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下)

2020-12-16 雷鋒網

2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CT影像診斷結果被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中,「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即為臨床診斷病例。

方案發布之後,全國各省市醫院的放射科CT掃描工作量激增,但是CT設備短缺、診斷經驗不足、CT掃描室易交叉感染等問題也成為提高放射科「產能」的一些挑戰,尤其是「如何對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進行正確診斷」,成為放射科醫生們短時間內需要強化的一項技能。

為此,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講座,放射科主任醫師趙振軍做了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題演講。

PS.講座主要內容包括:CT掃描技術和診斷要求、診斷把握原則、典型病例講解、總體分析思路、影像分析思路、相關病理改變、鑑別診斷原則、總結等。雷鋒網將趙振軍主任的講座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陸續推出,詳情可關注公眾號【AI掘金志】。

在1個多小時的講座中,趙主任圍繞了一個核心——篩查過程中遇到疑似病例怎樣診斷,深入淺出地分享了多個寶貴的病例。

他提出,排查的時候有四個要求:CT掃描要使用正常劑量,以免丟失細節;其次,要有1.25毫米以下的薄層圖像;再次,要將標準重建算法和高解析度重建算法相結合;最後,還要多平面重組的觀察。

在具體的診斷環節,趙主任模仿小區保安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個簡潔易記的診斷口訣:從哪裡來,來幹什麼,到哪裡去。

1、新冠病毒從哪裡來?從空氣中來,由支氣管吸入。吸入有什麼表現?多發、外周、胸膜下分布為多。吸到肺裡之後病毒擴散,是一個多發性、團塊狀、煙花樣的改變。

2、來幹什麼?病人在肺部的表現就是一個磨玻璃病變;細小網格狀影子;胸膜下小條索狀影子;血管間隙清楚。

3、到哪裡去?沿著肺泡孔擴散。

以下是趙振軍講座的精編內容,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趙振軍:剛才我們講了兩個方面,保安問的兩個問題:第一,從哪裡來?——新冠病毒是從支氣管吸入到裡面去;第二,來幹什麼?產生什麼改變?——新冠病毒累及到肺泡造成肺泡腫脹、肺泡間隔液體的滲出,淋巴細胞的浸潤造成肺泡間隔增厚。

那麼,現在要看第三個問題:到哪裡去?

病毒是由肺泡孔擴散,以一個中心點,爆炸式向周圍擴散。我們再舉個例子,很多病例都表現類似的形態(下圖左、中),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改變?

這個圖非常有意思(下圖右),這是一個急性肺炎病人的病理圖片。我們在拿到穿刺標本後對毛細血管進行CD4的染色,確實可以看到肺泡與肺泡之間毛細血管不連續,也就說明這些肺泡孔的存在。所以,病毒性感染很容易通過肺泡孔向周圍彌散。

我們舉個例子,可以看到這個病人中葉的磨玻璃樣改變(左圖),似乎小葉間隔對病變有阻礙作用。但是小葉間隔周圍病變又很容易彌散到外周,在下一個層面突破了小葉間隔。因此,小葉間隔對病變肺泡的擴散並沒有起到限制作用。

同樣我們看這個新冠病毒病人影像報告(中圖),看起來小葉間隔似乎對它有阻礙,但往下一走,可以看到累及到周邊。我們再看這個病人新冠病毒感染(右圖)後部位是在外周,但根本沒有按照小葉間隔分布走,而是沿著長條狀一直走,由此看出還是沿著肺泡孔的方式進行擴散。

我們知道擴散方式後,下一步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這一點跟細菌感染有什麼不同?

