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一個省的督軍,權力很大,能擁有多少軍隊呢?

2020-12-14 撿史官

民國初期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由於當時整個國家缺乏一定的秩序。所以整個民國都是「槍桿子底下出政權」,誰手裡的槍多人多,誰就越有話語權。

按照民國初期政治體系的劃分,督軍是省裡的二把手,一把手是省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省長更像是一個附屬存在的人物,一個省份的軍政大體都是要聽督軍的。

比如從1931年到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的總統是林森,但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名字並不熟悉,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真正的掌權人是蔣介石——而蔣介石和林森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和各省的都軍與各省省長之間的關係一樣。

至於各省督軍手裡能掌握多少軍隊,完全是依據自身情況而決定。

中華民國剛成立之初北洋政府還有袁世凱進行協調統一管理,所以當時軍閥割據的現象並不明顯。各省省長和督軍之間還可以說是相互制衡,誰都不怕誰,誰也不需要再依附誰存在。

而且督軍和省長都是一個可隨時會調動的職位,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幹什麼職務,因此當時的督軍雖說手中有權力,但是和民國18年到民國30年期間的督軍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等到袁世凱死了之後,由於沒有人能夠繼續鎮得住北洋政府各大軍閥,而各大軍閥又相互不服,便開始形成彼此割據的狀態。

雖然當時明面上仍是北洋政府統治全國,但各大都督軍(大帥)心裡已經開始打小算盤,大家都看出了混亂已經成為必然,自然不願意交出自己手中的軍隊。

剛開始的時候各省長還有一定的發言權,不過隨著北洋政府的號召力越來越弱,北洋政府所建立的政治體系蕩然無存,各大軍閥之間也相互為戰,省長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只是名面上一個掛職,一個省裡的軍事和政治全部集中在了督軍手中。

由於各督軍之間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目標,有些督軍為了避免被吞併和消滅,便開始暗自發展力量,國家形式和東漢末年相似。

軍閥割據形成之初,每個省裡督軍所掌握的軍隊即是該省之前所有的軍事力量。割據形成之後,各個軍閥的經營方式直接影響到其後續的發展,有的越做越大,有的則慢慢混成了光杆司令。

在當時比較典型的有張作霖和閻錫山兩個人。

張作霖剛被排到奉天省的時候號稱手上只有一個師的兵力,不過這這個師「水分」比較大,甚至包括一些臨時詔安的土匪,即便如此總人數還不超過10000人,在袁世凱死了以後他開始嘗試吞併東北的其他小軍閥,四處詔安土匪擴充實力,但是在1918年的時候總兵力還不到3萬人,裝備也相對落後。

張作霖是一個聰明人,他明白要想發展軍隊,手裡必須有錢,張作霖通過加大對於蘇聯和日本的貿易量,明顯改變了東三省的經濟狀況。

有錢之後的張作霖也就不差錢招兵買馬了,張作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當時他明白中國軍隊和外國軍隊的實力差距主要表現在武器方面,因此他不惜重金購買歐洲裝備,所以他也是中國第1個組建空軍部隊的一個軍閥。

而且張作霖精銳軍隊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整套從歐洲進口,因此張作霖的軍事裝備應該算是國內各軍閥之中最精良的一支。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1926年的時候張作霖手上的軍隊已經達到20萬人以上。

也正是因此,儘管當時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已經虎視眈眈,不過由於畏懼張作霖的軍隊,所以從頭到尾也沒敢做出任何非分的舉動。在日本準備全面侵佔外東北之前,首先製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之後才敢行動。

與之相同的是山西王閻錫山,它也是一個會暗中發展的人,閻錫山也應該算是「白手起家」的一個督軍。

辛亥革命發生之後山西也歸屬到了閻錫山的管轄之下,閻錫山管理山西的時候並沒有人與其爭奪地盤,因為當時的山西實在是太窮了。

當年的洋務運動確實讓中國有了一定的基礎的工業,但由於山西大多都是山區地形,鐵路基本沒通,因此當時山西的工業程度幾乎為零。

整個省份仍是靠最傳統的農業維持稅收,所收上來的錢根本難以維持一個1萬人的現代化軍隊。

因此閻錫山剛到山西的時候軍隊還不過萬人。

閻錫山進入山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開發山西當地的資源修建道路,以礦藏為條件與洋人做生意,加強對外的溝通,積極的引進一些基礎的工業以及軍工業,將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其他的一些富餘省份,閻錫山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幾年之後山西的經濟狀況有明顯改善,閻錫山有錢之後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給自己買大宅子修好房子,而是積極的發展軍隊買槍買炮。

在日軍侵華之前閻錫山在山西的軍隊名義上已經達到20萬,這其中也包括有一些是掛靠在他名下的小軍閥,實際上閻錫山所能直接調動的軍隊也達到10萬以上。

因此閻錫山也算是民國最勵志的軍閥之一。

不過有些軍閥雖然在建立之初非常的龐大,但是由於不會發展只是懂得通過掠奪來獲得戰爭資源,其發展前景就不太樂觀了,最為典型的就是馮玉祥。

馮玉祥雖然擅長帶兵打仗,但是他並不擅長管理,而且他又不捨得將政治和經濟權力交給其他人管理,因此導致馮玉祥在經濟上非常的拮据,根本沒有錢去招兵買馬買槍買炮,甚至一度因為缺錢打著「剪掉滿清最後一根辮子」的名義將溥儀趕出皇宮,並且搶奪皇宮中的金銀財寶來換取經費。

