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面對嚴寒和嚴峻冬季裝備的不足,大量印軍顯然無法長期在邊境部署,其不說對面是否歐施加壓力,單單是冬季的嚴寒對於印軍士兵的準備的損耗,就已經讓印軍苦不堪言了,於是,印軍「靈光一閃」,轉戰地下了。
印軍轉戰「地下」躲嚴寒,地下工事群是又一個「馬奇諾」?
印軍為了同時對抗「潛在對手的軍事威脅」以及惡劣的氣候條件,開始大興土木的修建地下工事,這些工事位於地下數米深的深度,將由鋼筋和混凝土加固,按印軍的預計,可以抵禦大口徑火炮的直接打擊,保證工事內的印軍安全無虞。
整個工事工程由地下掩體、指揮中心、醫護室、武器倉庫以及大量1.8米到2.4米高的通道連接,在不懼火炮打擊的工事中,可以利用通道迅速完成轉移,隱蔽地出現在其他位置。
更重要的是,位於地下的工事,配合供暖系統可以保持工事內的溫度,同時還能讓印軍士兵們遠離嚴寒困擾,不用再住帳篷,算是一舉兩得。
其實,地下工事和坑道防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反而「歷史悠久」,現代軍事中,地下工事最長露面的就是伊朗,其地下的飛彈工事配合坑道機動可以有效躲避空襲。
而在二戰中,日軍在島嶼攻防戰中,利用大量工事和掏空山體建成的內部工事也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而最為有名的防禦工事,當然要數一戰後法軍建造的馬奇諾防線了。
不過這種耗費大量費用建造的工事,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無法移動;屬於被動防禦姿態,基本只能等對方進攻,直接「硬扛」傷害,最後等待對方找到破解之法。
尤其是面對機動作戰力量「繞路」時,毫無辦法,而且對比在抗美援朝時,我軍使用的坑道防禦與美軍對峙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於朝鮮半島兩側都是海域,缺乏地面機動繞行的環境條件,而馬奇諾防線則直接在德軍裝甲軍團的快速機動中,「靜對動」直接變成了「擺設」。
而在現代軍事條件下,軍隊的機動能力相比二戰已經大幅提升,「靜對動」的作戰差別更大,在低烈度作戰情況下,印軍地下工事可以抵禦普通火炮的攻擊,足以自衛。
但是在高烈度戰爭條件下,幾米深的地下工事,防禦力無法與伊朗的工事防禦能力相比,工事內的機動性上差別更大,面對兵力集中的地下工事群,鑽地彈可以了解一下。
更不要說在高原凍土地帶基建能力的差距,大型機械能否抵達就是個前提條件,當然,簡單的挖一些地道坑道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