我們知道肺泡直徑是200微米,肺泡孔直徑是10~15個微米,而病毒是納米級別,細菌是微米級別。那麼,細菌在肺泡裡生長後會發生炎症細胞的滲出,炎症細胞要殺滅細菌。粒細胞大小大約10~20微米。所以細菌自身一個微米的大小,再加上粒細胞的大小,形成的粒細胞,直徑約20微米。而肺泡孔只有10~15個微米,所以滲出的改變顯然不能夠通過肺泡孔向周圍的彌散,我們也就明白了大葉性肺炎的彌散為什麼是通過終末細支氣管向周圍擴散的。

而病毒不同,病毒為納米級別,60~140個納米,而肺泡孔是10~15個微米。因此,它非常容易沿著肺泡孔彌散。因此在整個過程中細菌感染肺泡裡有粒細胞的滲出,但是病毒性感染沒有粒細胞的滲出,肺泡是乾淨的。所以,病毒很容易沿著肺泡孔向周圍擴散,而細菌並非如此。

我們舉個例子,這個病人1月27號的時候出現新冠病毒樣磨玻璃改變,複查時在同一個地方已經通過肺泡孔向周圍彌散(左圖)。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個是1月27號確診的新冠病人,在1月30號依舊是同一個地方向周圍的彌散,所以它是通過肺泡孔進行的彌散過程(右圖)。

我們再通過一個病人進行鑑別診斷,病人臨床表現也是咳嗽、血象正常,CT報告可以看到磨玻璃影(左圖),我們進一步發現小葉間隔對它的擴散有一定限制作用,我們決定對病人進行複查。

兩天以後我們發現是沿著一個肺小葉走行,病灶並沒有通過肺泡向周圍擴散,也就是說整個肺泡孔對它的生長擴散有阻礙作用。因此,我們判斷這個病人是非特異性炎症,而我們看到新冠病毒(右圖),小葉間隔對它沒有阻礙作用,病變很容易突破到周圍形成擴散,這是我們所說的病毒性感染的特點。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個病人是細菌感染。感染病灶沒有通過肺泡孔播散,放大以後我們也沒有發現腺泡連在一起。如果是一個病毒性感染,通過肺泡孔應該是連成一片的,而這個不是。

腺泡結節之間沒有連結,說明病變並不是通過肺泡孔擴散,而是沿著支氣管播散,進一步推斷這是一個細菌感染。再看新冠狀病毒,病變依舊是呈煙花狀、由一個中心通過肺泡孔向周圍播散。

我們再從疾病影像變化趨勢上進行辨別。

2月2號,我們可以看到病變範圍較小。2月6號病灶增大,但可以看到完全是沿著支氣管走,而不是新冠病毒沿著肺泡孔的局部播散的樣子。所以,沿肺泡孔蔓延是新冠肺炎的第三個特點。

同樣,我們看吸入性肺炎依舊是沿著支氣管播散。這些特徵表明是一個炎症性的改變,不是病毒的煙花擴散樣改變。

而上面這個新冠病毒變化的過程,首先是磨玻璃樣改變,四天以後密度增高,再過三天後病灶縮小,最終吸收變成條索狀影。

細菌感染病變表現在沿支氣管的滲出,後期可以看到吸收後病變區密度變得很淡。吸收的過程是整個肺泡腔裡吸收、肺泡膨脹,沒有殘留很多間質性的改變。

我們比較一下:細菌感染吸收完以後,肺泡腔好了,也沒有伴隨明顯的間隔增厚;而病毒性感染後可以看到伴隨小葉間隔增厚。

這是因為肺泡裡的吸收膨脹比較容易恢復,而肺泡間隔的水腫和淋巴細胞侵潤恢復就相對較。因此在整個吸收過程中會殘留很多條索狀的影子。而這些條索影並不一定是纖維組織增生,它很可能是細胞侵潤和一些肺泡間的液體滲出改變,因而吸收相對遲緩。

為什麼病毒性感染的肺功能恢復比較慢,就是這樣的原因,而細菌感染因為結構沒有受太大影響,所以恢復較快。

所以我們畫個重點,我們要排查的時候,把握什麼?還是保安的幾句話:從哪裡來?幹什麼?到哪裡去?:從哪裡來——從支氣管來,以多發特徵為主,部位集中在外周及胸膜下;幹什麼——累及到肺泡致肺泡的腫脹,肺泡間隔的增厚,出現細小網格狀影,而血管間隙尚清;到哪裡去?肺泡孔的擴散。

把握住這幾點以後排查,我認為有三個原則:

