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中國的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最後讓我回到雅斯培關於文明的比較研究。雅氏是哲學家而不是史學家,因此他關注的不是一般文明,而是「軸心文明」,也就是經歷過「軸心突破」的文明。「軸心突破」是什麼,請看他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的一段描述:

初次有了哲學家。人作為個人敢於依靠自己。中國的隱士與遊士(按:指老子、孔子、墨子等)、印度的苦行者、希臘的哲學家、以色列的先知,無論彼此的信仰、思想內容與內在稟性的差異有多大,都屬於同一類的人。人證明自己能夠在內心中與整個宇宙相照映。他從自己的生命中發現了可以將自我提升到超乎個體和世界的內在根源。

原文很長,但上面幾句扼要的話已足夠說明問題;「軸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大躍動,最後導致系統性的哲學史或思想史的正式發端。

他對中國之「士」、印度之「苦行者」、希臘之「哲學家」和以色列之「先知」一視同仁,肯定他們都達到了同等的精神高度,因此在各自的文明中完成了內涵互異的「軸心突破」。

這就說明:他在哲學或思想的領域中徹底拋棄了黑格爾以來的西方中心論。我們都知道,黑格爾根本不承認「東方哲學」(「Oriental philosophy」)可以望希臘哲學的項背;他對中國和印度的思想都評價極低。雅斯培則對中國和印度作了以下的明快論斷:

中國和印度佔據著與西方比肩的位置,不只是因為它們一直存活到今天,而是因為它們都完成了突破。

換句話說,由於中國和印度都經歷了「軸心突破」,因此它們和西方是站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可見雅斯培所採取的立場與上述赫爾德和湯恩比基本相同。我相信這應該是比較文化史研究的一種常態,所以本書將接著雅斯培的論述探討中國的「軸心突破」。首先我必須進一步澄清「軸心」說和本書的關涉。

本序文開端說過,一九七七年我討論「哲學的突破」雖已觸及「軸心」說,卻淺嘗即止,未加深究。但一九九七年我起草本書英文初稿時,「軸心」說已成顯學之一。

讀了一九八〇年代以下許多社會學家、史學家、哲學家們的多方面發揮和深入考察,我不能不承認「軸心」說確有堅強的根據。因此我毫不遲疑地把它當作基本預設之一而接受了下來。

稍後我又進一步認識到韋伯關於古代世界宗教的觀察,與雅斯培的「軸心」說之間確有不少可以互相印證之處。這更加強了我對後者的信任。關於這一點,最近貝拉在他的新著中說得很簡要:

雖然雅斯培只提到亞爾弗勒德·韋伯(Alfred Weber;按:即麥克斯·韋伯Max Weber之弟)是「軸心時代」(「axial age」)概念的來源之一,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由於他早年和麥克斯?韋伯之間的學術淵源相當重要,後者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

麥克斯·韋伯關於世界各大宗教的比較研究已涵蘊了類似「軸心時代的假設」(「axial-age hypothesis」)。不但如此,我在他的著作中還發現:他所討論的「先知時代」(「prophetic age」)簡直和「軸心時代」如出一轍。

他追溯了以色列、波斯、印度的各種先知運動,並涉及中國的類似運動,上起公元前八世紀和七世紀,下及六世紀和五世紀,這些運動在他看來便是稍後世界各大宗教的背景。

由此可知韋伯關於「軸心時代」的構想和雅斯培並無二致,不過他的研究重點在世界宗教的興起,視域既異,名稱自然不同。他是社會學家而兼史學家,其論斷建立在經驗性的證據(empirical evidence)上面,恰好與雅斯培的哲學論斷互相支持。這樣一來,「軸心」說作為歷史假設的地位便更鞏固了。

所以我決定以它為本書討論的起點。這裡所謂「起點」則有兩重涵義:第一、「軸心突破」奠定了一個文明的精神特色,所以中國、印度、希臘、以色列四大軸心文明最後無不自成獨特的文化體系。

第二、軸心突破以後的獨特精神取向在該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長時期的引導作用。雅斯培指出,中國和印度在突破後一直順著以往的方式生活了下來,與傳統沒有中斷過。西方情形比較複雜,因為以色列宗教和希臘哲學的匯流造成了別具一格的精神傳統,中間有較大的變動和起伏。

