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樓市再現萬人搶房?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杭州有近6萬家庭報名「搶」900多套房,申請人數太多,開發商不得不包下網吧,24小時不間斷審核購房資質。
雖然這一說法略顯誇張,但6萬家庭搶900多套房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搖號需要驗資,按照保守估計,這一項目總凍結資金就超過400億元。
無獨有偶,不僅杭州,近日南京、成都也上演過類似情形。這讓人想起2018年全國多地的「萬人搶房」的盛況。
樓市由冷轉熱?搶房再現?這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事實上,只要熟悉房地產市場的人都明白,這些所謂的「萬人搶房」事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
新房價格與二手房價格存在明顯倒掛,搖到就是賺到,這是名副其實的套利遊戲。
以杭州項目為例,由於限價的存在,新房價格被限制在2.8萬元左右,而周邊隨行就市的二手房價格普遍在3.5萬-4萬元之間,價差超過7000元。
這意味著,只要搖到一套房,轉手就有幾十萬上百萬的收益,可謂空手套白狼。零風險,高收益,這樣的套利遊戲,自然會引來瘋狂,6萬人搶房再正常不過。
顯然,一手房價格受到管制,二手房隨行就市,只要一二手房存在價差的地方,無論樓市是冷還是熱, 萬人搶房的現象都會屢見不鮮。
當然,以深圳、杭州為代表的主要中心城市,樓市正在復甦,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大背景。
深圳且不用說,杭州近年來在棚改、亞運工程的加持之下,賣地收入不斷井噴,連續多年坐實全國賣地之王的稱號。
據統計,從2016年至今,杭州總賣地收入超過萬億,位居全國城市首位。而今年上半年即使面臨疫情衝擊,杭州賣地收入也已突破千億。
與此同時,杭州放開落戶限制。根據《各大城市口增量排行》一文統計,2019年杭州人口增量高達55.4萬,反超深圳位居全國首位,這些人口大部分還是有購買力的高學歷人群。
顯然,拆遷戶入市、新房套利、人口湧入,加上土地財政依賴,以及當地由來已久的投機心理,自然帶動樓市不斷轉熱。
那麼,杭州「萬人搶房」會不會蔓延全國?
很難。畢竟,調控環境不一樣。無論是中央會議還是兩會報告,都多次重申「房住不炒」,而央行更進一步提及「房不刺激」,銀保監會則將「遏制地產金融化泡沫化」放在關鍵位置。
與此同時,至少有10個城市,因變相鬆綁限購、限貸就遭遇了「朝令夕改」的尷尬,而貨幣面的寬鬆遠遠不及預期,樓市降息遠運不及實體經濟降息,而樓市放寬信貸的嘗試,無一例外遭遇了尷尬。
如果沒有信貸鬆綁的刺激,樓市最多也只是維穩行情,而很難重啟大漲之路。
過去幾年,不少人一直在喊漲,從2018年喊到了2020年。然而,兩三年過去,大多數城市房價仍舊維持在18年的水平,部分城市甚至還沒回到18年的高位,在山頂站崗的人不在少數。
與此同時,雖然經濟開始恢復,樓市小陽春的聲音不絕於耳。事實上,最近兩個月,各地新房銷售量仍舊是兩位數的跌幅,一二線城市降幅有所企穩,但三四線跌幅有所放大。
這就是橫盤的威力所在。信貸不鬆綁,樓市不刺激,萬人搶房就只是套利需求下的孤例。
更關鍵的是,如果收入增速不能儘快恢復正常,部分購房者可能面臨現金流困局,這是最為致命的。
二手房掛牌量的井噴、法拍房數量的飆升、個別棄房斷供現象的出現,都是例證。
當然,基於穩經濟的需要,房地產一定會維穩,樓市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
不過,在不確定預期陡增的當下,無論是剛需還是投資,一定要緊盯中心城市、核心地段、流動性強的資產,遠離亮燈率不高的遠郊區、各種非住宅的投資產品、小城市非權力中心地帶的所有房產。
沒錯,相比於增值空間,抗風險能力必須擺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