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由於當時整個國家缺乏一定的秩序。所以整個民國都是「槍桿子底下出政權」,誰手裡的槍多人多,誰就越有話語權。
按照民國初期政治體系的劃分,督軍是省裡的二把手,一把手是省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省長更像是一個附屬存在的人物,一個省份的軍政大體都是要聽督軍的。
比如從1931年到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的總統是林森,但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名字並不熟悉,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真正的掌權人是蔣介石——而蔣介石和林森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和各省的都軍與各省省長之間的關係一樣。
至於各省督軍手裡能掌握多少軍隊,完全是依據自身情況而決定。
中華民國剛成立之初北洋政府還有袁世凱進行協調統一管理,所以當時軍閥割據的現象並不明顯。各省省長和督軍之間還可以說是相互制衡,誰都不怕誰,誰也不需要再依附誰存在。
而且督軍和省長都是一個可隨時會調動的職位,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幹什麼職務,因此當時的督軍雖說手中有權力,但是和民國18年到民國30年期間的督軍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等到袁世凱死了之後,由於沒有人能夠繼續鎮得住北洋政府各大軍閥,而各大軍閥又相互不服,便開始形成彼此割據的狀態。
雖然當時明面上仍是北洋政府統治全國,但各大都督軍(大帥)心裡已經開始打小算盤,大家都看出了混亂已經成為必然,自然不願意交出自己手中的軍隊。
剛開始的時候各省長還有一定的發言權,不過隨著北洋政府的號召力越來越弱,北洋政府所建立的政治體系蕩然無存,各大軍閥之間也相互為戰,省長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只是名面上一個掛職,一個省裡的軍事和政治全部集中在了督軍手中。
由於各督軍之間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目標,有些督軍為了避免被吞併和消滅,便開始暗自發展力量,國家形式和東漢末年相似。
軍閥割據形成之初,每個省裡督軍所掌握的軍隊即是該省之前所有的軍事力量。割據形成之後,各個軍閥的經營方式直接影響到其後續的發展,有的越做越大,有的則慢慢混成了光杆司令。
在當時比較典型的有張作霖和閻錫山兩個人。
張作霖剛被排到奉天省的時候號稱手上只有一個師的兵力,不過這這個師「水分」比較大,甚至包括一些臨時詔安的土匪,即便如此總人數還不超過10000人,在袁世凱死了以後他開始嘗試吞併東北的其他小軍閥,四處詔安土匪擴充實力,但是在1918年的時候總兵力還不到3萬人,裝備也相對落後。
張作霖是一個聰明人,他明白要想發展軍隊,手裡必須有錢,張作霖通過加大對於蘇聯和日本的貿易量,明顯改變了東三省的經濟狀況。
有錢之後的張作霖也就不差錢招兵買馬了,張作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當時他明白中國軍隊和外國軍隊的實力差距主要表現在武器方面,因此他不惜重金購買歐洲裝備,所以他也是中國第1個組建空軍部隊的一個軍閥。
而且張作霖精銳軍隊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整套從歐洲進口,因此張作霖的軍事裝備應該算是國內各軍閥之中最精良的一支。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1926年的時候張作霖手上的軍隊已經達到20萬人以上。
也正是因此,儘管當時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已經虎視眈眈,不過由於畏懼張作霖的軍隊,所以從頭到尾也沒敢做出任何非分的舉動。在日本準備全面侵佔外東北之前,首先製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之後才敢行動。
與之相同的是山西王閻錫山,它也是一個會暗中發展的人,閻錫山也應該算是「白手起家」的一個督軍。
辛亥革命發生之後山西也歸屬到了閻錫山的管轄之下,閻錫山管理山西的時候並沒有人與其爭奪地盤,因為當時的山西實在是太窮了。
當年的洋務運動確實讓中國有了一定的基礎的工業,但由於山西大多都是山區地形,鐵路基本沒通,因此當時山西的工業程度幾乎為零。
整個省份仍是靠最傳統的農業維持稅收,所收上來的錢根本難以維持一個1萬人的現代化軍隊。
因此閻錫山剛到山西的時候軍隊還不過萬人。
閻錫山進入山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開發山西當地的資源修建道路,以礦藏為條件與洋人做生意,加強對外的溝通,積極的引進一些基礎的工業以及軍工業,將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其他的一些富餘省份,閻錫山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幾年之後山西的經濟狀況有明顯改善,閻錫山有錢之後的第一件事情並不是給自己買大宅子修好房子,而是積極的發展軍隊買槍買炮。
在日軍侵華之前閻錫山在山西的軍隊名義上已經達到20萬,這其中也包括有一些是掛靠在他名下的小軍閥,實際上閻錫山所能直接調動的軍隊也達到10萬以上。
因此閻錫山也算是民國最勵志的軍閥之一。
不過有些軍閥雖然在建立之初非常的龐大,但是由於不會發展只是懂得通過掠奪來獲得戰爭資源,其發展前景就不太樂觀了,最為典型的就是馮玉祥。
馮玉祥雖然擅長帶兵打仗,但是他並不擅長管理,而且他又不捨得將政治和經濟權力交給其他人管理,因此導致馮玉祥在經濟上非常的拮据,根本沒有錢去招兵買馬買槍買炮,甚至一度因為缺錢打著「剪掉滿清最後一根辮子」的名義將溥儀趕出皇宮,並且搶奪皇宮中的金銀財寶來換取經費。
而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錢現狀,但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雖然馮玉祥早起號稱有10萬大軍,但等到後來根本沒有多少兵。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省份的督軍存在感很低,因為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並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統治這些地區,只是該省份的一些地方性的小軍閥接受了北洋政府的管理,袁世凱死之前還好,袁世凱死後這些小軍閥就不接受管理了,因此北洋政府派過去的督軍也就沒有存在感了。
所以在民國時期一個督軍手中所掌握的軍隊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字,而是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