但大體上看,兩千年來西方也依然保持了它的「文化連續性」(「cultural continuity」)。這一觀察基本上是合乎事實的。以上兩點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先秦思想的起源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長期導向作用,因此成為我探索中國軸心時代的基線。

從以上的回顧可知,本書以「軸心」說為討論的起點,曾經過了長時間的反覆斟酌與考慮,並非偶然興到或震於其「顯學」地位而然。我必須承認,「哲學突破」或「軸心突破」這樣的提法,涉及四大古文明的比較,我一開始接觸便立即發生「似曾相識」(déjà vu)之感。稍後追尋此感何來,終於發現這是由於我早年(五十年代初)受到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的影響所致。此文開宗明義便說:

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

約當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四個國度裡,人們都歌唱起來,並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裡,給流傳到後代。在中國,《三百篇》裡最古部分——《周頌》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Rig-veda),《舊約》裡最早的《希伯來詩篇》,希臘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都約略同時產生。

很顯然的,聞氏這裡講的也是一種「軸心突破」,不過是略早一點點的詩歌,而不是哲學,因此把時間定在「紀元前一千年左右」。我既有聞氏的論述在胸,再讀帕森斯與雅斯培的著作自若針芥之相投,不過當時不自覺罷了。聞氏此文作於一九四三年,比雅斯培《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尚早六年,真可謂「東海西海,心同理同」了。

我決定將「突破」這一概念應用在先秦諸子學起源上,還有更深一層的背景。《莊子·天下》篇說:

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這一段話主要是說上古原有一個渾然一體的「道」,但由於「天下大亂,聖賢不明」之故,竟失去了它的統一性。於是「百家」競起,都想對「道」有所發明,然而卻又陷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各家所得僅止於「一曲」,互不相通,「道」作為一個整體因此更破「裂」而不可復「合」了。這個看法後來又見於《淮南子?俶真訓》:

周室衰而王道廢,儒、墨乃始列道而議,分徒而訟。

「裂」即「列」的假借,本是同一字。但此說並非道家所獨有,《荀子·解蔽》篇劈頭就說:「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大理」即「道」,故後文評墨子以下八家之「蔽」曰:「皆道之一隅」。可見荀子對於諸子學興起的認識與《天下》篇作者一致,不過沒有明用「裂」字而已。

有此背景在意識中,我初遇「哲學的突破」之說便立即聯想到「道術將為天下裂」那句話,覺得「breakthrough」和「裂」好像是天造地設的兩個相對應的字。《天下》篇是不是莊子所撰,現代學人中持論不一,這裡不能詳考。但我們有充足理由相信,「道術將為天下裂」的觀念並非後代人的向壁虛造,而是從莊子本人的寓言中變化出來的。內七篇出莊子之手,古今大致無異辭,其中《應帝王》篇便有一則極著名的寓言: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渾沌」即暗喻上古以來渾然一體的「道」,「儵」與「忽」之「日鑿一竅」則喻「百家」興起於「儵」「忽」之間,終於將那個渾然一體的「道」分裂了。《天下》篇將「百家眾技」比作「耳目鼻口」更明明脫胎於寓言中「視、聽、食、息」之「七竅」。

這兩條文字之間互相照應得如此絲絲入扣,使我不能不相信《天下》篇作者確是有意將莊子「寓言」中的深層涵義用「莊語」傳達出來。如果我的推測不算大錯,那麼我們可以斷定:莊子不但是中國軸心時代的開創者之一,參與了那場提升精神的大躍動,而且當時便抓住了軸心突破的歷史意義。這樣看來,本書以雅斯培「軸心」說為討論的起點,可以說是順理成章,沒有一絲一毫的牽強附會。

但是過此以往,本書的整體構想則是我自己的大膽嘗試。一九九七年四月我起草本書原稿時,已讀到了不少討論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字。在這些討論中,中國軸心時代主要被理解為孔、老以下諸子學之興起;古代中國曾經歷了一場軸心突破,已成為絕大多數論者的共識。其間雖偶而有人提出異議,卻得不到其它學者的重視。

由於參與討論的主要是西方學人,他們對於以色列和希臘軸心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變動大致都具有親切的認識,但相形之下,對於中國和印度則稍隔一層,而尤以中國為更隔。因此,我決定對從孔、老開始的中國軸心突破進行一次比較深入而系統的探索。