第一、到目前為止,只要不是疫區,新冠病毒感染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為什麼說是小概率事件?我們統計了一下截至2月16號11:56,整個廣州確診新冠患者338例,2月15號新增三例;而廣州總人口2000萬,確診比例為1.7/10萬,所以整體感染機率是非常低的。我們醫院到2月16號,總計排查疑似患者2000多例,確診21例,我們的確診比例大概佔還不到1%,這還是高峰時的狀態。

2月5號以後,新冠肺炎確診的陽性率是多少?在3‰左右。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在排查過程中不要輕易確診為新冠病人,或是歸為疑似病人。

第二個,我們要抓兩頭、放中間。能夠肯定的一定要診斷,不能每個病人都是模稜兩可。

第三點,我們還應該遵從哪裡來、去幹什麼、到哪裡去的原則,也就是我們提到的小區保安的思維。最關鍵的還需要一個體溫槍,再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最後作出綜合判斷。

記住這幾條原則,我們再舉兩個例子,大家一起排查一下。

比如說這個病人,男、72歲,血常規正常,核酸第一次檢查為陰性,病人否認接觸史。臨床表現有發燒、咳嗽症狀。CT檢查後看到是肺部多發的磨玻璃病變。我們又會猜想病人是不是疑似患者?畢竟一次新冠病毒檢測的陰性結果不能排除新冠肺炎診斷,於是請我們去會診。

我們來看這個病人有什麼特徵:第一、外周分布,第二、磨玻璃樣的改變,第三、沿著肺泡孔的播散。

我們看到有很多磨玻璃改變,但把這些磨玻璃改變放大後,又看到很多小的磨玻璃影,它們是分開的、分隔的,而不像我們新冠病毒影像學表現——所有的磨玻璃影連成一片。在這個病人的片子上,磨玻璃影表現為一個個結節,所以這就是我們講的腺泡結節。

因此,這個病人是一個吸入性肺炎患者,不是新冠肺炎。

我們把講到的排查標準列在一起,再來看這個例子。

這也是外院請我們會診的一個病人,患者有發燒、咽痛、咳嗽症狀,否認接觸史。CT報告又看到磨玻璃影,技術員嚇壞了,當時做檢查時沒有穿防護也沒有戴N95。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病人的影像學表現有什麼特徵:有多發的磨玻璃改變,放大以後病變也是沿著支氣管走,也有很多的小結節。我們將另一張圖像放大,依舊是很多小結節,但卻是分開的腺泡結節。所以它的播散源是沿著支氣管播散,不是沿著肺泡孔播散。再結合臨床可以看到這病人白細胞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加,所以這個病人實驗室檢查進一步排除了新冠肺炎可能。

這個病人經過了8天的頭孢菌素抗感染治療,症狀明顯好轉,不發燒,也沒有咳嗽症狀了。影像學表現也顯示殘留的病變出現吸收性的改變,同時這個病人後來的三次核酸檢查結果出來也都顯示陰性。

而新冠病毒(圖右下)是沿著肺泡孔播散,所以連在一起是磨玻璃的改變,同時形成較多細小的網格影。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工作中的實施方法,還是把握小區保安的做法。

首先,看病原體從哪裡來,是不是支氣管吸入?是否有多發、外周及胸膜下分布特點?

其次,分析來幹什麼?除了磨玻璃樣改變,還要關注是否造成細胞的腫脹、間質的浸潤,尤其注意病變裡面肺泡間的小葉間隔增厚,以及胸膜下的改變。

最後,到哪裡去?是否沿肺泡孔途徑進行播散?當然,還要結合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

