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縣的實踐看家書在改善教育生態方面的作用
原創 作者張 丁
日前,河南範縣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於永軍老師發來了一份文件,是2019年12月20日範縣教育局辦公室下發的《關於開展2020年「一封家書」活動的倡議書》,號召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積極開展「一封家書」活動,家長給孩子寫、孩子給家長寫、校長給老師寫、老師給學生寫、學生給老師寫、兒媳給公婆寫、夫妻之間寫、幼兒園的孩子畫家書。「通過寫家書、畫家書來改善和增進親子關係、家庭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促進身心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會和諧,為脫貧攻堅,建設和諧、富強、美麗新範縣而奮發努力!」。
通知發出的時候,正值元旦前後,得到了熱烈響應,在範縣再次掀起了寫家書的熱潮。連日來,於老師幾乎每天都會通過微信發來幾封家書,與我分享。這些家書有家長給孩子寫的,有老師給學生寫的,有校長、園長給老師寫的,有老師寫給校長的,有家長寫給老師的,等等。這些家書出自內心,滿懷真情實感,又很有文採,有的還具有哲理,普遍洋溢著陽光向上的氣息,宛如一股股暖流,沁人心田,讀後令人倍感溫暖,充滿力量。
範縣的家書活動開始於2019年寒假,縣教育局為了響應2018中國家長大會發起的 「一封家書」倡議,在全縣中小學布置了一項「寒假作業」,倡議家長與孩子互通家書,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親子情感。後來很多老師也參與其中,紛紛給學生寫信,學生也給老師寫信,在師生關係方面搭建了新的溝通橋梁。本來,「作業」沒有要求幼兒園參與,但是有些家長主動給幼兒園的孩子寫下了家書,孩子們寫不了完整的文字書信,就用畫筆畫出了內心想跟爸媽說的話。短短的一個寒假,全縣共回收家書10萬餘封,舉辦了多場家書朗誦會、分享會、展覽會,動情的文字、真摯的話語,感化了一個個家長和孩子,溫暖了一個個家庭和學校。
2019年4月9日,筆者應邀參加了範縣教育局主辦的「最美家書頒獎典禮」,典禮上演出了由學生、家長、老師自編自演的十餘個節目,包括家書情景劇、家書朗誦、詩朗誦、親情歌曲等形式。雖然舞檯燈光音響簡陋,演員也非專業,但是劇情臺詞均來自真實的故事,多數角色都由當事人本色出演,原生態的情感表達直指人心,一次次觸動了大家的淚點,使在內的現場千餘名觀眾潸然淚下,感動不已。
不久,我又看到了一個幼兒園舉辦家書分享會的一組照片,媽媽們正在給孩子讀家書,孩子們普遍流下了熱淚,有的甚至抱住媽媽痛哭。這組鏡頭令人震撼!如果說中小學的孩子能夠明白家書的內容,引發內心情緒的波動,尚可理解,那麼幼兒園的孩子只有幾歲,竟然也能被家書所感動,只能說明家書這種溝通方式具有不同凡響的特殊效果。
家書是家人親友之間傳遞信息和情感的載體,具有真實性、私密性、情感性、互動性、唯一性的特點,核心理念是「真」,包括內容真實、情感真摯。家書裡說的話、寫的字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所表達的情感是真摯的,不是虛偽的。家書傳遞的是人間真情,是真、善、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人類的真摯情感亙古未變,從古代、近代到當代家書中,雖然時光流轉了幾千年,然而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始終沒變,家書的教育功能始終沒變。自古以來,家書被廣泛應用於家庭教育中。像諸葛亮誡子書、鄭玄誡子書、鄭板橋家書、曾國藩家書、梁啓超家書、傅雷家書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典範,影響了一代代人的成長。
家庭教育的主導者是家長,對象是孩子,環境是家庭,優勢是親情,因此,能否把親子溝通的優勢轉化為一種教育,值得每一位家長思考。也就是說,家長要在與孩子進行親情溝通時實現教育的目的。溝通好了,自然也就收到了教育的效果,溝通不好就教育不好,沒有溝通就沒有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就在交流溝通,重點也是交流溝通。與此同時,在對一系列家教失敗的案例總結後,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溝通方面,也就是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暢,不能順暢地溝通,就產生了隔閡、矛盾,更談不上有效的教育了。甚至有些家長因此放棄了教育,任由孩子自我成長,直到出了問題才追悔莫及。
當前,網絡發達,交通便捷,看起來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但是心理的距離卻不斷疏遠。有多少家長能夠抽出時間,與孩子坐下來面對面聊聊天、交流一下思想呢?又有多少人還能與親友經常見面、坦誠交流呢?更別提靜下心來寫一封信了。
那麼,怎麼才能解決溝通不暢的難題?我們發現,家書是一個理想的方式。
就溝通交流來說,家書具有其他交流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第一,家書屬於背對背的延時的書面交流,與面對面的談話以及即時的電話、音視頻通話相比,更冷靜、更理性。第二,家書是雙向交流的載體,是兩個人內心之間的交流。在一個私密的空間裡,兩人可以無話不談,敞開心扉,放飛心情。第三,家書文體不限,內容廣泛,進入門檻低,可操作性強。各種文體都可以,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說明文、議論文,還可以寫成詩歌,畫一幅畫也行。第四,家書可以鍛鍊寫作能力,是對漢字書寫和傳統文化的致敬。認真書寫一封家書,裝進信封,貼上郵票,到郵局投進郵筒,重溫先輩鴻雁傳書的感覺,別有一番意味。
家書的本質是交流,常寫家書才能增進交流。堅持寫家書,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孩子的全面發展大有好處,同時對於親子關係、對於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也大有裨益。因此,家書是破解家庭教育難題、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把鑰匙。
範縣一年來的家書實踐證明,「一封家書」活動不僅使「家校共育」找到了抓手,使家庭教育找到了突破口,而且使該縣的教育生態明顯改善。不少學校的老師、家長反映,開展家書活動以來,師生關係親密了,家庭關係融洽了,家校關係和諧了,家長更有責任心了,孩子變得感恩知禮了,校長們更有人情味了,老師們幹勁更足了,學校更像一個大家庭了。
範縣教育局局長黃守月、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於永軍,是範縣家書活動的重要推手。尤其是於主任,不僅傾力推動實施各項家書活動,組建「傅雷家書讀書會」,籌備家書家風博物館,還親自設計「一封家書」校本課程,使範縣家書教育常態化。去年11月,於主任邀請我為範縣「一封家書」校本課程手冊《相伴成長》寫幾句話,我說:「範縣了不起,在諸多教育方案中找準了家書這個突破口,可以說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倡導家長和學生讀家書、寫家書,不僅可以破解家庭教育的難題,而且使學校教育的面貌煥然一新。如果長久堅持,還能促進家風、民風、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改善。」
希望範縣的父老鄉親們繼續努力,使家書活動不要停留在「一封」上,堅持下來,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202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