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地標建築之一的萬裡長城,堅實綿延,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極大的削弱了北風遊牧民族的騎兵的快速奇襲,為守護南方中原文明立下了卓越功勳,為古代一個又一個盛世出現提供了堅實屏障。東方的萬裡長城護佑著華夏文明的聖火,延綿不息,與之相對應的,坐落於亞歐大陸西端的法國馬奇諾防線,也是以堅實綿延著稱,但是開戰之後,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德軍面前不堪一擊,真的是毫無作用嗎?
首先馬奇諾防線並非戰爭後史學家說的那樣華而不實,它的存在對於法國來說,是有極大的防禦價值以及戰略縱深價值。法國耗巨額之資,歷數十年之久,不可能沒有作用。馬奇諾防線綿延法國東北邊境數百裡,內部設施完善,並配有78座軍營組成的地下城市。德國曾為對付這條防線煞費苦心,並為對付這條防線設計了著名的巨炮——古斯塔夫巨炮。法國全體上下一直認為馬奇諾「固若金湯」,德國人要想攻破馬奇諾防線,比天還難,即使德國攻破馬奇諾防線,也畢竟損失慘重,那時的德國也無法組織起力量來繼續進攻法國。但是,德國憑著優秀軍事素質和高度機動性,成功逾越阿登山脈,採用迂迴戰術,與蒙梅迪成功的突破法國防線,瞬間佔領了法國的北部領土,使得馬奇諾防線失去了作用。
其次,修築馬奇諾防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拖住德國,而不是靠這條防線來擋住德國的進攻。法國地形相對平坦,這樣的地形缺乏戰略縱深,缺乏戰略縱深的法國易於被敵軍橫掃,所以法國為增加其戰略縱深,修備了此條防線,以備有反擊德國的力量。雖然一戰中勝了德國,但是法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法國在一戰的戰場上所投兵力數量驚人,據戰後有關專家統計,法國在一戰中傷亡人數達上百萬人,並且軍費開銷也讓法國捉襟見肘,致使法國在其後數十年都難以自愈。法國人的恐戰心理讓法國修建了這一條馬奇諾防線,這有利於緩解德軍的進攻的同時,以此來自愈瀕臨破滅的法國,為本國的經濟、人員恢復提供一條暫時喘息的機會。
接著,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為了誘使德國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從比利時荷蘭方向進攻法國,這樣法國就能正面阻擊德國的侵襲,與德國繼續展開拉鋸戰,從而找尋契機反擊。所以,法國花了如此大的價錢來修築馬奇諾防線,目的就是逼迫德國從他們「選擇」的方向來進攻法國。讓德國再次咽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苦果,讓他再從比利時荷蘭方向進攻。
最後,修建馬奇諾防線正好印證了法國恐戰的心理因素,一戰中的法國,主要是靠打陣地戰和戰壕作戰打贏了氣焰囂張的德國的,在此基礎上,輔以大量的火力支援和牢固的工事建設。所以說。以這種方式打贏德國的法國人,沒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堡壘戰術,在邊境上修建一條強大的防線,以此來阻擊德國的強力進攻,在德軍的瘋狂進攻之後,予以反擊,這樣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勝利果實。然而,法國的固化思維讓成立了僅70年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土崩瓦解,以失敗告終。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思考,若是法國不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模式,畢竟戰爭應該因時因地而行。修建馬奇諾防線就是將一部寫好的劇本讓德國來演,但是法國想到了開頭,並沒有想到德國跳脫出了劇本,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奇襲了法國。所以說,若是法國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創造出更具機動性的策略來應對德國,那麼法國與德國的大戰,誰輸誰贏,還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