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助新基建數位化轉型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運行成為重點工作,我國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人工智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各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人工智慧與5G、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將帶動諸多行業快速發展,為很多領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本期刊發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自興教授的觀點。

作為新基建主要支撐的人工智慧技術,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新基建都起到巨大作用。人工智慧在助力當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方面作用突出,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創建智能經濟新形態等方面潛力巨大。要抓住「新基建」機遇,全面夯實人工智慧基礎建設,更好地服務經濟和社會。

1.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及其關係

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涉及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

知識是人們通過體驗、學習或聯想而認識的世界客觀規律性。知識是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知識獲取是其瓶頸問題。知識研究知識表示、知識推理和知識應用問題,如狀態空間表示和語義網絡表示、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推理以及知識庫、知識圖譜、知識挖掘、知識發現等。

數據是事實或觀察的結果,指所有能夠輸入計算機並被程序處理的數字、字母、符號、影像信號和模擬量等各種介質的總稱。數據從經典數據到大數據,從大數據到活數據,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和兩網發展帶來的海量數據。5G網絡使數據傳輸速度更快、時延更小,應用更廣泛與有效。

算法是解題方案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指一系列求解問題的清晰指令,代表著用系統方法描述問題求解的策略機制。當前深度學習算法與知識圖譜、邏輯推理、符號學習結合,從非結構化或未標記數據進行無監督學習。由認知計算、類腦計算、普適計算、進化計算發展而催生的各種新型算法應運而生。現有算法如深度學習已解決了很多實際應用問題,但是認知層算法尚未突破。

算力是機器在數學上的歸納和轉化能力,即把抽象複雜的數學表達式或數字通過數學方法轉換為可以理解的數學式子的能力。向處理器配備高端部件以及晶片組、內存和硬碟,提高計算能力。出現了新的計算架構包括GPU、FPGA、NN晶片等新晶片和雲計算、量子計算等新計算。隨著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計算速度獲得不斷提高。

知識是人工智慧之源,從人工智慧的長期發展歷史看,人工智慧的發展源於知識,並依賴知識。專家系統、模糊計算、知識圖譜、知識庫等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數據是人工智慧之基,將數據引入人工智慧,豐富了人工智慧內容,提高了人工智慧理論水平,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升級。計算智能取決於數據而不是知識;神經計算,進化計算等都是以數據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算法是人工智慧之魂,也是人工智慧軟實力的核心。算法研究的不斷進步,使人工智慧的問題求解策略日臻完善。一個好的算法可以使問題求解事半功倍,甚至使求解效率提高十倍、百倍、千倍。深度學習算法和深度強化學習算法等是算法的優秀代表。

算力(計算能力)是人工智慧之力,也是人工智慧硬實力的關鍵保證。新型人工智慧晶片和新型計算方法,使計算能力不斷增強,計算速度的不斷提高,可以極大地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

2.人工智慧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現狀之一:國際上已初步形成人工智慧產業化基礎,近年來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國際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美國遙遙領先,中、歐不分伯仲。截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慧企業分布集中在美國(2905家,佔48.11%)、中國(670家,佔11.10%)、歐洲(657家,佔10.88%)。到2019年3月,美國佔40.3%、中國佔22.1%,中美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差距2年內從37.0%減小至18.2%。

現狀之二:人工智慧投融資環境空前看好。融資規模美國一家獨大,歐中緊跟其後。人工智慧已經成為2017年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美國最多(42%,45.4億美元),歐洲(18.7%,20.2億美元),中國(16.9%,18.3億美元)緊跟其後。到2019年3月,美國佔比降至36.5%,中國佔比升為23.5%,中美在人工智慧投融資方面的差距2年內從25.1%縮小至13.0%。

現狀之三:產業化技術起點更高,感知智能領域相對成熟。人工智慧產業正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發展。感知智能涉及的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應用基礎已比較成熟;如深度學習讓圖像、語音等感知類問題取得突破,計算機視覺催生出人臉識別、智能視頻監控等應用。但認知智能要求的「機器思維」和「人工情感」等,仍處於開發與探索中,與實際應用仍有一定距離。

