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數千年的盔甲製造使用史,在這段時間裡,出現了各種材料製成的盔甲。
這些材料包括如下種類:
一·銅及其合金
在冶鐵技術成熟之前,青銅是製作兵器的常見材料,國內出土過不少先秦時期(商代到戰國時期)的青銅盔甲。
▲殷墟王陵出土的商代青銅盔
戰國末期,鐵甲開始出現,此後銅甲便少見出土。銅的優點是較為美觀和不易鏽蝕,缺點則是較為昂貴,這些特性決定了銅適合用來製作高規格的儀仗盔甲。不少朝代都有關於銅甲的記載,如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的武狀元儀仗甲便是銅質甲片綴成的魚鱗甲。
▲西夏銅甲片,山西博物院展示
二·鋼鐵
和銅相比,鋼鐵顯得物美價廉。從漢代普及鐵器開始,到清代中期不再使用盔甲為止,鋼鐵一直是古代軍隊最主要的制甲材料之一。
▲西藏鐵札甲,大都會博物館藏
三·皮革
動物皮革是一種優良的制甲材料,可以用於製作盔甲的皮革有牛皮、豬皮、犀牛皮等,國內現存最早的皮甲實物是安陽侯家莊出土的商朝皮甲遺蹟。
▲現代人復原的商代武士,圖中的皮甲參考侯家莊出土遺蹟繪成
東周時期,皮甲是常用的制甲材料。東周典籍中常用關於皮甲的記載,如吳王夫差的軍隊「衣水犀甲者十有三萬人」,裡面所說的水犀甲,便是水牛皮或者犀牛皮製作的盔甲。
在先秦時期,皮甲的裝備量可能比青銅甲更加廣泛。《考工記》中系統的介紹了關於皮甲的製作工藝,國內也出土過不少東周時期的皮甲。相比較來說,全國各地雖然也出土過一些先秦時期製造的青銅頭盔或甲片,但數量卻遠小於其他青銅兵器(如戈,矛,箭鏃等)的出土數。此外,先秦典籍中也缺乏關於銅質盔甲的記錄。
▲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復原,湖北博物館展示
鐵甲開始普及後,短期內並無法取代皮甲的位置。尹灣漢墓中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薄》中記載了成帝永始四年的武庫裝備數量,其中便有鐵甲六萬三千三百二十四套,皮甲十四萬兩千七百零一套。
從尹灣漢墓的記錄上看,當時鐵甲的數量還不夠多,這大約是鐵器剛開始普及,開採冶煉技術還不夠發達的緣故。
▲南越墓出土鐵甲復原
在宋代,皮甲的裝備量也很大。武經總要裡說,鎧甲的材料有鐵、皮、紙三種。而北宋的東、西作坊中,則有專門的「皮甲作」。可見當時皮甲應當也屬主流裝備之一。
▲元代皮甲,大都會博物館
到了明朝中期,皮甲的裝備量就明顯減少了。如嘉靖時期的奏摺中顯示,南京兵仗局存有「各種鐵盔三萬九千九百三十三頂、鐵葉甲五萬五千二十二領、皮盔四萬二千六百七十三頂、皮甲五千三百七十九領」,皮甲數量僅為鐵甲十分之一不到。
到了清朝時期,皮甲不再是政府軍的制式裝備。《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若干種盔甲,但都是鐵甲或者綿甲。不過在當時,部分軍隊如邊疆的少數民族軍隊,可能還零星的裝備一些皮甲。
▲清代皮甲,虎門博物館藏
四·布匹
多重布匹縫紉在一起,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如李自成與孫傳庭作戰時,麾下精銳騎兵「紉重布為甲,刃矢揮擊不得入」。同時期的朝鮮人也裝備這種布甲。不過整體來說,關於布甲的記錄並不多。
▲朝鮮布甲,大都會博物館藏
五·棉花
棉花(包括絲綿等類似材料)也可以作為制甲的材料。棉(綿)甲與厚棉衣相仿,但棉花在制甲時需要加水壓實,否則便過於臃腫,防護力也不足。
在宋代即有使用棉甲的記錄。南宋時期,宋軍和蒙古人在陽平關作戰,曹友聞麾下的西軍「素以綿裘代鐵甲」,結果遇到大雨,綿甲遇水沉重影響作戰,最終宋軍大敗。
▲元寇入侵圖中疑似身穿綿甲的蒙古士兵
明清時期,棉甲使用較多,如明末清初時期,後金軍隊便有專門的棉甲兵。滿文老檔中有不少關於棉甲的記錄,寧錦大戰時,後金試圖招降明軍,便說「我攻城軍士、雲梯、挨牌、綿甲已到,即行攻取之。乘我來攻之前,縋城來降之保其身命,與爾父母妻子完聚,豈不美哉」。
▲清代棉甲,故宮博物院藏
六·紙
紙也是一種制甲材料。和一般人的想像不同,紙甲有著良好的防禦性。最早的紙甲記錄源自北魏,《南史•齊本紀》記載:「(皇帝)乃聚兵為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尚書舊事,悉充紙鎧」。後世朝代如唐、宋、明都有關於紙甲的記錄。
七·其他材料
古代存在一些以特殊材料製成的盔甲。如國內的原始社會墓葬出土過骨質甲片和石質護甲,戰國墓葬中出土過以木胎和皮革合制的甲,明代兵書中分別記載有以牛角、葫蘆殼、穿山甲鱗甲、穿山甲膠等材料製作盔甲的例子。
▲望海屯遺址出土的骨質甲片,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這些特殊材料大多存在性能或性價比的問題,因此並沒有普及開來。整體來說,中國古代軍隊常用的制甲材料還是前六種,其中又以鋼鐵和皮革的應用最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