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明星養豬企業牧原股份官宣計劃2020年將在南陽市建設100個養豬場,有錢任性、財大氣粗在牧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豬價的相對高位,利潤可觀,牧原股份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預計淨利潤達40億-45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5.4億元,同比大幅扭虧為盈。
伴隨著豬肉價格回升,今年以來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相繼加碼生豬養殖產業。恆大、萬科跨界投資養豬早已是數年前的舊聞,今年的加碼投資正是看好養豬業在未來的投資收益。
而堅守在養殖行業的大佬們也沒有停下腳步,新希望也加大了投資,一點不遜於同行。
6月29日新希望發布公告稱,擬繼續加大在生豬養殖業務的投資力度,建設12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為33.41億元,計劃新增生豬養殖285萬頭。6月30日,正邦科技也通過定增募資用於發展生豬養殖業務。
與此同時,我國「養豬」企業數量也在不斷攀升。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74萬家在業、存續的豬養殖企業。截至6月30日,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今年1-5月新增超過6萬家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同比增長97%。今年新增的豬養殖企業,主要分布在農、林、牧、漁業,且超七成為個體工商戶。地域分布上看,河北、雲南和山東三個省份的相關企業數量總和,約佔全國企業總量的三分之一。
據行業估計,我國的規模養殖場估計在110萬家左右,今年5個月就新增了6萬家,增幅不可謂不大,而考慮到今年進入養豬業的大多數是有資金有實力的財主,未來我國養豬業競爭將更加白日化。大企業擁有資本和規模、管理優勢,不僅對養殖戶形成碾壓之勢,對小規模的企業來說也是具有壓倒性優勢。
畜牧堂注意到,剛剛任澤平發表言論稱這輪豬周期預計到下半年即將結束,留給養殖戶的好日子也將在年底關上大門,2021年的豬價可能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一騎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