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格局決定態度,格局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那麼何為格局?所謂格,就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所謂局就是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而不同的人格局不同。而這種認知範圍與思想境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境界是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自我修持能力。即修為,人生感悟,對於境界來說在各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故境界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我意為這四種境界就是一種高境界:
一是忙而不亂,驚而不慌。忙而不亂,雜而不繁,每臨大事有靜氣,每臨利害不失常,以平常心從容不迫,以淡泊心應付自如。紅軍長徵途中的「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諸葛亮危急中上演的「空城計」,堪稱典範。遇事就緊張,臨事就忙亂,沒有靜氣就失了方寸,沒有鎮定難成大事。這種不亂不慌,不是遲鈍而是沉著。要相信天是塌不下來的,相信沒有度不過的難關,更要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一切都會過去的。
二是痛而不言,苦而不怨。不要向任何人訴苦,因為80%的人不關心,剩下20%的人很高興。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苦和痛,都有自己的委屈和不堪,適當時間在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法說說,可以釋放壓力,但這種傾訴是有底線的,別人的同情也是有時效的,不是每個人都想了解你的痛苦。心大了,裝進的事就多了,心深了,藏的委屈就不會輕易洩漏了,內心強大了,一般的痛苦也就不算其苦了,欲望少了你的苦也就少了,多感恩少抱怨,你收穫的將是微笑,多淡定少牢騷你得到的將是平和。痛而不言,就要咬緊牙關,握緊雙拳,摔倒了再爬起來,打斷牙和血吞,擦乾淚再向前,等到否極泰來時再展雄風。
三是迷而不失,愛而不癮。我常常在上樓梯時有一種感覺,仿佛靈魂總是走在我的前頭。這時便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腿腳不如從前輕盈。其實,世間常常因為我們走得太快太遠,而把靈魂遠遠拋在後邊,而忘卻了從何出發為何出發?可以有愛好但不能上癮而不能自拔,可以有短時的迷戀但不能迷失。幸福很簡單,欲望很複雜,需要並不多,追求卻很多,要懂得放下繁華,放下無意義的忙碌,靜聽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別把靈魂拉得太遠。疲憊的心靈適當的安靜,除卻浮躁才能有安寧,保持清淨才能心態淡定,多向內心尋找自我,遠比向外尋找名利重要。
四是笑而不語,言而不失。不攀比、不炫耀、不張揚、不輕狂,謹言慎行,言多必失,韜光養晦,低調做人,是一種做人智慧。生活從來都是一種智慧的較量,而不是靠自誇就能誇出尊嚴、張揚就能刷出存在感的。笑是一種態度, 是一種豁達,是一種面對生活的不堪仍然陽光燦爛的精神狀態,讓我們生活中多點笑容,少點閒言碎語,多點理解包容,少點是是非非,多點君子的雅氣,少點小人的庸俗。
境界高了,自然格局就大了。格局大了,自然眼界就寬了,視野就更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