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與記憶 || 陳年往事
曾經盛極百年的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後去了哪裡?為什麼現在五十六個民族裡沒有契丹族?契丹興起後,建立了遼朝,並且將北方的宇文鮮卑、突厥全部融合進契丹人當中。這也就快速形成了契丹人的大量人口。到了元朝初期,契丹人還有30多萬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元朝當時規定,第一等蒙古,第二等色目,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而漢人,包括的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漢族,而且包括了契丹、高麗等八種漢人,元朝規定在關內北方地區的這八種人都是漢人,而在關外遊牧,不通漢語者等同蒙古人。嘿嘿,居然還有這一說。在上一講,我們重點介紹了馬宏祥為父正名的經過,以及馬家燒鍋停止釀酒開「粥鍋」救濟災民的事跡。據說那是1944年,巴林左旗大旱,農田顆粒無收,廣大農民衣食無著,紛紛外出討飯渡難。到了冬天,天氣寒冷,一些災民將馬家燒鍋院外的草垛、麥瓤子掏出窟窿,擠在裡面過夜。在這種災荒的年月裡,為了救濟災民,馬真吾和兄弟們商量後,決定停止燒酒,開始熬粥救濟災民。施粥量為每人每天兩大碗粥,外加一勺醃鹹豆。另外,馬真吾看到災民們在草窩裡居住,十分可憐,於是就把麴房騰出來供部分災民居住。就這樣,馬家燒鍋通過開「粥鍋」救活了不少人,過後,誰能不記得馬家燒鍋的好呢!馬家燒鍋的事跡無論是在民國期間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並廣泛傳播。這不,1996年4月20日《赤峰日報》以《赤峰「馬家軍」》為題,專門介紹了馬家重視教育的事跡。文章開頭說,這是發祥於山溝的大家族。兩三代人中竟接二連三地出了二三十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其中包括聯合國官員、中專校長、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因而有人稱他們是——赤峰的「馬家軍」。報導說,馬家人過去居住在赤峰西大廟的馬家窩鋪。這是當地眾多大家族裡的普通一支,然而又是極不平凡的一支——兩三代人中,竟接二連三地培養出了二三十名受過高等教育的特色各異的專業人才,這些人分布在赤峰、北京、南京、深圳、臺北、紐約、休斯頓、亞特蘭大等10多個中外城市,其中包括商業會計、中專校長、聯合國官員和英國牛津大學的高材生……這個發祥於山溝的「馬家軍」,何以人才輩出、大放異彩呢?報導稱,馬家歷來就有寬厚待人、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風,延至第五代,有馬昆三爺乃清末秀才,學識淵博,為族中之「聖賢」。他生平以教書育人為己任,號召馬家青年人讀書識字、知書達理。族中青年日耕夜讀、夏忙冬讀,在純樸之中又添知識、智慧和理性。於是,家族中湧現出了馬漢隆(即馬真吾)、馬漢禎等商會會長、報社記者、高等法官、政府秘書等。而第六代傳人內之佼佼者馬真吾,繼承了「知書達理,孝悌力田」的家族精神,並有所發展,如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隱居塞外,常思創業」。1928年,已遷至巴林左旗土木富州的馬氏兄弟因開燒鍋製酒,而富甲一方,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由林東縣長蘇澤民提名,地方紳士推舉馬真吾創辦林東縣立初、高兩級小學校。當時林東人口在5至6萬之間,兒童失學嚴重,設立學校是迫切需要。馬真吾不顧經費的匱乏,毅然承擔下來,租借場地,募集錢糧……1929年,學校略具規模,學生達400人。為彌補經費不足,馬真吾墊付銀元5000多元。被任命為校長後,他積極網絡人才,連內蒙古革命老前輩王逸倫,也曾於1930年到該校講課,培育了不少地方學子,其中的馬家弟子大多成為校內的尖子生。馬宏祥、馬宏圖、馬宏樹、馬宏樂等一批傑出青年由此啟蒙,一步步走向外交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企業家的成功之路。文章說,馬家在對後代的教育上除了「口耳相傳」以外,更注重「軟體建設」,六代傳人馬真吾撰寫的《馬真吾回憶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啟發晚輩,述說創業之艱難,令人敬佩。而六代傳人馬漢昌和七代傳人馬宏圖,熱心改寫家族譜,營造了一個「書香門第,不可不學」的濃鬱氛圍。《馬氏族譜》除了記述馬氏家族之來龍去脈、子孫後代的繁衍情況外,更多的記載了前輩艱苦創業所取得的成就、傑出人物的高尚美德。從這篇報導裡,我們可以看出,馬家之所以人才輩出,與馬家的傳統家風、好學氛圍以及馬真吾當年籌辦學校、重視教育有直接關聯。