我的講座就到這裡,謝謝大家。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和流感有何不同?如何鑑別、診斷和預防?
    鑑別流感和新冠肺炎是當務之急2月23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提醒,美國現在流感大流行,中國也有流感與新冠肺炎混合感染的情況,鑑別流感和新冠肺炎是當務之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21日發布的流感監測周報顯示,自2019年9月29日流感暴發至今,已有至少2900萬例流感感染者,14000例流感死亡,1.6萬人死於流感相關疾病,其中,105例為兒童。眼下,流感與新冠病毒同時高發,如何鑑別和診斷二者,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遏制感染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因素。
  • CT是新冠肺炎有效診斷工具
    2019年年底突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迅速蔓延全世界,造成嚴重的危害。在疫苗上市前,如何準確檢測感染人群,保證診斷的準確性,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點。核酸檢測和CT影像檢測都是重要的檢測方法,後者可作為前者的重要補充,在新冠病毒診斷中發揮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 達摩院最新AI診斷技術:新冠肺炎CT影像識別準確率達96%!
    AI正在成為疫情防控戰的「新兵種」。2月15日,據記者了解,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AI診斷技術,AI可以在20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96%,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 疾病早期診斷的福音!世界先進分子影像設備PET-CT落戶遵義
    PET-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分子影像成像設備,它具有掃描速度快、靈敏度高、輻射劑量低等特點,能從分子水平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闡明病變組織的受體密度與功能、基因表達、抗原抗體、生化、代謝改變等信息它能將PET圖像和CT圖像同機融合,實現分子、功能、代謝顯像技術與解剖、形態、密度成像技術有機結合,明顯提高疾病診斷的靈敏性和準確性,達到1+1>2的效果。  該設備的投入使用,將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腫瘤、心臟疾病、腦神經疾病診斷及療效評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周敏:流感、普通肺炎與新冠肺炎的鑑別診斷——阻擊新冠 權威在線(8)
    針對目前非常困惑的一個難點與大家進行交流,關於流感、普通肺炎與新冠肺炎的鑑別,因為在臨床中呼吸道感染最大的難點可能就是鑑別病原體。我會結合病例進行分析,在我們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的相關篩查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確診或排除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經驗體會。
  • 各種痴呆的鑑別診斷
    不同類型的痴呆,臨床表現各不相同。VD常常相對突然起病(以天到周計),呈波動性進程,這在反覆發生的皮質或皮質下損害的患者(多發梗死性痴呆)中常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皮質下小血管性痴呆起病相對隱匿,發展進程較緩慢。
  • 應急總醫院王洪武:應重視高解析度CT在新冠肺炎診斷中的應用
    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表明傳染源的隊伍在擴大,會造成更多人感染,所以,早期發現、儘早隔離傳染源是當務之急。2.診斷標準放寬了,病人自然也會增加。病例診斷根據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區別對待非常有必要。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
  • 腹痛的鑑別診斷,這事一點也不簡單
    由於地處南半球,墨爾本在1月正是最炎熱的時候。而在莎拉波娃的故鄉俄羅斯,當時正是寒冬時分。而當天澳網賽場的氣溫達到了38攝氏度,在熾熱的陽光烘烤下,地表溫度已經超過50度。2012年,在《步步驚心》中扮演若曦的劉詩詩昨日在東莞拍攝《傷心童話》時因突然腹痛緊急入院,被診斷為急性胰腺炎。早在幾天前,在東莞片場拍戲的詩詩就感到身體不適。
  • 風溼性多肌痛診斷與鑑別診斷
    風溼性多肌痛診斷與鑑別診斷 時間:2020-12-10 13:25 鄭州痛風風溼病醫院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發熱,血沉增憶和不能解釋的中度貧血,並伴舉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難以在排除腫瘤等其他疾病後要考慮風溼性多肌痛。
  • 青島進入流感流行季 今年重點做好與新冠肺炎鑑別診斷
