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喜歡太極拳,但大多數人練的都不對。所以,怎麼練都感覺不到練它有什麼迥異於前的地方。為什麼練的不對呢?因為練法體系裡面少了一個重要的步驟——樁功。
樁功本是咱們中國任何一家拳術流派體系當中都必須要有的。例如:
少林拳練法體系中有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跪步樁、騎龍樁等等,須以馬步樁為主;
形意拳練法體系中有渾圓樁、子午樁,降龍樁,伏虎樁,五拳樁等等,尤以子午樁為主;
太極拳練法體系中有無極樁、渾圓樁、開臺樁、纏繞樁、滾球樁等等。又以混元樁的練習為主;
八卦掌練法體系中有定式八樁、動式八樁、形神八樁、下沉樁等等,而以動式八樁和行樁為主。
由上可見,想學好任何一門的拳術都不能沒有樁功的基礎,可是縱觀現在學拳的人又有多少是從站樁上入手的呢?又有多少人真正用心的鑽研站樁和堅持長時間的站樁呢?所以,這是很多人學太極拳很長時間卻沒有什麼不一樣感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樁功是中國的唯一。你查遍中國之外的武術,搏擊,瑜伽等等,怎麼也不會找到有樁功練法這一項。這是一個不說沒有多少人能意識到,一說又會讓很多人感到很奇妙的事情。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難道外國人不會學嗎?如果你能想到這個問題,答案就接踵而來了。
因為樁功在武術體系當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求得整體力。而整體力既是中國武術發展到巔峰的大乘認知,同時也最為符合現代科學原理。過去的老前輩們常說,練的就是能把身體這一百多斤的力量放到對方身上,足矣!這說的就是整體力的效果。那麼,這種整體力是怎麼練出來的呢?答案又得回到樁功上去了。
我們可以這麼設想,一個人如果能把一百多斤的重物砸到對方的身上,結果會是怎麼樣?無論你是什麼拳王都得報廢。那麼,這個重物如果換做是我們人自己呢?說到這裡,問題就出來了。而且還是兩個問題。一,如何才能做到把自己一百多斤的重量作用到對方身上?二,如果對方躲閃過去了怎麼辦?
中國的老祖宗們在漫長的歲月實踐中找到了解決的最佳辦法,即樁功。為什麼說是最佳辦法呢?因為通過樁功,首先,能實現把自己一百多斤「砸」向對方的預期效果,其次,即使「砸」不上,仍然能迅速二次蓄力,再「砸」,再「砸」,再「砸」……這裡的關鍵就在於要能把自己一百多斤的整體力「砸」出去。這個技術就是我們練太極拳的都知道的「借地之力」。但「借地之力」必須要能先做到松沉到腳而不可,然後再通過「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順暢勁路得以實現。如此的反覆即可實現再「砸」,再「砸」,再「砸」……
所以,只要我們不是非常笨,
那麼看到這裡就應該能夠認識到,
松沉到腳是先決條件。
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
那麼就無「借地之力」可言,沒有「借地之力」,
我們想產生打擊效果就會用本力,
本力相對於整體力而言是笨力,僵力,局部力。
你或許會很奇怪,
為什麼本力不如整體力還要用本力呢?
沒有辦法!
因為無法「借地之力」,
所以,只能用本力去打擊對方。
而為了加大本力的打擊效果,
就要對肌肉進行力量性的附加練習。
這就是中國之外的武術,
搏擊的訓練為什麼和咱們中國武術有著很大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
也因為這樣,
所以外國的搏擊習練者
看著都是非常強壯的「肌肉男」,
而中國從古到今的功夫家大多都看不出多麼孔武,
尤其是內家拳習練者。
因為,中國的武術練的不是外部肌肉的力量,
而是內裡筋骨膜的超凡!
這種獨特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功使然。
接骨,抻筋,騰膜。
這是咱們中國武術之所以能有神奇的打擊力的基礎核心所在。
我們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很熱衷柔能克剛一說,
但大家是否想過,稻草為什麼卻克不了鍘刀呢?
你或許會能說出很多道理,
可答案其實既科學又簡單——稻草的質量與密度不夠。
因此,咱們太極拳要想做到以柔克剛,
就必須要做到改變自身的質量和密度的內結構而不可。
這也通用於其它任何正宗的中國武術原理。
所以,我們必須要對接骨,抻筋,騰膜有著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那麼,如何才能接骨,抻筋,騰膜呢?
答案仍然是樁功。
且樁功是其唯一的途徑。
為什麼?就是因為,
一,站樁能最好的放鬆身心,放鬆肌肉;
二,站樁能基於這種松而逐漸找到重心和中心;
三,站樁在能找到重心和中心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真正的接骨(鬥榫)。
骨和骨能合理的對上了,各處的筋也就隨之變化了,膜也就漸而騰起來了。
這就是樁功為什麼要松肌肉,且反對肌肉力量練習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樁功為何會變易人體質量和密度的奧妙所在。
所以,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不練肌肉,練中國傳統武術有成者,「沒有肌肉」。
這回大家應該能夠從筋骨膜的層面而言,搞明白為什麼練太極拳要鬆了吧?
可話又要說回來了,學任何拳術都要從樁功開始,這就好似學寫字都要從一筆一划開始的道理一樣,差不多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也得從樁功開始而不可。而樁功裡的那些奧秘是中國的唯一,世間的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