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晚唐時期著名詩人,他和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他們二人都很擅長描寫細膩複雜的情感。杜牧,字牧之,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是唐代中期的宰相杜佑。杜牧自幼由祖父親自教誨,除了熟讀經史子集,他還對兵書戰策很感興趣。杜牧26歲中舉,通過殿試排名進士第五名,震動京城。杜牧在23歲時,就寫出天下傳誦的經典名篇《阿房宮賦》,當他科舉高中之後,更坐實了風流才子的美名。
杜牧初入官場只在長安任職一年,大多數時間都是外放。他既去過繁華勝地洛陽、揚州,也去過相對貧苦一些的宣州。在揚州,他寫下了很多佳句,「二十四橋明月夜」、「十年一覺揚州夢」、「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等等。表面上看他沉迷於遊樂,其實他內心中還保留著清醒認識,他建議朝廷儘早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並且密切關注邊境戰況警惕外族入侵。
杜牧擅長寫長詩,在揚州期間他以歌姬為主題寫出了《張好好詩》和《杜秋娘詩》。這兩首詩都是借用平凡美貌女子的經歷,訴說面對無法掌控的命運,小人物的無奈與可憐。從這方面看,他作為富貴中人,也有體恤平民的一面。
杜牧外放為官大概有10年之久,當他回到長安之後被任命為史館修撰。當他離開江南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喜悅,想要在長安做出一番事業。很可惜的是,杜牧只在長安任職兩年,又被外放做官。杜牧很不滿意的這樣的任命,他覺得這是當朝宰相李德裕對他的打擊排擠。
這一次外放長達7年,他先後輾轉於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在這次外放過程中,他看到了更多的底層百姓生活。農民深受苛捐雜稅的壓榨,到了春天播種的季節甚至沒有種子。於是在杜牧外放期間,他力求親力親為,在他的權力範圍內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幫助。比如他在黃州期間,約束下屬官員,處理了一批民憤極大的酷吏。但治理一個地方,無法改變晚唐百弊叢生的政局。曾經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此時已經像個垂暮老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走入」墳墓。
杜牧46歲的時候,再次返回長安,還是擔任史館修撰的職務。這時李德裕已經下臺,他在官場的生活相對要滋潤一些。經歷了宦海沉浮,他有了明哲保身的念頭。當時李商隱也在長安,他們二人早就互相敬慕,這一次終於相聚。杜牧和李商隱相互勉勵,讓杜牧燃起了雄心壯志,於是他在48歲那年,請求出任湖州刺史,想要造福百姓。
從湖州返京之後,杜牧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於是他定居在樊川別墅開始整體自己的作品。樊川別墅是杜牧的祖宅,他在這裡時刻懷念祖父杜佑對他的教誨,於是把自己的詩集起名為《樊川集》。在編纂詩集過程中,杜牧燒毀了很多他不滿意的詩稿,《樊川集》中只錄入了他自己的滿意的「十之二三」。杜牧病逝之時年僅50歲,縱觀他的一生,享受過,奮鬥過,努力過,失望過,這樣豐富的經歷造就了他詩文作品的風格多變。
拓展閱讀
筆墨當隨時代,清代揚州畫家的園林山水夢,高翔繪《僧掃落葉》
對於歷史愛好者,這幾部編年體史書一定要了解
前景表現空間幽深,遠景表現山勢雄偉,王翬繪《連山積雪》
唐代以前的著作中很難看到有關茶葉的記載,因為那時稱之為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