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性多肌痛診斷與鑑別診斷

2020-12-12 復禾健康

風溼性多肌痛診斷與鑑別診斷

鄭州痛風風溼病醫院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發熱,血沉增憶和不能解釋的中度貧血,並伴舉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難以在排除腫瘤等其他疾病後要考慮風溼性多肌痛。風溼性多肌痛可根據下述6條臨床特徵作出診斷:

1、發病年齡≥50歲。2、頸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兩處,並伴晨僵,持續四周或以上。3、血沉≥50mm/hr(魏氏法)。4、抗核抗體及類風溼因子陰性。5、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松10-15mg/日)治療反應甚佳。6、須除外繼發性多肌痛症。

鑑別診斷:

巨細胞動脈炎(GCA):風溼性多肌痛與巨細胞動脈炎關係密切,在風溼性多肌痛中對出現下列情況應注意除外合併巨細胞動脈炎: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不佳;顳動脈暴張、波動增強或減弱並伴有觸痛;伴有頭皮痛、頭痛或視覺異常等,均需進一步作顳動脈超聲、血管造影或顳動脈活檢等。

類風溼關節炎:持續性對稱性小關節炎為主要表現,常有類風溼因子陽性。而風溼性多肌痛雖可有關節腫脹,但無持續性小關節滑膜炎,無關節破壞性病變和無類風溼結節,通常類風溼因子陰性。

多發性肌炎:該病肌無力更為突出,伴肌萎縮、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肌肉活檢為肌炎表現者。而風溼性多肌痛肌酶、肌電圖和肌活檢正常,肌痛甚於肌無力。

纖維織炎症候群(fibrositissyndrome):該症候群軀體疼痛有固定的敏感壓痛點,如頸肌枕部附著點,斜方上緣肌中部,岡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內側緣,第二肋骨與軟骨交界處外側上緣,肱骨外上髁下2cm處,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皺褶處,大轉子後2cm處,膝關節內側鵝狀滑囊區等9處;並伴有睡眠障礙;緊張性頭疼;激惹性腸炎;激惹性膀胱炎;血沉正常,類風溼因子陰性;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不佳。

排除其他疾病:如結核等感染性疾病;排除多發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或其他腫瘤;並注意同其他風溼性疾病如乾燥症候群、系統性血管炎相區別。