現狀之四:人工智慧國際論文發表和高被引數量逐年增多。近10年中國論文發表總量第一,高被引數量居第二。2009-2018年中國、美國的人工智慧論文佔比分別為22.7%和20.4%,而高被引數量佔比分別為35.6%和38.6%。美國的人工智慧論文引文影響力、專利數量、企業數量和融資規模等都居全球第一,整體實力領跑全球。中國論文發文量居全球最高,企業數量、融資規模居全球第二。

現狀之五:人工智慧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刷新。2017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佔37.1%;美國排名第二佔24.8%;日本排第三佔13.1%。2017年以來,中國一直保持人工智慧國際專利第一的位置。

現狀之六:人工智慧人才緊缺,高端人才爭奪激烈。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專家205295人,其中美國28536人(13.9%),中國18232人(8.9%),印度17382人(7.8%)。2018年全球培養高級人工智慧人才22400人,美國佔44%,中國11%,英國6%,德國5%。各國人工智慧人才嚴重供不應求,我國人工智慧人才也非常缺乏,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爭奪十分激烈。

現狀之七:人工智慧的社會和倫理問題引人關注。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擔心人工智慧超過人類智能,會使人類社會主人的地位和安全受到威脅。人工智慧,特別是能推理、會思維、懂情感的高級人工智慧,將引起許多社會法律和倫理道德問題。

總的來說,我國要逐步實現包括人工智慧基礎產業、技術產業和應用產業的全產業鏈布局。

3.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加速突破推動產業強勁發展和產業升級。知識資源、數據基礎、核心算法、運算能力深度融合發展,共同促進人工智慧湧現新活力。新時期產業發展亟須推進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變革以驅動產業模式的全面升級。作為新基建的人工智慧將能夠滲透至各行各業,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助力傳統行業實現跨越式升級,推動經濟形態和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也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智能化應用向多元發展,智能服務線下線上對接。目前人工智慧的應用多處於專用階段,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視頻監控等具體任務。隨著智能製造、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產業的興起,人工智慧應用將面向複雜場景、處理複雜問題的複合新階段,應用向多元化發展。分布式計算平臺的廣泛應用,擴大了線上服務的應用範圍。同時,智慧醫療、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人工智慧產業化的發展,為智能服務帶來新的途徑或新的傳播模式,加快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的融合進程,促進多產業升級。

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建設製造強國將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實現整體性突破;另一方面,傳統行業依靠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技術及其行業數據資源實現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為實體經濟帶來1000多億元的增長。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使零售、醫療、交通、製造、金融等產業提效降費、轉型升級。人工智慧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加速培育產業新動能,開拓實體經濟新增長點,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例如,已就智能駕駛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推動智能汽車快速發展,支持智能汽車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智能交通及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等;在智慧機器人及服務機器人領域,新基建催生新機遇,服務機器人產業加速成長;對於智能製造,要求「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對於智慧醫療領域,已在輔助診療、疾病預測、醫療影像處理、藥物開發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為加大公共衛生服務作出新的貢獻;而對於智能家居,為住戶提供個性化的安全、節能、便捷生活服務,並能夠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加快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各層次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是人工智慧科技基礎和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要多模式多渠道全面布局培養高素質人工智慧人才,高層少而精、中層實而強、底層多而壯,一個不能少。要建立人工智慧專業和人工智慧一級學科。教育是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教育藉助人工智慧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帶來巨大利益。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各級教育帶來創新教育手段與機遇。智能虛擬助手和聊天機器人能夠向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教學和諮詢過程。個性化智能學習平臺、個性化AI教學助手、個性化遊戲能夠幫助學生按自身節奏和快樂學習。

人工智慧作為我國新時期的戰略性技術和產業,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和可喜成就,必將對國家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發揮重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將人工智慧列為國家新基建領域和新基建的提速為推動人工智慧持續強勁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我們既要看到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成就,又要認清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既要滿懷信心,又要不驕不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新型基礎設施,夯實基礎,全面建設,增強實力,趕超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轉型和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蔡自興,本文系作者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技術大講堂」的報告,標題為編者所加)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02日 16版)

