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日記,巧記成語,通讀詞典,精講成語。
你好,今天咱們要精講的成語是「哀鴻遍野」,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
這個成語最原始的出處是《詩經·小雅·鴻雁》,原文是:「鴻雁於飛,哀鳴嗷嗷。」
後用「哀鴻遍野」形容到處都是在痛苦中呻吟的無家可歸的災民。
咱們朗誦一遍這首詩的全文:
鴻雁於飛,肅肅其羽。(打仗的人,老無所依)
之子於徵,劬[qú]勞於野。爰[yuán]及矜[qín]人,哀此鰥寡。
鴻雁於飛,集於中澤。(蓋屋的人,居無定所)
之子於垣[yuán],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於飛,哀鳴嗷嗷[áo]。(流離失所,反被譏笑)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詩經_小雅_鴻雁》這首詩全篇主旨:這是一首為勞苦大眾哀鳴的歌曲,體現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第一章是說徵戰服勞役的人,卻老無所依,第二章是說,建造房屋的人,卻居無定所,成語「哀鴻遍野」所在的第三章,是為流民悲哀訴說,結果反而遭到當時那些貴族富人的嘲弄和譏笑。所以還是感恩現在的美好生活,也希望這個成語還是少出現為好。
相關的其他用法有:
第一個案例
選自,明_畢自嚴《題履大同撫臣張宗衡,請發臨德本色,並措處宗祿疏》,原文是:「大同兵革之餘,萬灶沉煙,哀鴻遍野。」
這裡補充1個知識點,
鄙人沒有查到的相關內容,僅從表面文字可以得知,當時明朝末期在長城沿線的生活面貌,可謂是狼煙四起,民不聊生啊。作者是晚明著名政治家、理財家畢自嚴,他在天啟、崇禎年間任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財政。在財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畢自嚴精心協調、精打細算,支撐明朝財政近10年,功在社稷。他留下許多奏章,是研究明代經濟史的寶貴史料。
好,咱們看第二個案例,
選自,清朝_藍鼎元《與吳觀察論治臺灣事宜書》,原文是:「臺灣當朱一貴作亂之後,幹戈蹂躪,哀鴻遍野,繼以風災掃蕩,癘[lì]疫連綿,民之憔悴極矣。」
這裡補充1個知識點,
作者藍鼎元,號鹿洲,福建漳浦人。1721年隨自己同族哥哥藍廷珍出師入臺,平臺後又在臺灣住了一年多。他出入軍府,籌劃軍機,處理政務,提出了很多治理臺灣的策略,被譽為「籌臺之宗匠」。
第三個案例,
選自,梁啓超《新羅馬·弔古》,原文是:「我記得歷史上的羅馬何等殷闐[tián]繁盛,怎麼今日卻是哀鴻遍野,春燕無歸?」
這裡補充1個知識點,
作者梁啓超,中國近代思想家,他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寫下了一部傳奇劇,全名叫《新羅馬傳奇》,後來簡稱為《新羅馬》。
第四個案例,
選自,《戰爭和人》(二)卷八,原文是:「秋萍兄,你對河南的災情不知清不清楚?我入川前,經過河南,真是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這裡補充1個知識點,
《戰爭和人》作者王火,原名王洪溥,江蘇如東人,194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他寫的《戰爭和人》三部曲,原來以《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dí]花秋瑟瑟》三部單行本形式先後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分別出版。三部曲是有連貫性的,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全書結構宏大,心理描寫豐富細緻,情節引人入勝。文中成語「哀鴻遍野」描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慘烈情景,相關影視作品有2012年馮小剛導演版本的電影。
好,以上就是成語「哀鴻遍野」的詳細講解,感謝收聽收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