而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錢現狀,但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雖然馮玉祥早起號稱有10萬大軍,但等到後來根本沒有多少兵。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省份的督軍存在感很低,因為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統治這些地區,只是該省份的一些地方性的小軍閥接受了北洋政府的管理,袁世凱死之前還好,袁世凱死後這些小軍閥就不接受管理了,因此北洋政府派過去的督軍也就沒有存在感了。

所以在民國時期一個督軍手中所掌握的軍隊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的。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一個省的督軍,到底能擁有多少軍隊?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督軍原是中國古代的軍政長官,指的是監督將軍與部隊的官員,朝代不同,地位不同。而在民國期間,也出現了督軍這一官職,那它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又擁有多少軍隊呢?你可能永遠不會信。辛亥革命時期,各省行政軍事長官被稱為都督,主要管理的是軍事。
  • 一個省的督軍,權力非常大,威風八面,到底能擁有多少軍隊?
    督軍是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統治在各省所設置的軍事首腦的稱呼,總攬全省的軍事政治大權,在民國也屬封疆大吏,那麼一省之督軍到底能擁有多少軍隊呢?
  • 民國一個省的督軍能有多少兵力?一個軍都不到它的五分之一
    督軍是民國時期一個省的軍事最高首腦,是一個省範圍內的土皇帝。一個省的軍隊越多,基本上這個省的督軍本錢就越大。 督軍,最一開始其實只是監軍的意思。三國兩晉時期,"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可見,督軍就是都督下面的副手。到了民國時期,督軍成了一省軍事首腦的正式稱謂。
  •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二十世紀初期的那段日子,清政府剛剛崩塌,我國還處於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民國時期。民國時期,北洋政府還沒有確立起管轄權,各地的軍閥勢力誰都不服誰,名義上的北洋政府根本無法制約他們。所以,在那個時候,衡量權力的標準就是誰的槍多,誰的人多。為了安撫這些地方軍閥,北洋政府只得封他們為各地轄區的長官,例如一省的督軍或者省長。從字面上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省長那肯定是老大啊,督軍都得聽省長的臉色。實際上並非如此,督軍顧名思義就是管軍隊的,而民國是什麼情況?那就是誰軍隊多,誰就厲害。因此,省長就是一省的二把手,真正的權力還在督軍手中。
  • 一省督軍原來權利兵力都那麼大,相當於古代的藩王!也不為過
    督軍這個詞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看過民國時期的戰爭劇就很容易知道。督軍在民國時期的權力非常大,可以說他總攬全省的軍政大事。也就是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統治在各省所設置的軍事首腦的稱呼。在古代來說就是封疆大吏。這麼大的官,那麼他有多少軍隊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督軍。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到了甲午戰爭時期,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舊軍被日本的新軍打得體無完膚,這讓清政府開始意識到組建新軍的必要,於是在庚子戰爭之後,清朝就開始在全國大量地編練起了新軍。在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的新軍共有19個鎮、18個協(一個協相當於一個旅,兩個協相當於一鎮)。
  • 民國時期雲南稱雄西南,全國軍隊和滇軍沒法比
    民國時期雲南稱雄西南,全國軍隊和滇軍沒法比,四川督軍羅佩金,貴州督唐繼堯兄弟,在川,黔,桂駐有大量軍隊,20年代以後陸續撤回 清朝銅幣當時就在雲南製造發行,雲南又是藥材王國,加之鐵路通往越南,對外商業就比較發達,就像現在的沿海地區一樣,有錢就正常了 護國運動
  • 一個幽州節度使的權力相當大,其到底能夠擁有多少野戰軍隊?
    在唐宋時期,節度使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官職。尤其是唐朝,如果擔任了一個地區的節度使,基本上就像土皇帝一樣的存在,而是能夠世襲。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天下總計有10位節度使。其實,幽州節度使的兵力最多。當年,安祿山就是依靠幽州節度使的職位,發動了叛亂。最大的一個問題出現了,幽州節度使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
  • 民國軍閥割據,為何閻錫山偏居山西,卻能力壓各路軍閥成軍閥之首
    民國時期,各個軍閥割據自重,雖然他們可能只是督軍的官職,但是卻因為在亂世當中掌握了軍權,反而成為一省名副其實的領導人。各省督軍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絕對是土皇帝的存在,毫無約束。那麼巨大的督軍,到底能有多少軍隊呢?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軍隊而言同樣如此,誰的錢多,自然軍隊就多。這就導致雖然同為督軍,但是卻旱澇不一。如閻錫山、段祺瑞、張作霖之流,不僅善於節流,更善於開源。將自己的地盤經營的有聲有色,還從外界得到列強的支持。手下的軍隊自然數水漲船高,一度都達到數十萬的規模。
