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納蘭春蠶
唐代詩人孟郊,也就是那位寫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著名詩句的大孝子,寒窗苦讀數十載,終於金榜題名一舉高中。他登第時已46歲,回想當年落魄不堪,今朝終於揚眉吐氣,不禁感慨萬千,便寫下了一首與《遊子吟》齊名的代表作《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從這首唐詩衍生出兩個成語「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走」就是跑的意思。詩人一天之內就算騎著馬飛奔,也不可能看盡長安城裡所有的花,只能東瞧瞧、西看看,匆匆一瞥,走個過場而已。因此「走馬觀花」一般形容漫不經心粗略地遊覽,常用作貶義。
關於「走馬觀花」還有一個被人誤解很深的問題,即孟郊「走馬觀花」,觀的究竟是什麼花?
當今普遍觀點認為,「花」指長安妓女。孟郊一朝得志,也「富貴思淫慾」起來,就跑去風月場所花天酒地,找妓女尋歡作樂。支持此說的理由,主要是《登科後》頭兩句的「齷齪」、「放蕩」二詞,讓人容易聯想起一些「不健康」的畫面。
第二種常見說法,「花」指牡丹。劉禹錫《賞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是最能代表長安的富貴之花,但牡丹的花季是在春三月。《隋志·素問篇》:「清明次五日,牡丹華。」
唐代科舉放榜的日子,一般都是在春天,以二月為多見。初春二月,氣溫仍較低,尚未到百花盛開的季節,所能觀賞到的鮮花品種,僅有耐寒的梅花或花期較早的杏花等而已。劉滄《看榜日》可資為證:「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不過我們卻低估了古人的智慧,據明·謝肇《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明人已掌握了相當成熟的催花技術,唐人雖不能及,但讓牡丹在二月開放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之事。例如下面這首詩:
唐·翁承贊《擢探花使三首》之三: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紵衣惹得牡丹香。
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七引《秦中歲時記》:「次即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便差定先輩二人少俊者,為兩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開牡丹、芍藥來者,即各有罰。」
唐代進士及第,常舉辦慶祝活動,其中一項就是探花宴。在前輩進士中選出兩位年輕有為的才俊,讓這兩人騎馬遍遊名園採摘名花,如果在新科進士中,有人比這兩位探花使先採到名花,如牡丹、芍藥,這兩人就會受小小的懲罰。與此同時,率先採到名花的新科進士,將會奪得「探花郎」的稱號。這就是宋以後進士第三名「探花」之稱的由來。
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說的就是新科進士遍賞名園,採摘名花的「探花宴」活動。之所以騎馬跑得飛快,在一天之內看盡長安城裡所有的花,是希望比別人搶先一步折得名花。因此「走馬觀花」的「花」可以是名貴的牡丹、芍藥,也可以是不太名貴的杏花、梅花等等,但絕不可能是指妓女。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版權聲明】此文系本人「納蘭春蠶」原創文章,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及連結信息,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