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種人文景觀,都有著它的歷史文化背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早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軍事價值,現已成為法國、德國邊境線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不管人們對馬奇諾防線遺址有如何觀感,它的確像中國的長城一樣,成為了一種特有的歷史文化景觀。長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遺存,馬奇諾防線則是法國的一種現代文化的展現。
馬奇諾防線內部構造剖面圖
它們雖然都源於軍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馬奇諾防線自1928年開始修築,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馬奇諾防線是現代軍事要塞的一大發明,是法國人的傑作。
儘管馬奇諾防線沒有發揮其應有的軍事防禦作用,但卻給世界留下了諸多的軍事戰略思考。
從抵禦外國或者說外族侵略,保家衛國的角度來看,它同中國的古長城的歷史作用一樣,是國家主權、民族利益神聖不可侵犯的象徵。
馬奇諾防線外觀之一(圖示)
馬奇諾防線涉及到歐洲的國家關係、民族關係,也反映著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它涉及到法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軍事史,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史。涉及到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軍事地理、軍事工程等軍事科學。
馬奇諾防線內景(圖示)
還涉及到建築風格、建築模式、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等建築科學。另外,它也涉及到教育領域,因為它存在的本身就具有警示作用。
馬奇諾防線是進行維護世界和平教育的基地。馬奇諾防線已經是法國和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無獨有偶,在中國境內也有一道馬奇諾防線,那就是侵華日軍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地區構築的地面陣地和地下要塞。侵華日軍稱其為「東方馬奇諾防線」。
東寧要塞(圖示)
但是,它不同於法國人在法國領土上修築的馬奇諾防線。它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了稱霸中國乃至亞洲,而強迫中國勞工在中國領土上修築的非正義的產物,是強權政治的遺蹟,是殖民文化的結果。
日本關東軍構築的「東方馬奇諾防線」,蜿蜒在東起吉林琿春,中部經過黑龍江省東北部邊境,西至內蒙古海拉爾的近5000公裡的國境線上,主要由十幾處「築城要塞」組成。
雖然侵華日軍在撤退之際,對「東方馬奇諾防線」進行了銷毀性的破壞,但還是有大量的地上和地下的工事遺留了下來。
沉睡了半個多世紀後,才為世人所知曉的「東方馬奇諾防線」,中國人民為它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如果說,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是侵華日軍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惡行,那麼,「東方馬奇諾防線」就是他們在遮羞布下的罪孽。
被奴役的中國勞工(圖示)
在「東方馬奇諾防線」的修築過程中,被屠殺的中國人的數量遠遠超過三十萬。據有關史料統計,不少於一百二十萬。侵華日軍往往在每一處要塞完工之後,或通過毒藥注射、或利用酒菜下毒致勞工以死地。還有許多勞工死於他們的槍口之下。
當我們面對隱藏於山野地下半個多世紀的「東方馬奇諾防線」時,我們應該反思。反思侵華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在向前看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回頭看看我們的父輩曾經的慘不忍睹的歷史。
「東方馬奇諾防線」不必要與歐洲的馬其諾防線一較長短,它所滲透著的強烈的警示教育效應,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它的內涵足以讓世界人民認知、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掃除一切和平障礙的重要性。
世界的主題——和平
「東方馬奇諾防線」與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有著本質的區別。「東方馬奇諾防線」所具有的殖民性質、侵略特性,決定了其沉重的歷史感及警示教育特性。因此,「東方馬奇諾防線」更加值得人們保護、研究。
今天,侵華日軍構築於中國境內的「東方馬奇諾防線」,已經作為日本侵略者的歷史罪證,載入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史冊。
主要參考文獻:《秘錄 虎頭決戰實錄》(岡崎哲夫)、《遠東的勝利》(弗諾特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