  • 民國時期 | 新疆省歷任行政長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清帝宣布退位詔書,中華民國成立關於民國時期新疆省行政長官的稱謂:1911年辛亥革命後至1912年,稱「都督」;1912年至1914年5月23日,新疆省行政長官被稱為「民政長」,1914年5月至1916年7月6日稱「巡按使」。
  • 楊增新:民國時期新疆的第一任督軍
    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國初年,誰佔據北京城控制了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遠在新疆的他便宣稱效忠誰。「認廟不認神」是他不變應萬變的政策。可以說,古都北京,是他政治上的依歸。與冠蓋滿城的北京不一樣,在數千公裡以外的新疆大地,至今有許多人依然記得這位民國時期新疆的第一任督軍。在他去世後的近九十年裡,新疆的各族民眾中,還傳頌著他的事跡。他在維吾爾、哈薩克族的老人心中,是永遠的「老將軍」。
  • 軍閥混戰時期,士兵的軍餉有多少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路大帥都是割據地方,自己軍隊自己養,因此這不同地方的部隊待遇不一樣。像民國初年,北洋嫡系那幾個師,一個正兵每月軍餉有8塊錢,班長一級是12元。江蘇一帶因為地方富裕,正兵的軍餉就比較高,有10元。而到了廣東,正兵的軍餉更是高達12元,和北洋各師的班長一個待遇了。
  • 山西督軍府系列報導之四:走進督軍府
    關於督軍府的前世今生,總的來看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說其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大將潘美曾在此紮營做帥府,後為州治,府治。金朝為河東路治。元代為行中書省治。明、清兩代統治者又將此院作為山西的巡撫衙門。辛亥革命後為閻錫山的督軍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綏靖公署。抗戰初為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
  • 他是民國首任新疆督軍,只憑一紙委任狀,力挽狂瀾保新疆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楊增新,也許人們都很陌生,但這個人卻不應遺忘,因為他對維護祖國的統一是有很大貢獻的。如果沒有他,新疆很可能就會和外蒙一樣脫離祖國的懷抱。楊增新,雲南蒙自人,清朝阿克蘇道尹,在新疆為官多年,頗有聲望。
  • 民國時期有多少軍閥,都有哪些大軍閥?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混亂以及絕大多數百姓生活之艱難。何謂軍閥?軍閥之所以被稱為軍閥,他實際上首先就是一個將領,手中控制著一定數量的軍隊,然後擁兵自重或者說各自為政。這些軍閥之所以能夠控制並且養活一定數量的軍隊,那就在於他們各自為政,隨後瘋狂刮地皮。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軍閥想要擁兵自重,想要保住自己手中的地盤,就必須擴充自己的實力。他們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就必須得擁有足夠的財力。
  • 戰績就是政績的北洋政府時代:帶軍隊打仗去上任,邊搶地盤邊升官
    北洋時期的軍閥如果手中的軍隊實力足夠強,在成為省督軍之後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成為統管數省的巡閱使,「北洋三大軍閥」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戰績就是他們最耀眼的政績。綠林出生的張作霖號稱「東北王」,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巔峰時擁有近百萬東北軍,其陸軍擁有大量各型火炮、數十輛「雷諾」坦克,空軍擁有5個航空兵隊300架作戰飛機,海軍擁有大小艦船27艘,海空軍實力在當時國內擁有絕對優勢。
  • 軍閥混戰時期,為何很多軍閥寧可不當督軍也要當師長
    在北洋時期,很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往往兼任師長職務。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曹錕的心腹吳佩孚有意收攏兵權,於是下令各省督軍不得兼任師長。隨後吳佩孚下令免去了直隸督軍王承斌兼兼任的23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任的24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兼任的25師師長職務。
  • 山西督軍府舊址前世今生,叫千年府衙是誤會,金字招牌叫明清撫署
    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對唐明鎮準確定位,那麼鎮上的晉文公廟也不能確定具體位置,怎麼能斷定晉文公重耳廟改建的北宋帥府原址,就是現在的督軍府舊址位置呢?有捕風捉影之嫌。二是北宋山西最高權力機構在長治,太原只是17個州之一,從榆次遷來。
  • 一個日本軍隊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兵力,為何抗戰時期那麼難打?
    抗日戰爭時期,雖然中國軍隊人數數量上有很大優勢,但裝備上的欠缺不是一星半點。日本的山崎大隊是負責掃蕩的任務,但是偶然間卻進入了根據地。結果他們被各種軍隊包圍,但各支部隊竟怎麼都打敗不了這個大隊。那麼,這山崎大隊總計有多少兵力呢?
  • 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軍最強大的時候共有多少部隊
    以這個標準算,那麼北洋軍的鼎盛時期,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前,總兵力達到了大約87萬之眾。具體分布如下:一、曹錕的直系直系是這一時期國內最大的一個軍事集團,其直接控制的省份有直隸、河南、山東、湖北、熱河、察哈爾、綏遠四個省、三個特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