相關閱讀:

人工智慧助力現代治理

多維審思人工智慧現象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
    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 ssdfans 發表於 2021-01-07 10:35:58 上周末系統變更,配合DBA在IBM小型機上升級DB2的資料庫版本,貌似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心裡卻起了波瀾。
  • 新中大韓愛生:新基建賦能建企數位化轉型
    建築產業2019年的營收總額數據是24.5萬億左右,這樣一個龐大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如何藉助「新基建」的賦能,實現數位化轉型是當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命題。新基建」主要包含三塊內容: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
  • 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樊旼旼:新基建時代的保險業數位化轉型
    各位來賓,大家好!  總體來說,推動此次保險業數位化轉型的內生動力及外部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即:市場需求的驅動、通信技術的迭代、外部環境的影響  首先,市場需求決定保險業數位化轉型的方向。在新基建時代之下,藉助於智能技術,健康險市場有了新的變化,保險公司通過構建網際網路醫院等方式為用戶提供基於健康管理的服務,不斷提升用戶的轉化空間。
  • 新基建助力家電業數位化轉型,中臺戰略正在崛起
    包括著力運用信息技術加強疫情防控,促進企業儘快恢復生產運營;加快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壯大共享製造、個性化定製等服務型製造新業態;搭建供應鏈、產融對接等數位化平臺,幫助企業打通供應鏈,對接融資鏈;強化網絡、計算和安全等數字資源服務支撐,加強數據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推動中小企業實現數位化管理和運營,提升智能製造和上雲用雲水平,促進產業集群數位化發展。
  • GSMA Thrive·萬物生暉:5G引領新基建,賦能數位化轉型
    中國移動集團董事長楊傑在「GSMA Thrive·萬物生暉」開幕演講中指出,當前社會的數位化轉型進程正在加速,並呈現出了五縱三橫的新特徵。五縱是當前信息技術像經濟社會加速滲透的五個典型場景:基礎設施的數位化、社會治理的數位化、生產方式的數位化、工作方式的數位化、生活方式的數位化。
  • 戈壁創投合伙人胡唐駿:企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進程中的數字新基建...
    2020年是數字新基建元年,戈壁創投合伙人胡唐駿本次分享的主題是企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進程中的數字新基建。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國家也特別提倡新基建的概念。
  • 科天雲會議產品升級,打造企業數位化轉型辦公協同新基建
    科天章魚雲和aPaas辦公協作中臺由科天雲會議自主研發,可靈活、高效與企業業務和現有信息化系統進行深度融合,有效滿足了大中型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面臨的快速搭建部署和定製化系統集成的以及中小企業標準化SaaS產品的需求,助力零售、教育、製造、金融、物聯網、直播電商等垂直領域企業數位化升級轉型,以快速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挑戰。
  • 【IDCC2020】世紀互聯高級副總裁趙亮:數位化轉型與5G新基建
    非常榮幸過來參加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並且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世紀互聯對「重新定義IDC」的一些想法。剛才,吳部長和何所長分享的體會深有感受,IDC確實面臨升維的概念,而且要在數位化轉型大潮中重新定義IDC今天的使命和責任。下面開始我的演講《數位化轉型與5G新基建》。既然是升維、是全新定義,就要用全新視角看IDC今天所承擔的使命和趨勢。全新視角要放在中國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之中。
  • 千方科技潘璠:從交通新基建出發,打造行業數位化轉型「鐵三角」|...
    在新經濟之王主會場,我們邀請十年裡乘風破浪的創變者們,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一起回望中國新經濟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經濟下一個十年的無限可能。我們有幸請到了千方科技CEO潘璠為我們進行題為「從交通新基建出發,打造行業數智化轉型『鐵三角』」的分享。
  • 新基建引領數位化轉型:2020新基建創新發展大會在營口成功舉辦
    11月17日,2020新基建創新發展大會暨營口「星火·鏈網」骨幹節點、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儀式在遼寧營口成功舉辦。遼寧省通信管理局局長周少清、營口市人民政府市長許桂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院長劉多、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丹群、營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翁永財、鐵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東明出席大會。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部長差霖猜?
