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巷燈影婆娑,一街人間煙火。在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各項疫情防控、發展經濟的有力措施下,六月的常德河街重新釋放她的夜間活力。土味缽子菜帶你找回「船幫」烙印和味蕾記憶,「皇上」端菜「格格」上酒讓你細品別樣「京味」,無辣不歡的龍蝦盛宴與燒烤為城市添上幾許「煙火氣」,啤酒與音樂邀你共享藍蓮花之夜……食色鮮香鋪就的常德河街,翻開這座城市柔軟溫潤的一面,也打開了一種更親近靈魂的消費模式。
京味京韻自多情
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記者 孫瑋懌 通訊員 曾敏 文/圖
當純正京味兒與江南韻味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今天的夜生活從常德河街的這一口北京烤鴨開始。」6月5日18時許,常德河街楊家大院內,市民李黎將一份包好的鴨片餵到女友嘴中,眼裡滿是寵溺。看著一個個造型精緻的菜品,女友拿著手機拍個不停。很快,這樣一條既秀美食更秀恩愛的「朋友圈」便誕生了。
夜幕時分,楊家大院華燈初上,食客如雲。或是三五好友圍桌而坐,或是全家老小相聚甚歡,更有像李黎這樣的情侶甜甜蜜蜜。北京烤鴨幾乎是每桌必點,也是楊家大院響噹噹的招牌。
「咱們的烤鴨技術師承全聚德。北京全聚德烤鴨創始人楊全仁的後裔傳承人楊傑,就在這大院的店裡調製了兩個月,才有了現在的味道和口感。」楊浩,楊家大院負責人,「85後」,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楊浩在北京工作時愛上了常德桃源妹子,他便義無反顧地追隨愛情來到常德。楊浩家族在北京食圈耕耘多年,頗有聲望,他耳濡目染,對京菜京韻也頗有心得。
楊家大院位於春秋廣場的四合院內。「這樣精緻的純木質結構、這樣成規模的四合院落,讓人有一種置身京城宅門大院的感覺。」楊浩說,這樣的環境與京味京韻十分契合。就這樣,楊浩去全聚德找到楊傑,聯合創立了「楊家大院」美食餐廳,並從北京帶來了專業的廚師團隊,將一道道飽含京韻的「京味」美食飄香常德河街。
楊家大院17個包房,16張散桌散臺,可以同時容納300多人就餐。2020年1月,正式營業。正當楊浩準備大幹一場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當時心裡其實很慌,每一天都覺得特慌。但是現在,你看,人氣正在恢復,每天晚上的客座率基本上能達到80%。」楊浩告訴記者,4月重啟後,生意正逐漸走向正軌,尤其是5月以來,客流量明顯加大。
楊浩帶著記者在楊家大院內邊走邊聊,此時已近19時,食客吃興正濃,3個負責現片烤鴨的師傅忙得不亦樂乎。「北京烤鴨趁熱片著吃,入口即化。所以咱們店裡的烤鴨,都是由專門的師傅在桌前現片,確保最佳口感。」楊浩頗為得意地說。
「美食吃的是口感,品的是文化。常德是美食之都,常德人的味蕾也是特別挑剔。」楊浩笑著說,希望楊家大院不僅能成為京味京韻在常德的載體,更希望能藉助常德河街的平臺,讓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本味傳承最誘人
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記者 姚懿容 實習生 金鑫 通訊員 徐亞力 文/圖
「你們有幾位?可以先拿籤子自助點餐……」6月5日,夜幕剛剛降臨,店長潘彬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農家大院式的木製裝修、藍色碎花的田園風工作服、承載常德印記的土灶土缽大鐵鍋……這家與常德河街古街氣質近乎融為一體的餐館名為「德鼎記」,今年1月正式營業,主營常德缽子菜。