    當前,我國流感已經進入流行季,同時,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蔓延,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存在。從10月中下旬開始,青島流感就有「抬頭」跡象,進入11月,患者人數逐漸增多。國家層面印發了《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增加了流感與「新冠肺炎」的鑑別診斷,還特別強調疑似或確診流感的醫務人員,應當隔離治療,不可帶病工作。針對流感的防治,青島市婦兒醫院急診科、青島阜外醫院呼吸內科專家都給出了健康提醒。
  • PET/CT:癌症早期診斷有「利器」
    「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最佳方法,PET/CT正是這樣一種早期診斷的手段。」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李方說。  現實:直面兩難  今年2月份,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城市癌症最新數據報告: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癌症。  「癌症5年生存率在美國是66%,我國僅31%,因為美國有包括早期診斷等更好的手段,能夠實現早確診、早治療。」
  • 鑑別診斷丨腦室周圍T2/FLAIR高信號病變
    腦室丨解剖及正常變異側腦室佔位丨鑑別診斷【專題】三腦室病變的MRI表現書摘丨「第四腦室佔位」的鑑別診斷鑑別診斷丨大腦室、小腦室鑑別診斷丨側腦室不對稱鑑別診斷丨側腦室不規則鑑別診斷丨腦室周圍強化灶鑑別診斷丨腦室內鈣化腦室周圍T2/FLAIR高信號病變Periventircular T2/FLAIR hyperintense lesions
  • 顱腦 CT 鈣化模式對疾病鑑別診斷意義
    概述 顱腦平掃 CT 是發現鈣化最簡便的檢查手段,通常鈣化的 CT ≥ 100 HU。顱內鈣化可見於生理性,同時也可以見於病理性,對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認識顱內鈣化的生理定位、分布,以及發生的病理條件,有助於防止誤診,並提供適當的初步診斷。
  • 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病——一文理清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丨臨床必備
    在新的運動障礙學會(MDS)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中,強調重複運動中幅度或速度的遞減,而該遞減通常不見於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或其他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 強直,即與速度無關的對被動動作的抵抗,在PD中通常表現為單側發病和持續不對稱性。對於大多數MSA-P患者和典型的皮質基底節變性(CBS)也是如此(也有CBS病例出現對稱性)。
  • 鑑別診斷丨腦池、蛛網膜下腔正常變異
    鑑別診斷 常見 透明隔間腔(CSPBlake囊腫 Liliequist膜 鑑別診斷要點 腦脊液密度/信號強度的正常變異 認識正常變異的重要性,不能誤為病變 常見診斷的有用線索 透明隔間腔(CSP)
  • 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核心競爭力是人才
    近年來,隨著新醫改推進分級診療和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和醫師多點執業以及發展網際網路+醫療的制度背景下,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應運而生,且呈現較快發展的態勢。首先,在目前中國醫療體制下,本科醫學畢業生要經過至少5年的臨床培訓才能通過考試取得中級資格,接下去的副高及正高的提升更是要經過嚴格培訓以及包括臨床科研在內的各種競爭才能有可能達到。可以說,1名正高、1名副高和6名中級職稱的配置早就超越了縣級醫院、部分二級醫院所可能到達的豪華配置。而放射科技師尤其是CT、MRI熟練技師也是不常有。
  • 門診來了個腹痛患兒,如何鑑別診斷?
    ④鎮靜或睡眠後檢查:診斷仍不肯定時可待患兒睡眠後再重複檢查。門診患兒可給予10%水合氯醛糖漿0.5ml/Kg/次,嬰幼兒最多不超過10ml/次。住院患兒為避免術前飲水,可靜脈推注安定0.3~0.5mg/Kg/次。三、小兒腹痛,如何診斷與鑑別診斷?
  • 一文讀懂,顱腦 CT 鈣化模式對疾病鑑別診斷意義
    概述 顱腦平掃 CT 是發現鈣化最簡便的檢查手段,通常鈣化的 CT ≥ 100 HU。顱內鈣化可見於生理性,同時也可以見於病理性,對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認識顱內鈣化的生理定位、分布,以及發生的病理條件,有助於防止誤診,並提供適當的初步診斷。
  • 肺癌的診斷,已做CT下了診斷,還讓做穿刺活檢,不重複嗎?
    讓人疑惑的診斷流程,不算重複嗎? 聽到過病人家屬的抱怨,說是已經做了胸部CT,你們已經下了肺癌診斷,而病區的醫生不同意馬上手術,還要求做一個穿刺活檢,這不是重複嗎?不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嗎?這樣的抱怨,其實很有代表性,值得探討探討。
  • 病例分享│新冠期間,兩肺滲出不能忽略鑑別診斷
    初步診斷為:右顳頂葉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病。準備收入院,但特殊時期按相關規定必須排除新冠,於是做了胸部CT(圖1),結果『非常震驚、非常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