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歷任法國總統都試圖「改革」或拋棄非洲法郎,這最終由馬克龍實現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馬克龍生日當天呼籲民眾停止罷工:願放棄總統退休養老金。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文 | 陶短房
12月20日至2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西非訪問期間,與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舉行聯合記者發布會,共同宣布西非法郎(西非經貨聯盟的統一貨幣)將在明年更名為「埃科」(Eco)。至此,誕生於1945年、通行於8個西非國家的貨幣「西非法郎」,已進入退出歷史舞臺的倒計時。
「西非法郎」與「殖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伴隨著這項改名,「埃科」的運轉也將脫離法國的管理。馬克龍將此次改名視為「歷史性改革」。
「三大法寶」俱往矣
歷史上,法國曾擁有面積最大的非洲殖民地。二戰後殖民體系崩潰,法國仿效大英國協精心構建的「法蘭西共同體」土崩瓦解,但通過軍事和非軍事的兩手,法國在非洲仍有著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
所謂軍事和非軍事的兩手,即軍事上的「非洲憲兵」政策和非軍事層面的「三大法寶」。
「非洲憲兵」政策,即在非洲留下可觀的兵力、軍事基地和裝備,竭力扮演在非洲各國、尤其前法屬殖民地國家平息動亂、維護和平的角色。
而非軍事領域的「三大法寶」,即非洲航空、法語國家聯盟和非洲法郎。這三大法寶通過不遺餘力的投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竭力維持乃至擴大法國在「後殖民時代」對非洲的影響,曾被合眾國際社評為「最巧妙的威懾力」。
但「巧妙」也是要花錢的,且「三大法寶」雖然是巧妙的「糖衣炮彈」,但糖衣炮彈畢竟也是炮彈。非洲各國一方面享受「三大法寶」的「搭車之便」,另一方面也對法國藉此繼續施加「殖民式幹預」日漸不滿,而法國自己也因國力衰退漸漸力不從心。
2002年2月7日,成立於1967年、航線一度覆蓋全非洲,直至關閉之日仍維持非洲大陸22個機場網絡的非洲航空關門大吉。
2008年11月24日,不堪法國「文化霸權」的盧安達,在與法國斷交同時關閉境內全部法國文化機構,包括法語國家聯盟的所有辦事機構,標誌著法語國家聯盟這一「法寶」在非洲不復昔日之盛。
如今被公認最有成效、最穩固的非洲法郎被法國「叫停」,意味著「三大法寶」俱往矣。
從非洲法郎到「埃科」
非洲法郎創建於1945年,初衷是創建一個在非洲法屬殖民地通用的貨幣。
上世紀60年代法國殖民體系在非洲崩潰後,由法國出錢,包括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8國、中非經濟貨幣共同體6國和葛摩在內的15國,統一使用由法國財政擔保、在法郎區內可自由流通兌換的貨幣非洲法郎(CFAF)。自歐元誕生以來,原本鎖定掛鈎法國法郎的CFAF便順理成章地掛鈎歐元,1歐元兌換=655.957非洲法郎的比價一直沒有改變。
法國人當然不是「活雷鋒」,擔保前提是非洲各法郎區國家將自己外匯儲備的50%寄存到法國中央銀行。這樣一來,15國固然獲得了一個平穩的金融,一種可靠的貨幣,卻付出了犧牲本國財政金融主權的代價。
而法國自己也苦不堪言:當年法國仍處於工業化階段,一方面需要原非洲殖民地豐富資源,另一方面也依賴其廣闊市場。但如今法國已成為「後工業化國家」,2018年其對「非洲法郎區」國家的出口佔比僅為1%(60億歐元),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花錢維持CFAF體系,卻要忍受非洲激進派人士「殖民作風」的指責,實在是吃力不討好。
因此,自薩科齊起,歷任法國總統都試圖「改革」或乾脆拋棄非洲法郎。這最終由馬克龍高喊著「清算殖民時代」的「進步口號」實現。
▲視頻截圖。
留了個辮子
此次宣布不再使用非洲法郎的只有15個非洲法郎區國家中的西非經濟共同體,而中非6國和葛摩仍將繼續保留CFAF。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有15個國家,其中最大經濟體是非法郎區的奈及利亞,它們將在2020年發行統一貨幣「埃科」,法國將退出西非國家央行(BCEAO)管理層,也不再要求「外匯存入法國央行」,但新的貨幣將繼續通過法國的擔保,維持與歐元掛鈎的固定匯率。
西非輿論認為,馬克龍想藉此甩掉CFAF這個越來越沉重的財政包袱。西非各國、尤其游離於法郎區之外卻雄心勃勃的奈及利亞,則早想剔除法國影響,自己成為一統西非法郎和非法郎區的金融霸主。因此,這次雙方一拍即合,非洲法郎在西非八國就此壽終正寢。
問題在於,馬克龍這次留了個巨大的辮子:為了儘快「脫鉤」,他放棄了法國在非洲法郎體系內的權利,卻繼續承諾維持固定匯率的義務。
如果馬克龍言而有信,等於「無虛名而有實禍」,未來將如何向法國選民交代?如果言而無信,法國未來將如何像他上次(3月)訪非那樣,在非洲與中國、美國展開「影響力競爭」?
非洲各國也並非沒有隱憂:奈及利亞長期以來一直享有「本幣管不好」的「美名」。其他非法郎區國家,貨幣更是動輒變成一張廢紙,真的「去法郎化」乃至「去法國化」,會不會就此和全非洲人豔羨不已的本幣穩定永別,也是個問題。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