我最感興趣的包括下面這些問題:例如以色列以《舊約》和摩西的故事為背景,希臘則以任意妄為的諸神為背景,那麼中國的突破又是針對著何種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發生的呢?其次,在肯定了中國發生過軸心突破之後,緊接著便是對突破過程的探源和溯流:唯有如此,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但此中涉及多方面的分疏工作,如先秦諸學派與歷史文化背景的一般關係和個別關係,以及諸學派之間的異同和分合。最後,還有一個密切相關的問題:如前面已指出的,軸心突破不但奠定了一個文明的獨特精神取向,而且還對該文明的發展起著長期的引導作用。既然如此,我們當然希望進一步認清軸心突破後中國精神(或思想)的主要特色何在,以及在其它軸心文明(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它呈現出來的具體形態為何?

以上所舉的幾個問題,在當時我閱覽所及的相關論著中,都未能得到正面的處理,即使偶然觸及,也淺嘗而止。因此我決意重讀先秦主要文本,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即先秦諸子)的起源。這當然不是零散的考證所能為力的,而必須先有一套通貫性設想以統攝並整理種種複雜的事實與觀念,最後才可能試著建構出一個條理秩然的歷史敘事。

這篇關於「天人之際」的專論,從醞釀到完稿,先後經歷了十二、三年之久。但其中足足有十年時間,我已將它置於「放棄了的計劃」之列。現在全書即將刊布,我願意將它的緣起、擱置,以至重生的過程交代出來,以為讀者理解之一助。在這篇跋文中,我想說明兩個相關的問題:第一,我為甚麼會選擇這樣一個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研究論題?第二,為甚麼我最後採取了如文中所表現的特殊論述方式——譯文和自撰文交錯而出?

