他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的一段描述:初次有了哲學家。人作為個人敢於依靠自己。中國的隱士與遊士(按:指老子、孔子、墨子等)、印度的苦行者、希臘的哲學家、以色列的先知,無論彼此的信仰、思想內容與內在稟性的差異有多大,都屬於同一類的人。
  • 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同時出現的神秘軸心時代是什麼時期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內,在世界各地,準確的是應該是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人類文明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對人類文明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因而這個時期也被看做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學術界這個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
  • 李春生原創︳人生於寅與歷史軸心期的精神四性
    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歷史軸心期理論在今日已蔚然成顯學,引述者多如過江之卿,香港中大的《二十一世紀》雜誌就曾為此連出兩期專號,更有學者鼓吹什麼新軸心時代,
  • 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發生了什麼?
    軸心時代的提出公元前6世紀前後,人類文明在精神思想領域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在古希臘、印度、中東和中國,幾乎同時湧現了一大批哲學思想家。這一些延續到今天的幾大世界文化,大致都是在公元前700—300年這一時間段爆發的,所以德國哲學家卡爾·亞貝斯稱人類歷史上的這400多年時間為「軸心時代」,是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一個大轉折時代。軸心時代發生了什麼?
  • 世界歷史上有個軸心時代,出了四位聖人,您知道這個時代嗎?
    有那麼一個時期,這三大文明的奠基者,在跨度上萬公裡的遠古時代,竟然像約好的一樣、紛紛出場,一時之間,整個世界歷史的上空,星光璀璨、熠熠生輝!這個時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 軸心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軸心時代,中國有諸子百家,古印度有沙門思潮,猶太王國有基督教研究,而古希臘,則產生了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諸多哲學思想流派。最有意思的是,它們幾乎處於同一時代都是西曆的前八百年至前兩百年之間。根據一些人類學家的說法,軸心時代是由農業逐漸發達引發的。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的覺醒是由農業創造的大量富餘供給引發的,全世界大規模灌溉系統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條件。
  • 軸心時代 ——人類精神的附著地
    軸心時代理論把公元前800年到200年這段歷史上出現在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的中國、歐洲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明精神上的重大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理論可以三要素簡單概括:在軸心時代之前,宗教儀式及動物獻祭曾處於宗教探求的核心地位。軸心時代的賢哲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仍然重視儀式,但賦予了它新的倫理意義上的重要性,並將道德置於精神生活的中心。
  • 何為軸心時代?對於它的成果我們能繼承些什麼?
    在軸心時代發展過程中,人類走向了道德意識的新的深度。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都是基於「軸心時代」所奠定的基礎。那麼,「軸心時代」涵蓋的當代人文意蘊都是什麼呢?它對我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道德借鑑意義有哪些呢?歡迎跟隨哲學詩畫一起進入。
  • 習大大提到的」軸心時代「,你真的讀懂了嗎?
  • 軸心時代的兩位偉大人物柏拉圖與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何為軸心時代?從時間上看,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類文明精神獲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無法超越,未來也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最輝煌的時代。
  • 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對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啟示?
    歷史上,我們從未超越軸心時代的洞見,當歷經精神和社會危機之時,往往回溯軸心思想以尋求引導。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發出的一致見解,昭示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對當代紛繁複雜的問題,我們亦有必要回溯軸心精神,訴諸人性的共同本源,尋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 五千年世界文明,三個軸心時代,孕育化解人類危機大思想
    至於文化,無論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是中國的象形文字,都發端於那個時代。沒有那個時代的文字起源,也就沒有後來的文化。古埃及發明的太陽曆,中國發明的農曆,也都起源於那個時代。沒有那個時代發明的「年月」,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歷史。因為首先必須有年月才有歷史,而此前的人類恰恰不知年月為何物。第四,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類進化慢,又是世界剛剛進入文明期,所以第一個軸心時代長達千餘年,也就不足為奇。
  • 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發展是有預設的嗎,為何聰明人總是扎堆出現?
    導語:軸心時代,是近代以後西方學者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的含義是說,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世界範圍內,有著不同歷史的文明,卻幾乎在相同的時間,誕生了一批影響世界至深的思想家,哲學家。而其後到了戰國時代,亞里斯多德比孟子大14歲,阿基米德比韓非子大7歲。亞里斯多德這些在世界歷史上有著突出貢獻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幾乎都是趕著趟出生的,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遙遠的距離使得東西方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交流是不可能的。
  • 紀星羽┃軸心時代之後,為什麼很難集中產生大思想家?
    2020.9.30筆者攝於漢口某店內軸心時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前後,中國、西方、印度等地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這些思想家奠定了人類文明的中心/初始建構。因此,公元前五世紀前後被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相較於已經消失或未被傳承的五大古文明(古印度/古希臘/古巴比倫/古埃及/古瑪雅文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天時、地利、人和,讓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兩千年前的詩經、幾千年的中醫……在地球上得以倖存。
  • 內森·加德爾斯 | 新「軸心時代」
    他在本篇原文中以頗有深意、簡單清晰的7個抽象宏觀話題,將他們的觀點匯納貫通,向讀者展示了經過35億年或40億年才走到今天的生物進化、兩千年間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衝突的歷史,以及人類文明在多元文化共立並存的當下所面對的最具破壞性、影響最深遠的轉變等諸多論斷和線索。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閱覽全文。
  • 【魁閣學社】差異、交集與互補:雅斯貝斯「軸心期」理論與張光直「連續性」「突破性」理論的比較
    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與張光直的「連續性」「突破性」理論有各自的面向,也即問題。    雅斯貝斯「軸心期」理論的主要問題是:「軸心期」對於人類歷史的意義。雅斯貝斯說:「這個時代的新特點是,世界上所有三個地區的人類全都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類體驗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軟弱。他探詢根本性問題。面對空無,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 「一陽來復」:新軸心時代的儒學前景——杜維明新儒學思想簡論
    他的這種多元文化觀的提出,可以視為是通過對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的研究而完成的。雖然首先提出「軸心」概念的是黑格爾。他在《歷史哲學》中說「所有的歷史都走向基督,而且來自基督。上帝之子的出現是歷史的軸心。」但是對這一問題作了更普遍意義的分析的,則是德國哲學家K・雅斯貝爾斯1953年提出來的「軸心時代」"(Axial period、Axial Age)這一命題。
  • 他們接到指令下凡,去往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所以有了「軸心時代」
    關於「軸心時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更願意稱它為「奠基時代」。什麼叫奠基時代?奠基時代全稱可以稱之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奠基時代。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把這樣的時期,也就是了不起的導師一起扎堆出現的時期,叫做軸心時代。也就是讓人類的整個精神文化能夠自立的時代叫做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的這個命題也不是很準確,因為它其實是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