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生命在於運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參加鍛鍊,預防疾病。這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大家也會遇到疑惑,比如,每天堅持跑步,偶爾感覺不舒服,要不要帶病運動呢?再比如,運動結束後,出現咽喉痛或咳嗽,是不是表示自己不合適運動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運動,不僅有助於保持健康,還可以幫助控制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也能夠增加骨骼強度,並且緩解壓力。運動,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疾病的發病風險;缺乏活動,則與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甚至會增加乳腺癌等腫瘤的風險。相關的研究也提示,適度的運動,對於某些疾病的康復有益,或者是必要的輔助手段。
帶病運動,還是在身體出現不適時,就中斷運動計劃?著名醫學機構,梅奧診所,提出了脖子法則,幫助判斷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加運動。具體來說,如果症狀只出現在脖子以上的位置,比如,只有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狀,仍然可以參加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可使呼吸變得順暢。
脖子以上部位出現症狀時,運動方式的選擇,以舒緩的有氧運動為主,運動過程中,保持均勻呼吸;運動方式可以選擇慢跑、散步、遊泳、瑜伽等;應該適當減少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不宜進行力量訓練或者高強度間歇訓練。同時需要在運動中補充水分。需要提醒,出現脖子以上部位的症狀,可能與某些呼吸道的傳染性疾病相關,因此,要避免到健身房等人員密集場所活動,防止造成對他人的病原體傳播。
脖子以下的部位出現症狀,比如噁心、胸悶、腹瀉、肌肉疼痛等,應該休息,暫停運動,並且及時就醫,確診病因。如果有發燒、乏力等全身症狀,需要暫緩運動,等到身體狀況好轉時,運動強度從低到高、運動時間由短到長,逐漸恢復運動,按照身體的適應情況,逐步恢復到以往的運動量和持續時間。
平時缺乏運動的人,或者無法堅持定期運動者,如果突然開始高強度的運動,會在運動之後出現不適,比如咽喉痛、頭痛、流鼻涕、咳嗽等,這種現象是免疫力下降的表現,在專業領域被稱為開窗現象,通常是超過9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使免疫力降低15%到70%所導致的。因為,高強度的持續運動,會造成免疫細胞抑制,中性粒細胞功能受損,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計數下降。這些免疫細胞的變化,會帶來短暫的易感疾病的侵襲。研究表明,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則會帶來免疫功能的增強。
運動是否帶來心血管健康受益,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因素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類型、運動形式等。比如,久坐的成年人,房顫風險增大,如果進行輕到中度運動,房顫風險會大幅降低;如果進行高強度或長時間運動,房顫風險就會增加。突然地、劇烈運動,比如缺乏運動習慣的人,心血來潮去參加馬拉松活動,就會增加急性心梗或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因此,美國心臟協會提出運動安全建議,主要包括,運動之前進行慢速的熱身活動,逐漸增加心率;持續6到8周的水平地面活動後,再過渡到爬山或慢跑等較劇烈運動;鍛鍊時間從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運動後,以較慢的節奏安靜下來,使心率恢復正常;運動時,如果出現頭暈眼花、呼吸急促、胸痛或胸悶等症狀,立即停止運動並及時就醫。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