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中醫傳人(吳天真)

2021-02-20 碼頭之家

七代中醫傳人(吳天真)

個人簡介:吳天真,男,195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南安市碼頭鎮人,柏斯琴行(中國)總監、碼頭鎮詩南村老人協會會長、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僑聯副主席。

吳天真先生20年如一日紮根農村,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勤做善事,熱愛家鄉,受到家鄉人的一致稱讚。

他是真誠奉獻的醫者。作為七代中醫傳人兼修西醫,幾十年如一日,踏踏實實,不計得失,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困難的病患者傾力幫助。近20年來義診,治癒許多疑難病狀,服務對象已涵蓋周邊鄉鎮患者。遠道而來、安排食宿,經濟困難、墊貼藥費。碰到孤苦鰥寡老人,給予無私幫助。

他是愛心幫扶的典範。他與弟妹一道捐建造價150萬元的柏斯大橋,讓鄉親們告別了擺渡的歷史。此外,與弟妹商定捐建綜合大禮堂一座,捐建立柏斯樓作為活動場所,捐款10萬元作為老協會的活動基金。碼頭衛生院重建之際,吳天真與弟妹更是一道捐款70多萬元用於建設衛生院的大門及圍牆。

他是教育倡導的善行者。十多年來,與弟妹累計捐款人民幣200萬元興建了詩南小學教學樓、禮堂、操場、宿舍、以及教學其它設備。同時發動創立獎教獎學教學基金50萬元,不僅如此,他還慷慨解囊贊助隔壁鄉鎮學校,捐款建造金淘鎮毓南小學宿舍樓、捐款成功中學退教協活動基金等;發動鄉賢創辦詩南村慈善總會,共籌集129萬慈善基金;他把其子女給其慶賀生日的10萬元用作創辦詩南村文化園的啟動資金,發動鄉賢捐資捐款數萬元。

圓母親心願 15年義診不收分文

昨日清晨6時,洪瀨鎮西林村的黃衍勝早早喚醒愛人和女兒,他們要趕去碼頭鎮再次拜訪一位「神醫」。今年76歲的黃衍勝已經有40多年難以入眠的老毛病,看了很多醫生,也只查出是神經方面的問題,但就是沒有對症的良藥。一次偶然,黃衍勝得知南安碼頭有一名老醫生免費義診十幾年,不僅醫德高,醫術也很好。半個月前,他在碼頭鎮找到了吳天真,這次碰面換來了他難得的幾天好睡眠。

11時,記者來到碼頭鎮詩南村,一進入吳天真家的院子,就碰到了從南安洪瀨鎮趕來看病的黃衍勝一家人。對於「神醫」這樣的稱號,吳天真擺擺手笑著說,他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四五十年前,農村條件差,缺醫少藥,大家看病非常不便。出生在中醫世家的吳天真,從小就跟著父親學醫。1968年,他如願當上了鄉村醫生。1998年,因為要幫弟弟和妹妹發展家族事業,他離開了從事30年的醫生崗位。樂善好施的母親教誨他,平日裡要多做好事。因為這句話,工作之餘,吳天真堅持義診,15年來不僅分文不收,還自掏腰包,至今已花了十幾萬元幫助非親非故的困難病戶。

自創保健操 三千張光碟送病人

60歲的鄉鄰柯麗卿告訴記者,31年前的一件事她一直記在心裡。1982年,29歲的柯麗卿半夜肚子疼痛難忍,丈夫連忙找到當時在開診所的吳天真,初步懷疑是宮外孕。三人坐著一輛拖拉機連夜趕往隔壁鎮的醫院,吳天真拿出當時農村很稀有的洋參讓她含著,一路上幾次搶救才讓她撿回一條命。

如今,方圓100公裡內,吳天真免費看病已傳為佳話。但他坦言,並不是所有病症他都能醫治,遇到一些疑難雜症,他也要請教一些專業的醫生,然後盡全力對症下藥。令他欣慰的是,很多患者痊癒後,都會送來表達謝意的錦旗,這些錦旗現在已掛滿他家牆壁。

進入傍晚時分,吳天真和幾位鄰居在院子裡做起了保健操。「每個人只要加以鍛鍊,延緩衰老和強身健體是可以實現的。」吳天真經過對中醫脈絡理論的長期摸索,3年前自創了一套保健操,並向病人免費發放了3000張教學光碟。

