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多個省份發出「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倡議後,「今年春節還能回家嗎?」上了熱搜。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被賦予了團圓的意蘊和內涵。然而,今年春節可謂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節」——多地開始出現散發病例,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牽動社會神經。
專家分析,寒冷季節適合病毒生存,如若此時借著春運返鄉,出現大規模人員流動,可能會使疫情防控形勢愈發嚴峻。為此,近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提出,鼓勵企事業單位靈活安排休假,引導職工群眾春節期間儘量在工作地休假。此後,多地響應,發出「春節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的倡議。
可春節之於你我,畢竟是最特殊的。臨近春節,這種鄉愁更加澎湃。這一「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使得在外工作的人們面臨著理性與情感、平安與團圓的矛盾選擇。在微博平臺上,#2021應不應該回家過年#的帖子閱讀量達到2000多萬。
一些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們已經認清疫情防控遇上春節的現實,做足了「原地不動」的精神準備。有網友調侃說:家鄉已經不是想來就能來的地方;一旦回去,家鄉更加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地;回家也是隔離,親人更不是你想見就能見到的人。
有想回家的網友擔心,說是「倡議」,就怕被當成命令,「一刀切」不讓回,或者回了也必須隔離,不讓見面。部分年輕人支持不回家過年,但擔心假日變成加班日,老闆會不會趁機「996」?再說假期來之不易,白白浪費豈不可惜?
如何撫慰「回不去過年」的抱憾,平復那思念與團圓的鄉愁,考驗著政策、措施的溫度。
有的地方在積極推進疫苗接種、核酸檢測;有的地方鼓勵企業對留守員工發放壓歲紅包等獎勵;有的地方工會為外地職工送年貨、提供年夜飯、周邊一日遊等福利;有的企業把春節改成了錯峰休假供員工選擇,讓不回去的人「改日」回家。類似舉措可謂因地制宜地,值得推而廣之。
畢竟,春節回家似乎是在外打拼的人的一種執念,一年的拼搏為的就是這幾日的花好月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針對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可以安排專車、專列點對點送他們回家;針對一些風險較小的地區,對返鄉者做好體溫測量、核酸檢測,控制人流密度等措施,都是保障返鄉者平安的必要舉措。
只有完善配套措施與服務,「非必要不返鄉」才會成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動選擇。只有個人認識到防控優先,主動與政府、企業一起努力,我們才能真正過個安心年。
龔先生是在京的異鄉人,同樣渴望回家過年。但是去年春節時新冠疫情爆發的情形,仿佛仍在眼前。口罩難求、小區封閉、聚會取消……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我們每個人都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正是如此,廣大網友對「停下回家的腳步」的倡議一邊倒地理解與支持。
以前大家常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今年,不論回不回家,不論在哪兒過年,最重要的是——平安才好。
猜你想看——
「996」「大小周」,企業用工不能不講「武德」
最冷的時候都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原創+」,影視業逆風翻盤的強勁動力
減肥,我們交了多少智商稅?
健康寶,保健康不保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