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雖不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那般愛好研究者那麼多,卻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之作。
但是,我們知道《水滸傳》講述的是梁山好漢起義造反之事,為什麼書名叫做「水滸」呢?「水滸」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水滸」之義,是我們讀懂《水滸傳》的一個關鍵所在。要明白「水滸」一詞,要從字面含義、典故含義、文化三個層次來理解。
字面含義
「水滸「一詞的字面含義最為簡單。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水邊」的意思。
何為「滸」,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滸,水厓也。」《爾雅·釋丘》也說:「岸上滸」。
而在《詩經·王風》中,也有「在河之滸」的句子,說的也是水邊。
因此,從字面意思來看,「水滸傳」的意思,就是「水邊的故事」,也就是指水泊梁山。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水滸」之「水邊」之義,並沒有把「梁山」的含義包含在內。還要弄明白「水滸」的典故意義。
典故含義
使用典故,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特點。典故可以把一些複雜的含義,濃縮在簡單的幾個字之中。
在書名中使用典故,暗含書的主旨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清代袁枚有《子不語》一書,「子不語」出自《論語》。《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讀到書名「子不語」,我們就可以推知書中所寫是「怪力亂神」之事。
而「水滸」也是有典故的。
我們要弄明白《水滸傳》中「水滸」的含義,就要找到「水滸」的出處,明白它在原始文獻中的含義。
「水滸」一詞,出自《詩經·大雅·緜》: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古人在寫詩、作文、命名、交談等等行為過程中,引用「詩書」(這裡的「詩書」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詩經》和《尚書》,兩部儒家經典),是一種最典雅的文化行為,所以我們會在古典文獻中看到很多「書曰」「詩云」。
《緜》這一篇記載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後被尊稱為太王。)——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奠基的故事和周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國家制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詩。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遭遇強悍遊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bīn,同「豳」),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從《孟子》所載來看,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徙之時,是翻越梁山的,因此《緜》中「率西水滸」之義,隱含著「梁山」。這才是這部小說得名「水滸」的真正含義。
文化含義
此外,水滸所指的水邊,在含義上也與「朝廷」相反,形成了「在野草莽」和「在朝為官」的對立。所指的就是,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好漢英雄。
《水滸傳》描寫了一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未能「酷吏貪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卻被奸臣貪官逼上梁山,淪為盜寇。接受招安後,這批「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的英雄,仍被誤國之臣、無道之君一個個逼上絕路。
全忠仗義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側、在幹城心腹,而在水滸草野,最終又被不忠不義的社會所吞噬。
明白「水滸」與」朝廷「的相對含義,才能夠更好地明白《水滸傳》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