「老闆對菜品的要求是本味傳承。」營業短短幾個月,潘彬驚奇地發現,凡是經過老闆鄭鵬認可的菜品,銷量都不錯。「比如肉片燉豆腐,豆腐是請師傅自己磨的,原汁原味,特別是經老闆試吃調整瘦、肥肉比例之後,這道菜成了店裡的招牌菜,一天最多可賣出60多份。」
「愛吃且對菜品挑剔」的鄭鵬,從事餐飲行業已有7年多,如今在常德河街開了2家缽子菜館、1家龍蝦館、1家燒烤鋪。「德鼎記趕在春節前開業,怎料碰上了疫情,開業10多天就關門休息了,直到3月28日才重新營業,『五一』之後客流量漸漸恢復正常。」鄭鵬告訴記者,缽子菜是「細火慢燉見真功夫」,店裡從不用提香提鮮的佐料,就是為了做出食材本味。
德鼎記缽子菜因「物美價廉」得到顧客的認可。店裡15間包房,加上散桌一共30多桌,每天都是滿滿當當,高峰期曾接過380多人的團餐。
同樣生意紅火的,還有與德鼎記一街之隔的龍蝦館、燒烤鋪,由鄭鵬與合伙人鮑雄凱共同經營。
鮑雄凱1999年就在武陵區馬木橋開燒烤店,是常德最早經營口味蝦、燒烤的店面之一。常德河街開街後,鄭鵬和鮑雄凱看中了這裡的人氣和發展前景,於2017年開了老常德龍蝦館,2019年又開了老常德燒烤鋪。這兩家曾被央視推薦的「網紅店」,可以說是常德河街夜市的招牌。龍蝦、筒子骨煨嗦螺等菜品,幾乎是進店必點的「打卡」美食。
燒烤鋪門口,兩個白色機器人與就餐的小朋友簡單「對話」;店內擺放著各式新鮮菜品,供顧客自助挑選。正在店裡飽享口福的徐先生是這家店的常客:「這裡的食材鮮、味道好,白天工作太累了,晚上和朋友一起出來吃宵夜、聊聊天,感覺還不錯。」
鮑雄凱告訴記者,這樣的「煙火氣」是「五一」之後才出現的。「疫情穩定後,相關部門舉辦了『龍蝦一條街』等活動,幫商家們帶動消費。現在店裡每天從下午4點到凌晨2點營業,燒烤鋪一晚上可接客100多桌、龍蝦店70多桌,生意基本恢復正常。」鮑雄凱說,做宵夜在時間上黑白顛倒,對身體消耗其實很大,「但這種累並快樂著的生活讓人覺得有奔頭,我希望給更多人帶去美食美味。」
藍蓮花之夜
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記者 譚明 通訊員 徐亞力 文/圖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
6月5日22時許,常德河街深處。夜色隔絕了遠處夜市的喧囂,幾聲蛙鳴提醒你——這是在穿紫河畔。一曲《藍蓮花》穿過古香古色的窗欞,落在了青石板上。推門而入,昏暗的燈光下,有人在小酌,有人在三三兩兩的耳語,而有的人則把目光投向了舞臺上那4個擺弄著樂器的男歌手……
對,這裡就是藍蓮花酒吧。雖然註冊名稱為鑫藍蓮花酒吧,但是酒吧老闆曾獻勇說,大家還是習慣叫它藍蓮花酒吧。畢竟,這裡跟曾經高山街上的藍蓮花酒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了感情。
「這是我們的主打歌,每晚都會至少唱一遍。」曾獻勇踩著節拍對記者說,眼下的營業額還只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80%。
店員們忙碌著把一瓶瓶啤酒放到客人的桌子上。不知道為什麼,雖然不是嗨吧,卻絲毫沒影響大家喝酒的興致。「嘭……」蓋子起開,「梆……」瓶子碰起,「來,走一個!」半瓶酒就下肚了。碰上幾個能「嗨」的,還會扭過頭,朝著舞臺上來一句,「再來一首。」當然,人實在太多,店員們不得不「見縫插針」遞酒,偶爾還不好意思地拍拍客人的椅子說:「對不起,借過。」