老黨員大愛無私義診十五載捐獻千萬元

2012年12月13日下午,「七代中醫傳人吳天真事跡座談會」在南安市碼頭中心衛生院五樓會議廳召開,宣傳吳天真先生幾十年日如一日,紮根農村、治病救人、扶貧濟困的先進事跡及其吳氏家族愛國愛鄉、熱心公益捐資千萬的感人事跡。出席會議的有南安市政協原主席姚重賀、政協原副主席李軍、周榮林,原山美水庫管理處黨委書記廖景成,原南安市委統戰部部長劉任炳,南安市衛生局謝志平副局長,碼頭鎮鎮長黃志宏、組委林濱賢、和本鎮各界人士及吳天真先生親屬等50餘人,碼頭鎮黨委宣委林連東主持會議。

吳天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時時刻刻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16歲從醫,行醫四十多年已為鄉民們義診十五載,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作為七代中醫傳人兼修西醫,幾十年如一日,踏踏實實,不計得失,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困難的病患者傾力幫助。自義診以來,治癒許多疑難病狀,服務對象已涵蓋周邊鄉鎮患者;遠道而來的安排食宿,經濟困難的墊貼藥費。

他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幾十年來,樂善好施,為家鄉建設踴躍籌資、集資、捐資,設立助學金、獎學金、修建校舍、創辦慈善會,建設文化園等公益事業,先後捐資共計近千萬元,被家鄉民眾稱為「情暖下一代的熱心人」。

座談會歷時兩個多小時,到會領導和社會各界賢達紛紛發言,對吳天真先生的事跡及其吳氏家族的善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號召大家在十八大精神的號召下向吳天真先生學習、向吳氏家族學習,學習他們大愛無私、博愛、仁愛的精神,為和諧社會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盡一己之力。

懷揣慈善心 捐資建橋造福鄉親

夜幕降臨,走出吳天真的家,記者看到一座橫跨河道兩岸的大橋,在橋上燈光的照耀下,大橋顯得很雄壯。正在橋上散步的73歲村民吳三宗告訴記者,這座橋可不簡單,它結束了兩岸鄉親靠擺渡出行的歷史。原來,吳天真的母親從小生長於這片熱土,她一直有個心願——能在這裡建座橋。為了圓母親的夢,也為了造福鄉親,1995年,吳天真和弟弟、妹妹捐資200萬元建造了這座橋。

吳天真的善行不止於此。2011年,他發起創辦了家鄉慈善總會,並帶頭捐資20萬元。幾年來,他資助8名貧困大學生上學、捐款30萬元建造小學宿舍樓、出資100萬元建設衛生院……吳天真和家人始終懷揣一顆慈善的心,在家鄉的土地上無私奉獻著。

成功初級中學隆重舉行吳天真先生獎教助學儀式

為表彰先進,樹立榜樣,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8月28日下午,成功初級中學隆重舉行「吳天真先生獎教助學」儀式。碼頭鎮著名鄉賢吳天真先生、碼頭鎮人大主席黃應仁、碼頭鎮武裝部部長陳志儉、南安市教育局體衛藝中心主任楊志強、成功初級中學全校行政領導、初三年級部分老師參加頒獎儀式。整個儀式現場熱情高漲,掌聲不斷。( J: K3 L* f) B$ z
吳天真先生在頒獎儀式上發表了祝辭並對學校的全體師生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傅文超校長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首先代表學校對吳天真先生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學校的教育事業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對獲獎的師生表示誠摯的祝賀。他號召全體師生懷抱感恩之心,繼續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鄉賢們的愛心之舉,不辜負學校領導和社會群眾的殷切希望。隨後,吳天真先生向獲獎的師生代表頒獎併合影留念。
吳天真,福建南安名聞遐邇的大慈善家,享有「中醫世家」榮譽稱號的第七代傳人。多年來,吳天真先生熱心公益,其家族多次捐巨資修橋造路並用於醫療教育事業等,尤以柏斯大橋、成功初級中學柏斯大禮堂等最為著名,現任福建省鋼琴協會名譽理事,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梅山實驗學院副院長,福建泉州市詩詞協會名譽會長,南安市第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柏斯琴行有限公司中國部常務總監,南安市碼頭鎮僑聯會副主席、歐陽詹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相關焦點