巴林左翼旗林東街公立啟文中心國民優級學校第十一級卒業合影(圖片由馬氏家族人提供)馬真吾在回憶錄裡曾寫到,啟文學校的創立,為林東在民初設立學校之始,成為破天荒之舉。當時家住林東街裡的兒童,多數為自願上學,而農村牧區的兒童則要派「勸學員」去動員他們上學,有時也遇到一些障礙。尤其是蒙古族牧民不願意讓孩子上學,理由是:「我們老輩都沒念過書,也牛羊滿山坡,來了土匪用槍就能打跑他們,用筆桿子能趕走土匪嗎?」這也充分看得出,辦蒙文班的困難。那麼,當初的學校是什麼樣的架構呢?1928年初夏的一天,巴林左旗第一所公辦小學正式開學,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開學後,學校進入正常的教學工作。當時,學校秩序井然、高效運轉。首先是分工明確,機構健全。成立了由校長、家長和教師代表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學校一切大事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學生有學生會,由全體學生選舉產生;各班設班主任一人,負責本班主科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學校作息時間按星期計算,星期日休息,其餘六天上課。一節課45分鐘,上下課由值周教師搖鈴告知。「早會」由全體學生齊聚操場,按班級站排,聽值周老師總結上周工作,然後聽校長講話。課間還有「間操」,按班級做操。學生有學生規則,每個學生必須熟背牢記並遵照踐行。學生見了老師要行禮,外出集體活動要排隊,步伐整齊,儀表端正。到了1930年,學校增設了高級小學班,學校名稱改為「林東街初高兩級小學校」。這時,學校有教師13人,有學生180餘人,分五個班。有一部分學生是從鄉下私塾考進來的。他們均在學校吃住,自帶糧食和夥食費。學校僱用一名夥夫為大家服務。
馬真吾、王逸倫、王藩三人像(圖片由馬氏家族人提供)1931年,王逸倫應聘從赤峰來校任教。王逸倫是赤峰翁牛特旗人,1927年畢業於赤峰中學,畢業後在赤峰接官亭學校任教。1932年,馬真吾任巴林左旗商會會長,王藩接任校長,後來馬真吾與王藩共薦王逸倫為學監。馬真吾不僅在大陸時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到了臺灣後依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上學讀書。在接下來的講述中,我將繼續介紹馬宏祥在臺灣上學的一些情況。(待續)
歡迎海內外人士提供相關資料,並請提出寶貴意見!
參考資料
本微信平臺發布的內容不代表本方立場
本講內容由馬氏家族人提供,並參照了《巴林左旗文史資料》
閱讀連結
巴林左旗 · 燒鍋(1)
巴林左旗 · 燒鍋(2)
巴林左旗 · 燒鍋(3)
巴林左旗 · 燒鍋(4)
巴林左旗 · 燒鍋(5)
巴林左旗 · 燒鍋(6)
巴林左旗 · 燒鍋(7)
巴林左旗 · 燒鍋(8)
巴林左旗 · 燒鍋(9)
巴林左旗 · 燒鍋(10)
巴林左旗 · 燒鍋(11)
巴林左旗 · 燒鍋(12)
巴林左旗 · 燒鍋(13)
巴林左旗 · 燒鍋(14)
巴林左旗 · 燒鍋(15)
巴林左旗 · 燒鍋(16)
巴林左旗 · 燒鍋(17)
巴林左旗 · 燒鍋(18)
巴林左旗 · 燒鍋(19)
巴林左旗 · 燒鍋(20)
巴林左旗 · 燒鍋(21)
巴林左旗 · 燒鍋(22)
溫馨提示
《巴林左旗 ▪ 燒鍋》系列故事在「今日頭條」和「往事與記憶」同時推送,其他媒體轉發需經授權。您若喜歡請在右下角點一下「在看」,也可以在朋友圈、微信群轉發。
識別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往事與記憶
內蒙古自媒體聯盟成員編號:0041號
商務合作 | 廣告發布 | 原創投稿
往事與記憶
我的自媒體平臺,也是你的舞臺
回憶往事 留存記憶
往事與記憶
微信聯繫:shen1291
投稿郵箱:tlhss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