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術博物館》雜誌編輯部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航拍朝天宮
從南京最早人類的出現到秦淮河畔的原始村落,南京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春秋吳國的青銅文化到秦漢之際郡縣的發展,南京的地位日趨重要。六朝帝王之州的崛起,南京城市迅速發展,在中國歷史轉折時期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朝天宮全景
《龍蟠虎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朱元璋建立世界第一大城,把南京城市的發展又一次推向了高峰。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在由封閉的封建城市轉為開放的新型都城的過程中,南京成為近代都市的典範。2500多年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京有著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山川形式,南連吳越,西接荊楚,襟帶江淮,自古就盛傳有王者之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南北文化交流接續、匯集融合的重要區域,形成了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南京在城市建設、經濟、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發展成就卓著,始終立於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之林。
「龍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以城市歷史發展為脈絡,以歷史階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內容,以南京地區出土的文物為支撐,突出南京作為中國四大古都的特殊地位,重點表現南京六朝、明代、民國三個時期都城的特點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展示南京歷史前進的節奏,展示南京古都的風採,展示南京文化的神韻。朝天宮《龍蟠虎踞》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明彩釉飛羊紋琉璃磚 / 明代 / 50.5cm×47cm×44cm /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 /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龍盤虎踞」這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但並非用來形容南京,查閱歷史文獻資料發現,「龍盤虎踞、帝王之宅」實際是在三國東吳才出現,這個人是諸葛亮。此說見於《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此後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加上劉備的建議,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南京,南京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東吳就此誕生。
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龍蟠虎踞》展覽現場胡瀟 攝
元青花蕭何追韓信圖瓷梅瓶/元代/44.1cm×5.5cm×13cm/南京將軍山沐英墓出土/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到了唐代,諸葛亮「龍盤虎踞」這一說的影響力被詩仙李白再次發揚光大。他在《永王東巡歌》中慷慨激昂地寫道:「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龍盤虎踞」一詞那時候已為人們認同。此後歷代都有詩人以「龍盤虎踞」來形容南京。
諸葛亮的這一說法在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再次出現,不過演繹成了「虎踞龍盤今勝昔」。「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南京「龍盤虎踞」之說在國際、國內的認同度都相當高,今天南京城的東西兩條主幹道也因此而命名為龍蟠路、虎踞路。而「龍盤虎踞」這個成語也被用來特指南京,儼然成了南京這個城市的代名詞。《龍蟠虎踞》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
朝天宮雪景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民間普遍認為,南京是有龍脈的,龍頭是東北走向的紫金山,龍脖子位於太平門,龍身子由富貴山向西,沿城牆至九華山、雞鳴寺,再延伸至傅厚崗、鼓樓,進入五臺山,龍尾巴則在冶山道院。而「虎踞」也有跡可循。虎頭的位置在閱江樓,挹江門、八字山是虎身子,清涼山、馬鞍山是虎的後腰和屁股。
《藝術博物館》雜誌(《中國藝術博物館》別冊)總第2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