  • 【專訪】做中醫也要與時俱進——宋氏婦科第38代傳人
    口述:宋氏婦科第38代傳人——宋世華據史料記載,宋氏婦科歷史悠久,肇始於唐開元年間,系唐相宋璟後代,流派淵源至今已有1300餘年。據《寧波文史資料》第8集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宋氏婦科的傳人宋博川,因醫術高明,成為太醫院御醫;宋博川後裔宋香雨、宋子獻、宋祖璣等都以婦科聞名於世。明代萬曆年間,宋廣平的第27代孫宋林皋,撮錄祖上所藏婦科醫論及歷代臨床資料,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60歲時著就《宋氏婦科撮要》(後改為《宋氏女科秘書》),其抄本目前藏於北京中國中醫研究圖書館。
  • 《環球人物》專訪洛陽正骨第七代傳人 郭豔幸:大醫乃仁,大德至愛
    經過八代傳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平樂正骨」從平樂的一間郭氏家庭診所,發展為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一院兩地五址」的集團式架構,先後為國家培養了6000餘名中醫骨傷專科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從這裡走出了中國中醫骨傷教育的開拓者、全國著名骨傷科專家高雲峰、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國醫楷模郭維淮等中醫藥大家。
  • 遵義武林人士肖志,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
    肖志遵義有位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居然大家都不知道?筆者從太極拳傳承網上了解到,肖志貴州遵義人,自幼愛好武術,練過少林拳、少林棍、少林鐵布衫排打功。2014年3月因熱愛太極拳和中醫,主動辭職改任非領導職務。2015年5月拜中國永年廣府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喬振興大師為師,正式成為入室弟子,成為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不僅如此,他還是武當鍾雲龍道長門下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
  • 沈氏女科二十代傳人沈寧梳理,沈氏女科歷史大脈絡
    無奈,第17代傳人沈復來攜妻子遷居上海城區,在現今的上海市靜安區成都北路永吉裡置宅定居,懸壺業醫,決心重振祖業,僅僅數年間,求醫者慕名紛至沓來。沈復來(1889~1950年),沈氏女科第17代傳人,號「心九先生」,成名後以號傳世。沈復來幼時天賦敏捷,勤奮刻苦,稍長入大場鎮「東陽義塾」發蒙,從《三字經》《百家姓》起,直至四書五經。
  • 「道醫濟世堂」第十九代傳人 痴迷創新40餘年的「專利大王」
    2020年10月3日,中國評論網貴州採編中心主任盧曉梅聯動遵義人全媒體慕名前往貴州清鎮市紅楓湖,採訪「道醫濟世堂」第九代傳人,痴迷創新40餘年的「專利大王」陳文才。「道醫濟世堂」的開宗祖師陳家明、第二代掌門人陳貴林、第三代掌門人陳祖生、第四代掌門人陳國文、第五代掌門人陳福榮、第六代掌門人陳東德、第七代掌門人陳明華、第八代掌門人陳德友、第九代掌門人陳發品、第十代掌門人陳義有、第十一代掌門人陳林道、第十一代掌門人陳華堂、第十二代掌門人陳能正、第十三代掌門人陳仁明、第十四代掌門人陳信佳、第十五代掌門人陳勇林、第十六代掌門人陳忠、第十七代掌門人陳和能、第十八代掌門人陳道禮
  • 孫氏第五代中醫傳人孫寶傑參加首屆民間醫藥傳承交流大會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國民族醫藥協會主辦的「首屆民間醫藥傳承創新論壇暨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民間醫藥發展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河南鄭州孫氏第五代傳人孫寶傑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此次會議。 孫氏中醫第五代傳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會員、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民間醫藥發展工作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會員、中國醫藥促進會肛腸分會會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肛腸分會常委、中華宋慶齡國際基金疑難病專家委員會員、孫氏中醫鴻仁堂醫院院長,河南省撥針總會會長,陳超然親傳弟子,擅長中醫外科、肛腸科、皮膚科疾病的診治,擅長撥針,火針,釰針,鉤針,圓弧針,埋線!
  • 王德裕堂第八代傳人黃昱程「決不讓中醫藥文化遺產毀於一旦」
    提起中醫中藥,國人無不為之自豪。中醫起源於我國,並逐步在世界流傳開來,如今在世界醫學界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創造了原始醫學。後來的中醫理論就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總結。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發展為成熟的醫學理論。
  •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