  • 雲徙科技包志剛:數字中臺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
    C114通信網 相關關鍵詞 9月28日消息(南山)在上周五舉辦的2020雲徙數字創新年會上,雲徙科技創始人兼CEO包志剛發表演講,指出數位化轉型已成企業的戰略發展選擇
  • 農牧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新機遇
    養豬「新基建」,助力生豬產業數位化轉型  2020年,「新基建」引起廣泛關注,農信互聯首次提出建設生豬產業的數位化「新基建」,加速生豬產業的智能化發展進程,促進農牧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講到:「生豬產業要抓住『新基建』契機,圍繞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建設一批『數字豬場』、『智慧豬場』,加快推廣應用養殖環境監控、體徵監測、精準飼餵、廢棄物自動處理、網絡聯合選育等設施裝備,大力發展智能養豬,推進農牧產業的數位化轉型。」
  • 數衍科技加速布局:構建「新基建」,賦能實體商業數位化轉型
    在疫情、洪災等災害的影響下,國民經濟還能快速由負轉正,穩步復甦,「新基建」功不可沒。  「新基建」的核心是數位化,實體商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嘗試數位化轉型,投入巨大卻收效甚微。此次疫情讓實體商業不僅要應對存量競爭的壓力,還遭遇業態承壓、品類收縮、商鋪空置的經營困境,加碼數位化新基建,成為實體商業激活消費、重構增長的重要舉措。
  • 工信部釋放2021「新基建」重磅信號 京東加速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
    來源:金融界網近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工信部部署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著力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等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在2021年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八項工作的提出,再一次凸顯出製造業數位化轉型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 新基建元年,聯想大寫的「轉型智慧」
    如果給 2020 年的科技關鍵詞做個盤點,「新基建」一詞必然入榜。自 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之後,新基建成為各大企業轉型布局的主要方向。在企業紛紛轉型的同時,聯想也在輸出著賦能千行百業的轉型智慧,覆蓋了「新基建」核心技術,並且在政府、教育、金融、製造、能源等各個細分行業與夥伴攜手,推進落地。
  • 構築數位化底座 軟通動力乘勢新基建為企業數位化轉型提速
    在國家政策驅動下,「新基建」建設如火如荼,數字經濟也迎來發展的大時代。近日,「2020新基建•構建數位化經濟社會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軟通動力代表受邀參會,並發表主題演講《數位化轉型助力新基建》,分享軟通動力對新基建發展的新觀點和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實踐。
  • 新基建數位化建設加速 紫光攜重磅Unis新品入局
    以商用計算和顯示器兩大品類為基點,紫光計算機未來還將布局更為廣闊的應用,打造更多商用計算國產品牌「硬產品」,推動中國商用計算邁步新的境界。新基建號角吹響 紫光計算機加速中國企業整體數位化轉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新基建數位化建設加速,紫光計算機攜Unis新品入局
    以商用計算和顯示器兩大品類為基點,紫光計算機未來還將布局更為廣闊的應用,打造更多商用計算國產品牌「硬產品」,推動中國商用計算邁步新的境界。新基建號角吹響 紫光計算機加速中國企業整體數位化轉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 工博會上訪臺企:「尋機」新基建 發力數位化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餘曉暉表示,預計2020年至2025年大陸新基建投資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發展空間巨大。他建議臺資企業積極參與新基建,搶抓配套產業發展機會,利用新型基礎設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與臺達集團持續拓展大陸市場的思路不謀而合。這家已「登陸」28年的資深臺企以「互聯生智、賦能新基建」為主軸參與今年的工博會,並設置智能工廠、智能樓宇、基礎設施三大板塊。
  • 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風口,青島最有希望誕生一家新基建獨角獸
    新基建項目大、涉及技術領域眾多的特點意味著,能夠整合更多技術資源的平臺型企業將更容易獲得青睞,進而實現指數級增長。在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的2020年山東省瞪羚企業名單中,專注於物聯網智慧社區/園區生態平臺搭建的海納雲入選,很好地詮釋了新基建企業快速成長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