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時代的提出
公元前6世紀前後,人類文明在精神思想領域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在古希臘、印度、中東和中國,幾乎同時湧現了一大批哲學思想家。
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代,湧現了孔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印度也有釋迦牟尼傳佛教,還有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巴勒斯坦的先知、希臘的蘇格拉底等等。他們這些人都對人類的根本問題提出來獨特的看法,並且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或者教派。
這一些延續到今天的幾大世界文化,大致都是在公元前700—300年這一時間段爆發的,所以德國哲學家卡爾·亞貝斯稱人類歷史上的這400多年時間為「軸心時代」,是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一個大轉折時代。
軸心時代發生了什麼?
這一時期,猶太教的傳教士們開始用希伯來文記錄下口耳相傳的傳教故事以及民間傳說的「神跡」,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些文章被編撰成冊,成為了猶太民族的聖經《舊約》,《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包括律法書、敘事著作、詩歌、先知書四部分,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
耶穌降生以後,耶穌門徒和門徒弟子們在公元1世紀到公元5世紀又把主要用希臘文寫成的宗教文章編輯成冊,稱為《新約》一共27卷,內容包括敘事著作、教義著作和啟示書三部分。《新約》和《舊約》合在一起,就是今天基督教的《聖經》。
相同時期印度人也開始用梵文記錄下屬於他們的傳說故事,形成了印度人的「聖經」,例如印度最早的經書《吠陀經》,"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是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是「知識」、「啟示」的意思。所以《吠陀經》又被稱為《天啟經》。
猶太人和古印度人寫的這些文章著作都與宗教有關,古希臘人也留下了各種神話傳說,不過後來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學派著作又包含著理性,他們創立了古代的系統哲學。
中國人在軸心時代同樣沒有落後,雖然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戰亂,白骨露於野,但是並沒有影響先賢們對天地宇宙自然與人類自身的探索,他們拿起筆寫下了流傳至今的經典。比如《道德經》、《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等。
這些文章雖然字數不多,但可稱得上字字珠璣,蘊藏著中國人的智慧源頭,這些思想伴隨中國人走過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並且在現代社會中同樣沒有失色,先賢們的思想著作仍然需要我們學習研究。比如最早的是《道德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書籍。
軸心時代既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思維建構的過程,這是一個人類意識大爆炸的時期。在軸心時代,世界各個文明無不處在社會動蕩,戰火紛飛中,在這個時期可以說亂世出天才,儘管地理位置有區別,但都產生了對人類終極意義的迫切追問與探索,從孔子到蘇格拉底,從釋迦牟尼到以色列限制耶米利,眾多先賢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正視人性這個問題。
這一時期,人類的自我意識得到最初的發展,人類精神之火開始集體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