    2020年11月21日上午10:30,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背拳,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承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在北京鹹亨大酒店正式舉行。來賓集體合影來自北京武協通背拳專業委員會主任武佔利,副主任王俊輝;北京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張國光 ,郭朋,趙振華,王宗存,吳海英,張富臣,丁永江,戴振川等資深人士,祁家通臂拳七代,八代傳人,弟子;李惠忠先生的親朋好友,共50多人參加見證了收徒儀式全過程。
  • 新安世醫代傳輝煌 國醫雙馨哲嗣群英——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及傳人
    自此張家代代專攻醫道,醫技心法,口授薪傳,祖傳末藥及其他效驗良方隨之代代相傳。現據宗譜及史料所載,將自守仁公後第二代至第十三代傳人略列如下:第二代傳人張鳳昭。張守仁娶方氏,生三子,譜名以揚、以揮、以振,次子以揮傳繼父業。
  • 大醫風採丨陳學奇:這顆中醫婦科史上的璀璨明珠,已傳承25代
    陳木扇女科流派源起後唐汴梁之陳仕良,始自南宋臨安之陳沂,集唐宋之精華,發古今之幽篁,源遠流長,歷時千年,代有傳人,名醫輩出
  • 蔡氏婦科---七代傳承的婦科世家
    上海江灣蔡氏婦科肇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迄今已傳七代,歷有200餘年。
  • 張氏中醫正骨療法的祖傳歷史
    第二代其子張福隨父學醫,自幼讀私塾,國民高等學校畢業,1957年參加懷德縣衛生幹部培訓班,並通過考試獲得中醫證書,入職於懷德縣柳楊鄉衛生院。經世代有序相承,今第四代嫡孫傳人,張新宇院長,執業醫師,畢業於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對家傳的正骨技法和秘方驗方進行整理,在濃縮四代人百餘年臨床治療案例和心得後,總結創作出《骨道》正骨醫學著作及相關製品!
  • 第37代傳人,掌握36路槍法,一人單挑七人
    不過山西有一位老人,卻自稱是北宋名將楊無敵將軍楊業第37代孫。別看老人年紀大,可是老人身手矯捷,熟練掌握楊家36路槍法。螳螂拳、春秋刀、螳螂棍、楊家槍、長拳無一不精。其槍法中的轉、閃、騰、挪的身法可謂是一絕了。當然老人家正是憑藉著這一身的武藝,曾一人用槍挑翻七人。
  • 一代宗師《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走進山西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
    2020年7月22日,一代宗師素樸中醫院和《中國中醫藥報》社共同創辦的《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國家級重點學術流派建設單位——山西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拜訪第28代傳人王溫,就王氏婦科學術傳承及臨證特色進行了深入探析。
  • 華佗五禽戲57代傳人、安徽老武術家董文煥先生66歲時演練的張佔魁系形意拳雜式錘
    王乃普繼承了華佗五禽戲第54代傳人、清朝武進士王澤的衣缽,王澤家在亳州華佗庵附近。作為華佗五禽戲第55代傳人,王乃普見譚繼林聰明伶俐,便將所學五禽戲悉數傳授給了譚繼林,譚繼林成了華佗五禽戲的第56代傳人。
  • 喬氏中醫歷史淵源
    由此開創了喬氏中醫的第一代。第二代喬蔭桐(喬春彥長子),科舉中舉後,不謀官位,立志岐黃,專心習醫,孜孜不倦,成為當地聲震名揚的儒醫。第三代喬作令(喬蔭桐長子),清末秀才,學識淵博,才高八鬥,曾在湖北老河口縣衙任「師爺」,後返鄉繼承祖業,教授私塾、鑽研醫術,精研《內經》、《難經》、《本草經》及《傷寒雜病論》,深刻領會,倒背如流,奠定深厚醫學理論基礎,成為陝縣、澠池、靈寶、洛寧地區的名醫,在三門峽陝縣觀音堂鎮喬家老宅創辦醫館「大生堂」。並撰寫醫書《喬氏研醫心悟》、《喬氏醫術秘傳》等書流傳後人。
  • 畢派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
    畢派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
  • 徐氏正骨:家風成就老字號 將中醫正骨推向世界
    歷經了幾代傳人?其中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發展故事?即日起,大眾網與濱州市服務業發展局、濱州消費者協會聯合推出「誠信濱州 百年老號」 尋訪老字號的濱州故事系列報導,展示「老字號」企業的文化歷史和風採,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誠為本」營商理念,優化我市健康和諧的營商環境。
  • 劉傑中醫博士——中醫承國夢 銀針濟蒼生
    如果說中醫文化,是世界醫學史上的燦爛瑰寶,那麼,針灸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存在。因為治療效果好,且幾乎無副作用,針灸已被超過180個國家所認可並運用。可以說,在當今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患者享受著針灸帶來的福利。  針灸,也因此成為無數中醫工作者推廣中醫文化的載體。
  • 蒲氏醫聖 || 國新辦:蒲輔周曾控制乙腦疫情,聲稱抗擊新冠蒲氏中醫...
    (新華社)2月21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主題為科技創新支撐疫情防控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向中外媒體講述了中華蒲氏醫聖——蒲氏中醫第三代傳人、周恩來總理保健醫生蒲輔周先生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利用中醫臨床治療經驗及時有效治理乙型腦炎疫情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