相關焦點

  • 人物|餘英時家族與中國近代史
    八十多年前,餘英時在潛山度過了八年的鄉居生活,他所在的村叫做金城村,出生的屋子習慣性的被餘協中叫做西山大屋。 餘英時來潛山的原因,乃是因為抗戰爆發,當時父親餘協中因為忙於四處奔波,便將餘英時送回潛山老家寄養,餘英時的養母名叫張韻華,七十年代末餘英時回國時,還曾經在北京探望養母。
  •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軸心時代」
    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人類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西方哲學家稱之為「軸心時代」。東西方幾大文明共同進入一個創造性思維意識集體迸發與進取的時代,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一大批第一流的思想家幾乎同時出現在東西方歷史舞臺上,共同承擔了人類的首度思維大分工。回顧那一時期,簡直是人類思想史上的神奇時代,充滿了驚人的巧合。
  • 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發生了什麼?
    軸心時代的提出公元前6世紀前後,人類文明在精神思想領域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在古希臘、印度、中東和中國,幾乎同時湧現了一大批哲學思想家。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代,湧現了孔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 聽說過軸心時代嗎?
    「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
  • 餘英時:年輕人要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權威
    餘英時:「國學」基本是日本的名詞,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就有了。最初就是要恢復日本的國粹,先是對抗中國的漢學,後來又對抗西方的東西。這個「國學」後來就傳到中國來了。當初也經過許多演變,也有「國粹」的說法,同樣是日本傳來的。後來中國有《國粹學報》之類。章太炎提出,這些東西有所誇大了,所以改用「國故」,他有一本書就叫《國故論衡》。
  • 軸心時代 ——人類精神的附著地
    軸心時代理論把公元前800年到200年這段歷史上出現在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的中國、歐洲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明精神上的重大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理論可以三要素簡單概括:在軸心時代裡,人類的各個文明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希臘三賢),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諸子百家……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魁閣學社】差異、交集與互補:雅斯貝斯「軸心期」理論與張光直「連續性」「突破性」理論的比較
    「我們將中國的形態叫做『連續性』的形態,而將西方的叫做『破裂性』的形態。」這是張光直「連續性」「突破性」理論的主要問題。    顯然,這兩個理論的面向非常不同。    具體來說,這首先涉及研究對象及其相應的時間範圍。在張光直的「連續性」理論中,主要考察對象是中國和瑪雅從史前社會到文明社會的「連續性」表現。
  • 李春生原創︳人生於寅與歷史軸心期的精神四性
    按照雅斯貝斯的看法,公元前800年至200年是人類歷史的軸心期。在這個時期,人類意識開始覺醒,眾多哲學家或思想家在中國、印度、西方同時湧現。軸心期的影響延續至今,在此後歷史的每一次新飛躍時,人類都要回憶這一時期,從中獲得希望和力量。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作為歷史哲學它能為我們的「通古今之變」提供一種深度思考的坐標,只是今日之引述者對其的研究與討論卻上升不到「究天人之際」的高度,從而也就理解不了歷史的軸心期實乃人類天命「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之必然。
  • 「一陽來復」:新軸心時代的儒學前景——杜維明新儒學思想簡論
    本文在杜維明提出的「新軸心時代」的文化和全球社群的宏觀背景中,從其整體思想,即傳統思想的現代化把握其解釋理路及其論說的創新要點,彰顯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向現代化創造性轉化所具有的意義。關鍵詞:儒學;人文精神;現代化;全球化
  • 何為軸心時代?對於它的成果我們能繼承些什麼?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並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至此,人類的軸心時代被第一次正式提出,隨後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下面就是這些學者們總結的成果。
  • 「渾沌之死」與「軸心時代」中國思想的基本問題
    餘英時將渾沌之死與《天下》篇所說的「道術將為天下裂」聯繫在一起②。的確,《天下》篇將「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比喻為「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這與渾沌被日鑿一竅,七日以後眼耳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而渾沌遂死,寓意相通。餘英時認為:「『渾沌之死』或『道術將為天下裂』確實切中了『軸心突破』概念的宏旨。」
  • 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對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啟示?
    《軸心時代:人類偉大思想傳統的開端》內容簡介「軸心時代」誕生了四大文明——中國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臘的哲學理性主義得以形成。她的著作被翻譯成 45 種語言,暢銷全球,本書之外,另有作品《神的歷史》《耶路撒冷》《血田》《以神之名》《神話簡史》和《佛陀》等。譯者簡介孫豔燕,哲學博士,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 打開洞悉社會進程另一視界
    本報訊(記者高麗)由中國作協組織開展的2020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遴選25位小說家
  • 軸心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軸心時代,中國有諸子百家,古印度有沙門思潮,猶太王國有基督教研究,而古希臘,則產生了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諸多哲學思想流派。最有意思的是,它們幾乎處於同一時代都是西曆的前八百年至前兩百年之間。——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2010但是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尤其是作為學術研究者,不得不從歷史角度出發,去探尋背後的秘密。首先,諸子百家的誕生,與中國的禮治受到挑戰有關,而禮崩樂壞恰恰是由於青銅器、鐵器的發展、富裕而引發的諸侯之間的徵伐或僭越,鐵器的發展,恰恰帶動了農業發展。
  • 世界歷史上有個軸心時代,出了四位聖人,您知道這個時代嗎?
    回望歷史前塵,增強修身智慧,描畫未來美景。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全世界範圍內,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古埃及最早,它的文明在7000年前就已經成型了;古巴比倫文明則過早的消失在了沙漠中;而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經過異族的侵略和摧殘之後,已經滅絕;只有中國,因為地形的緣故,自稱體系,始終未曾斷代,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 軸心時代的兩位偉大人物柏拉圖與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何為軸心時代?從時間上看,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類文明精神獲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無法超越,未來也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最輝煌的時代。
  •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郊社區治理困境及其策略
    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郊社區的城鎮化主要是政府主導、行政推動的過程。正因為政府一系列獨特的城鎮化行動,致使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城郊社區邊緣化呈現出特殊性、複雜性,建構了極其特殊的城郊社區治理環境。
  • 習大大提到的」軸心時代「,你真的讀懂了嗎?
  • 餘英時回憶錄③我的大學
    一文,非常興奮,因為胡適在文中強調爭取自由在中國有很長的光輝歷史;他指出孔子「為仁由己」便是「自由」的另一說法,我也認為很有說服力。我一直相信中國既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大國,其中必有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文化因子,經過調整之後,可以與普世價值合流,帶動現代化。我不能接受一種極端的觀點,即認為中國文化傳統中只有專制、不平等、壓迫等等負面的東西。  《觀察》是我每期必讀的刊物。
  • 論文明對話的「共同語言」:關於新軸心時代的思考
    「軸心時代」(the Axial Period)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949年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該理論認為在公元前數百年的時候,人類至今賴以自我意識的世界幾大文化模式大致同時確立起來。而「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