劉哥說,自己是這裡的常客,他指了指穿紫河邊後門處的小院子說,「你知道嗎?從這個小院子進來的,都是熟客。」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瞅了瞅,確實是個很愜意的地方,靠著穿紫河,擺著一個小桌子,微風拂過,舒服!不過,今天小院子裡並沒有客人。劉哥說,這裡沒有室內吵,更適合聊天。劉哥不願意道出自己的全名,這天他和幾個朋友一起來的,聽口音,他的朋友都是外地人。因為來得有點晚,又沒有電話留座,店員們只能給他們找來兩張小桌拼起來,六七個人椅子靠椅子地圍著。雖然有點擠,但是並沒有影響大家的興致。男的在那裡聊天,女的看著臺上,有一位聽著似乎來了興致,特意拿出手機翻著歌詞。「我能上去唱嗎?」劉哥說,他們幾個都是因為疫情,暫時留在常德。「疫情前就過來了,到現在還沒走。」劉哥說,大家都喜歡這家店能歌能喝的氛圍。
曾獻勇說,現場音樂是店子的主打牌,贏得了不少回頭客。哪怕從城南搬到城西,「老客」竟然沒丟。「場地比以前要稍微大一點,但是感覺人氣並不比以前差。」曾獻勇告訴記者,店裡每天人氣最旺的時候是在21時到24時,每周差不多有五天會滿座。「我這裡是常德本土音樂人的聚集地,店裡會時不時地邀請一些本土歌手一起坐會,或者上臺『吼』幾嗓子。」說起眼下的生意,曾獻勇說,他還是蠻有信心的。至少,他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差異。離開藍蓮花,店門外面很安靜,不遠處的古玩城已經關了門。不過,沒走幾步,刺眼的燈光又照過來。夜市還是那麼熱鬧……
吃出「家」的感覺
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記者 徐睿 通訊員 曾敏 文/圖
「來個桃源土雞、漢壽甲魚、水煮魚、老媽蹄花,加一手牛肉串。」6月5日晚7時許,常德河街的缽子樓商鋪臨穿紫河的小酒館,前來「飽口福」的食客一撥接一撥,吆喝聲、聊天聲不斷,又給城市帶來了熟悉的煙火氣。
2016年7月,黃健剛帶著「常德河街是我夢想中的家」的憧憬入駐常德河街,開起了缽子樓。去年,臨穿紫河還掛起了「小酒館」的招牌,這一改變也道出了他經營理念的轉變。
「散步的人很多,但是消費的人很少,河街缺夜生活的氛圍。」去年年初,黃健剛找到河街公司,說出自己的想法:「河街臨穿紫河沿線,特別適合做夜市,環境宜人,又不擾民。我先做個樣本,讓來河街的客人維持到凌晨1點。」
「剛積累了點人氣,今年又遇到疫情。」談起疫情對夜宵店的影響,黃健剛說:「我身邊的同行好多都轉行不幹了,春節期間本是餐飲店的旺季,多年未見的老友可在河街燉缽子吃夜宵敘敘舊。可事與願違,疫情毫無徵兆地席捲而來。3月18日,店裡才恢復營業。3月份的營業額全靠老顧客和朋友撐著,一天也就幾百塊錢營業額,最緊張的時候,店員的基本工資都很難保障。」
「熬出頭了,現在生意越來越好。轉機在4月底,進店消費的客人漸漸多了起來。」據黃健剛統計,5月日均營業額大概在5000元,而去年高峰期日均營業額則是8000元左右。
「客流高峰在晚上6點後,佔了每天營業額80%以上。」
「我對這店和店裡的人都有感情,都是我從老黃燒烤帶過來的,要對他們負責。」聊起店裡的特色和優勢,黃健剛說,他一直想做一個區別於傳統餐飲和宵夜的店子,缽子樓是把兩者結合起來,既能吃到常德的缽子菜,又能吃著宵夜喝著小酒吹著河風,吃出「家」的愜意感覺。
在菜品上,缽子樓把常德每個地方的特色菜都做成一個缽子,比如漢壽甲魚、桃源土雞、安鄉谷鴨、臨澧肥腸、石門豬腳等,在這裡可以品味到常德每個地域讓消費者有記憶點的特色菜品。至於燒烤,是他的老本行,經營高山街老黃燒烤13年,牛肉串、小龍蝦、烤魚等都是他的特色。
現在常德河街人氣很高,晚飯後在穿紫河小酒館喝酒聊天,很是愜意。晚上8點多,黃健剛的露天小酒館一直都是座無虛席。在小酒館的帶動下,常德河街幾家小酒館人氣漸旺。他說,小酒館的客人年輕人居多,他希望通過小酒館引導宵夜,以延長消費時間,以此激活常德河街的夜消費。
來源:常德融媒
作者:孫瑋懌 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