相關焦點

  • 全身肌肉痛了6年,風溼性多肌痛:這鍋我不背!|風榜定案
    「風溼性多肌痛」你可太難了!在上期中,患者初診為風溼性多肌痛(PMR),但是案件疑點重重,最終真兇證實為感染性骶髂關節炎。本期案件中,患者為66歲男性,先後因不同主訴入院,病程一波三折。這次,「風溼性多肌痛」又將會替誰背鍋?
  • 一捏就痛可能患上風溼性多肌痛
    她先被診斷為骨科疾病,後又被懷疑是感染問題。吃了藥、掛了水,卻仍不見好。最終,歷經多家醫院,「真兇」——風溼性多肌痛才被揪出來。渾身痛卻一直找不到病因王女士今年72歲,身體硬朗。今年6月初,她突然感覺右腿肌肉一陣陣疼痛,右側髖關節也有些疼。起初她以為是走得太多了,就休息了一段時間,並用拍打按摩、熱敷等進行「自我治療」。
  • 小心風溼性多肌痛,孫文聞主任說~
    風溼性多肌痛,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什麼是風溼性多肌痛?風溼性多肌痛早期表現有哪些?確診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哪些困難?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孫文聞一一解讀。什麼是風溼性多肌痛?孫文聞主任風溼性多肌痛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風溼病,多發於中老年人,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多,且女性較男性多2—3倍。可突然起病,亦可隱襲起病,嚴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舉受限,下蹲及上下樓困難等。同時可有低熱、乏力、體重減輕等症狀。風溼性多肌痛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認為與遺傳、免疫、年齡、環境等因素有關。
  • 各種痴呆的鑑別診斷
    不同類型的痴呆,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阿爾茨海默病(AD)與血管性呆(VD)的鑑別要點 AD VD 性別 女性多見 男性多見 病程 進展性
  • 腹痛的鑑別診斷,這事一點也不簡單
    一、急性腹痛是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其病因複雜多樣,但其共同特點是發病急、變化快和病情重,需迅速準確的作出診斷和鑑別診斷1、腹腔臟器的急性炎症①急性腸胃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多以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汙染水或暴飲暴食後出現持續性和陣發性腹痛,伴噁心、嘔吐
  • 風溼性肌肉痛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有什麼症狀?
    風溼性肌肉痛,是由於風溼性疾病導致的肌肉疼痛,可見於很多風溼免疫性疾病,比如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炎、風溼性多肌痛、纖維肌痛等疾病都可能會出現肌肉疼痛的症狀。纖維肌痛症候群,以全身肌肉無明顯誘因的疼痛、發僵為主要表現,各種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軍無異常特徵,而患者常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疲乏無力等症狀,疼痛以慢性疼痛為主,反反覆覆,間斷髮作,無明顯病因。治療方面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目前治療儀心理治療為主,很多醫生認為該病常常同時伴發焦慮抑鬱症,應注意同時予以治療,注重心理調節。
  • 鑑別診斷丨腦室周圍T2/FLAIR高信號病變
    腦室丨解剖及正常變異側腦室佔位丨鑑別診斷【專題】三腦室病變的MRI表現書摘丨「第四腦室佔位」的鑑別診斷鑑別診斷丨大腦室、小腦室鑑別診斷丨側腦室不對稱鑑別診斷丨側腦室不規則鑑別診斷丨腦室周圍強化灶鑑別診斷丨腦室內鈣化腦室周圍T2/FLAIR高信號病變Periventircular T2/FLAIR hyperintense lesions
  • 門診來了個腹痛患兒,如何鑑別診斷?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上,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耿嵐嵐教授圍繞兒童急性腹痛的診斷與鑑別診斷,從查體到實驗室檢查,再到臨床病例分析進行了精彩分享。一、不同年齡段,腹痛特點不同!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門診腹痛中,2%是急腹症;而在急診20%~30%的腹痛,為急腹症。
  • 眾說紛「暈」 ·第6期丨圖文並茂:BPPV的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
    第6期內容由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聽覺與平衡醫學中心姚壽國副主任醫師為大家介紹——BPPV的診斷與鑑別診斷相關要點。 往期回顧 臨床診斷BPPV除了詳細詢問病史,還需符合以下要點。
  • 鼻中隔或鼻腔內軟骨暴露的鑑別診斷
    鼻中隔或鼻腔內軟骨暴露是鼻骨骨折的症狀之一,鼻骨骨折多因外傷所致,臨床皆有鼻腔的撕裂及鼻出血,可為閉合性或開放性。亦常伴有其他面骨或顱底骨折。鼻骨位於額骨下方的鼻部,是人體面部最突出的部位。且鼻骨結構菲薄,受到創傷時極易造成骨折。
  • 多變的T波,如何鑑別診斷
    心電圖T波改變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某些改變可能是生理性變化,也有一些改變卻是診斷心臟疾病的重要線索。 圖11 心內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變 T波倒置伴其他心電圖改變有助於鑑別診斷,如T波倒置伴ST段、QT間期、R波改變。
  • 鑑別診斷丨腦池、蛛網膜下腔正常變異
    鑑別診斷 常見 透明隔間腔(CSP蛛網膜下腔擴大 不常見 中間帆腔(CVI) 視神經鞘擴大 罕見(但重要) Blake囊腫 Liliequist膜 鑑別診斷要點
  • 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下)
    方案發布之後,全國各省市醫院的放射科CT掃描工作量激增,但是CT設備短缺、診斷經驗不足、CT掃描室易交叉感染等問題也成為提高放射科「產能」的一些挑戰,尤其是「如何對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進行正確診斷」,成為放射科醫生們短時間內需要強化的一項技能。為此,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講座,放射科主任醫師趙振軍做了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題演講。
  • 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病——一文理清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丨臨床必備
    帕金森症候群是一組以運動遲緩、強直和(或)震顫為主要表現的症候群的統稱,它的鑑別診斷範圍寬泛,這也反映了基底節不同部位的受累情況。非典型帕金森症候群包括一組神經退行性疾病,共同表現為運動不能-強直症候群。其臨床病程、預後、治療均異於PD。本文對帕金森症候群鑑別診斷的相關要點進行簡要總結。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微課堂】哮鳴音的鑑別診斷
    快快轉發到朋友圈,邀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學習吧 哮鳴音的鑑別診斷點擊下列視頻進行播放哮鳴音也叫幹囉音(哮鳴音是幹囉音的一種)當支氣管哮喘發作時會出現哮鳴音支氣管哮喘發作時,都必然出現哮鳴音,這時除細支氣管痙攣的範圍廣泛外,如果還伴有細支氣管黏膜腫脹和管腔內的分泌物瀦留,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備考:溼阻的鑑別診斷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中醫備考:溼阻的鑑別診斷 溼阻與溼溫病鑑別診斷這兩者是不同類型的疾病,其病因雖然都與溼邪有關,病位主要在脾胃,但各有不同。其共同點:身重而痛,胸脘痞悶。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膽道疾病的鑑別診斷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膽道疾病的鑑別診斷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20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2020福建醫療衛生招聘臨床醫學複習資料,包括福建臨床醫學考試重點,臨床醫學公共基礎知識匯總,以及福建衛生人才網招聘考試輔導資料
  • 心悸的鑑別診斷與問診要點
    圖3 室性早搏圖4 傳導阻滯鑑別診斷1. 突然發作和終止:(1)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2)陣發性交界性心動過速;(3)陣發性房顫;(4)陣發性房撲。2.
  • 結腸「淋巴腺複合體樣病變」的鑑別診斷——辛偉(美國)
    辛教授擅長普通外科病理診斷,主攻消化道,兼修軟組織、婦科和泌尿病理以及分子病理診斷。曾負責醫院病理住院醫師培訓;現任醫院屍體解剖部主任。他擁有科研基金和實驗室,從事消化道和胰腺癌基礎研究。曾任全美華人病理協會副主席,並擔任CAP基金會基金審批委員會, USCAP年會文章審閱委員會工作。已在SCI雜誌上發表論文50多篇,並榮獲許多榮譽獎勵。
  • [骨肌影像]「Ewing肉瘤」的臨床表現、影像學要點及鑑別診斷~~~
    影像診斷與最後診斷影像診斷:左脛骨上段惡性骨腫瘤。病理診斷:Ewing肉瘤。以四肢長骨多見,其中下肢骨約佔2/3,扁骨中以髂骨和肋骨為多。20歲以下好發於長骨骨幹,20歲以上扁骨多見。患者常有發熱、白細胞計數增高等,類似骨感染表現。局部可出現軟組織腫塊。早期即可發生骨骼、肺及其他臟器轉移,以骨骼轉移最多,有別於其他骨腫瘤。對放射線極為敏感,局部照射後,症狀可顯著改善。臨床上常藉助於其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與其他疾病鑑別。預後差,3年生存率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