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的網上梁山」
《水滸傳》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四大名著,其藝術成就非凡。且它膾炙人口的可讀性,讓人們一直津津樂道。裡面宏大的敘事背景,把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體現了出來。
儘管沒有具體地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各階層人物關係的碰撞,將北宋社會圖景通過人物表現了出來,又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刻畫。
可要說這《水滸傳》為什麼叫《水滸傳》,人們也一直眾說紛紜。可其實在這名字當中,就隱含了施耐庵寫這部小說的重大精神內核。
《江湖豪客傳》
在動筆之初,施耐庵確定的小說名字就是《江湖豪客傳》。南宋時期,梁山英雄故事被廣為流傳,施耐庵就有了進行再創作的想法。
他搜集了有關宋江等36人起義的故事,加上各路英雄豪傑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和加工,才有了後來的百回本章回小說。而一百零八好漢的故事,命名為《江湖豪客傳》也是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就能看出小說的內容。
不過,有傳聞說是施耐庵厭惡了爾虞我詐的官場,便辭職回了老家安心寫作,此外也兼職教書。在寫作完成後,對書名覺得有改進的空間,故把書交給弟子羅貫中看。
羅貫中仔細看了三遍,又查閱了許多經典,最後想出了《水滸傳》的名字。而施耐庵初不解,一聽其中原委,便大為讚揚,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出版。
「水滸」二字的本意十分簡單,《詩經》有云:「綿綿葛藟,在河之滸。」「水滸」就是水邊的意思,具體指離水稍遠的岸上平地。後來人們也往往使用「水滸」來指宋江眾人群俠聚義的梁山這個地點。
當時《水滸傳》翻譯成英文版的時候,就曾在網上引發眾議。有《There women and a hundred and five men(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這樣聽上去略顯荒誕的翻譯,也有《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樣比較文縐縐的觀點。
不過最後還是官方定為了《Water Margin(水邊的故事)》這樣字面上比較符合原文的翻譯,雖未能體現出深層的精髓,不過也算是原汁原味。
東方的《月亮與六便士》
其實當時的羅貫中就正是給施耐庵講了這一深層的意義才打動了他。再往深翻一點,詩經裡面「水滸」還出現過一次。「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是講周的第一代首領亶父遭遇強敵入侵,他不願看到百姓安定的生活被打破,便選擇了不戰而降,逃往了「水滸」,到了「岐下」這麼一個荒涼的地方。
百姓也為他所感動,有些人就跟著他一起前往了。這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典故,「水滸」其實就是一個脫離了現實社會的地方,在這裡沒有紛爭、沒有強權。
講到這裡,應該就對《水滸傳》名字的來由有所眉目了。「水滸」雖明面上指的是聚義之地——梁山,但其實更是這一百零八好漢的「理想國」,在這裡可以遠避朝廷,一眾好漢吃喝玩樂,不受現實社會的束縛。
林衝可以不再受高衙內的欺辱,武松也不會再被張都監陷害,大家在梁山就是綠林好漢,是隱士的世外桃源。其中很多英雄好漢「上梁山」的劇情,也都如《月亮與六便士》一樣,是迫於生活的無奈,而選擇的一種對於理想社會的追尋。
社會上欺男霸女的衙吏、魚肉人民的朝廷,都是他們來到「水滸」的幕後推手,他們也本就是芸芸眾生,而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游離。
「北海之濱」
金聖歎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在「金聖歎評水滸」欄目中也同樣對「水滸」二字做了解釋。他在點評鍥子「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時這樣講到:「此書既成,而命之曰《水滸》也。吾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吾讀《孟子》,至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紂雖不善,不可避也,海濱雖遠,猶紂地也。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於伯夷避紂之志矣。」
他同樣用了伯夷為了躲避紂王,而逃到了「北海之濱」的典故;梁山一眾好漢,不也是為了躲避高俅等人,逃到「水滸」的嗎?而普天之下,都是「王」的領土,水的另一邊,可以逃脫「王」的束縛嗎?
至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施耐庵給出的結局是否定的。宋江未能擺脫自身的妥協思想,將眾人的理想社會拖回了現實,「水滸傳」落幕。
而宋江上梁山的路途就正是這樣被外界所迫的,他才會走上追尋理想社會的道路。「生辰綱」一事,宋江提前走漏了風聲幫助晁蓋等人脫險。
晁蓋為了報答他的好意,派人厚禮相贈,而露出的馬腳被閻婆惜發現,並以此要挾。宋江實屬無奈,怒火中燒,失手殺了閻婆惜。而之後,便是東奔西走,四處流亡。在經歷人生茫茫的奔波後,他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梁山,與江湖好漢為伍。
而宋江本身是和李逵、魯智深這般「粗人」一夥的嗎?其實並不是,宋江出生的家庭算得上屬於小地主階級,自幼便受過良好教育,立志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
飽讀詩書的他,自然是養成了忠義的性格,希望自己能夠為朝廷服務,建功立業。可他身居官位的時候,卻發現這衙吏並不是如他所想的那般服務於社會,保護地方百姓。
恰恰相反,行兇作惡的正是這群人,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在地方隻手遮天,遇上正事反而退避三舍,實在是和他的夢想天差地別,於是,他才有了上梁山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架構的想法。
他改聚義廳為「忠義堂」,立志就要替天行道,救人民於水火之中。這也同樣解釋了為什麼他後來會接受朝廷的招安,引「水滸幫」走向滅亡。
眾好漢走向「水滸」的道路都幾乎如出一轍,他們被時代的局勢所逼,一步步走向了他們以為可以不受衙內控制、遠離塵世喧囂的地方,在那裡可以肆意喝酒吃肉、可以胡作非為。
而作者施耐庵也正是以此為題,命名了這一本浩大的英雄史詩。書中的人物個性都成長於驕奢淫逸下的壓迫階級,他們的性格縱橫開合,各有特色,但都為了追求「水滸『這一世外桃源而努力。
這一貫穿全文一百餘卷的主題,也為《水滸傳》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讓它在中國經典小說的寶座上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