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所大學堂|藝術史與考古:《五牛圖》、鎮墓獸與畫像石

2020-12-14 澎湃新聞

2019年12月14日,「美研所大學堂」第二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期大學堂主題為「藝術史與考古」,邀請了北京大學的李零、李凇、韋正三位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的鄭巖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李梅田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蘇榮譽研究員六位嘉賓。他們分別就韓休墓與《五馬圖》、山東吳白莊漢墓、中古時期的鎮墓獸、平城石刻以及商代的青銅器等話題展開討論。

藝術史與考古

美研所大學堂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創辦的公共知識傳播平臺,每期圍繞一個學科話題,延請4-5位具有標誌性研究的中青年學者演講、交流。仿照學校課堂的形式,每位嘉賓用45分鐘發表自己的研究,並安排圓桌討論,圍繞嘉賓的講課內容,嘉賓互相提問、答疑,在知識碰撞、觀點交鋒中形成新的思想成果。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美術觀察》主編、美研所大學堂發起人牛克誠指出,近30年來中國考古學可能是中國人文領域知識更新最為劇烈的一個學科,如今的考古學已不僅僅是復原或重建中國古史、校正文字、補充文獻,而是成為藝術史研究的一種方法論啟迪和中國思想史、藝術史的跡象自證。今天考古成為公共知識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一門「顯學」。考古學要做的工作就是讓物說話,美研所大學堂「藝術史與考古」專場就是對「物之所言」進行轉述。

牛克誠所長

作為嘉賓代表,李零教授非常謙虛地說自己只是「一個藝術史和考古學的讀者」,此次的活動讓他想起多年前在國美進行的一個學術討論:藝術史研究和考古是什麼關係?它在今天也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古代銘刻或者壁畫研究在考古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夏鼐先生說它們屬於特殊考古,不是考古的主流。鄭巖教授專門寫了文章討論這個問題,講得非常清楚,「美術考古」是德國的說法,在英文裡面沒有。通常說的藝術史研究,其實在國外經常跟考古在一起,美國還經常說「美術和考古」,考古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很值得關注。

主持人杭春曉總結,關於學科認識的先驗框定,在初期起到了學科建設作用,但也有明確的歷史時段性。隨著時間的發展,學科會產生外溢,這種現象會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近30年來藝術史的發展,正好可能和國內考古學外溢的方向發生某種共振,「藝術史與考古」專題擬從開放性角度討論這兩個學科,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把藝術史研究擺在一個資料室的角色。如何打破圍牆,打破邊界,給思想一個更自由的平臺,不僅是藝術考古或者是藝術史和考古這兩個學科面對的一個話題,也是大學堂面對的一個話題。

學者對談

《五牛圖》與韓休墓

李凇教授討論的是《五牛圖》與韓休墓的關係問題。

《五牛圖》畫卷很長,但通常只看到中間的畫芯,其前面還有乾隆的畫題,後面有多人的題跋。三段趙孟頫的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它提出了用梁武帝和陶弘景的故事來解釋《五牛圖》。乾隆認為這幅畫表現的是丙吉問喘的故事,但也有人說韓滉創作《五牛圖》目的在於以物移情。於是,這幅畫就有了三種解釋:一是趙孟頫提出來的,陶弘景關於隱逸和自由的讚譽;二是乾隆提出來的,對民生和社會責任的一種想法;三是以五兄弟自喻,隨時準備為國效力。

李凇認為任何一種解釋似乎都有問題,因為韓滉並未曾想過隱逸或者辭官,實際上他一直在做官,並且越做越大。關於民生和社會責任的解釋,後面四頭牛沒有絡首,不是耕牛。以五兄弟來自喻更有問題,因為到柳夫人去世時還有七個兒子。

新出土的韓休墓壁畫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韓休墓靠近棺床的地方畫有六扇屏風,屏風上都是樹下高士圖,高士可能是孝子、高道、或隱士,它是當時的一種流行題材。在朝與隱逸,修道或坐禪,是高士們經常考慮的兩個問題。

李凇接著介紹了他在故宮扎什倫布寺進京展覽上注意到的佛像。乾隆朝,皇帝會給送來的佛像做一個非常漂亮的龕把它裝起來,龕上面有題記:什麼佛像,哪一年送來的。有一件佛龕上有乾隆六十一年十一月的題記,乾隆六十年就退位了,退位後馬上就改元嘉慶了,怎麼可能有乾隆六十一年十一月呢?後來他又看到了兩件墨書題籤圖片,上面寫著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乾隆活著的最後一天,這時的正規叫法應該是「嘉慶四年正月初二」,但是內務府造辦處卻沒有這麼做。那麼這個朝代究竟有一個皇帝還是兩個皇帝?這個時代是嘉慶還是乾隆?

回到韓滉的《五牛圖》上來,李凇認為這是一件很私密的作品,是一個個人行為,但是趙孟頫的題跋卻體現了文人階層的集體解讀,或許是高官和高士,他們都要做。但乾隆的多次題跋顯然不想讓大家去學陶弘景、陶淵明,而是站在皇帝的立場上重新建構這個故事、推廣他的價值觀,希望大家從中看到的是模範官員丙吉的故事。韓休墓的壁畫顯然跟趙孟頫一脈相承,體現的是儒釋心靈的兩面性,他一直在做高官,可是在他的墓裡,卻有這樣的流行題材。

通過解讀《五牛圖》的畫面,解讀趙孟頫和乾隆的題跋聯繫歷史文獻,再結合近幾年發現的韓休墓,李凇試圖回到文人心靈的兩面性,認識高官和高士在他們心中的複雜性。

那麼圖像鏈的擴展與互印,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圖像材料和文字材料的互印,是增加了讀圖的多元性,還是更加逼近了事物的真相?李凇認為如何讀圖取決於讀者對文化的認知以及讀者的立場。

李零教授(左)和李凇教授

臨沂吳白莊墓所見漢畫像石技術的競爭

鄭巖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炫技:臨沂吳白莊墓所見漢畫像石技術的競爭》。臨沂吳白莊東漢墓是山東目前所能見到的幾座大型畫像石墓之一,這座墓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風格特殊的建築構件。報告中,鄭巖注重把墓葬中的視覺和物質材料放在人和人的關係當中來理解。

很多學者都支持這樣的一種看法:漢代的畫像石生產到東漢晚期的時候已經高度專業化和商品化。早期畫像石的製作技術上非常簡單,都是從其他藝術形式借用過來的,到東漢晚期情況有所改變,出現了複雜的技術和不同的風格,很多工匠也變得很有名。在魯西南,可以在一些石祠題記中找到如「良匠、名工」等表述,臨沂一帶不太署名,但情況也差不多。

鄭巖提出,可以從工匠的角度想一下他們如何施工?他們手裡都有什麼資源,在承攬工程時,拿什麼跟甲方證明自己的優勢?題材、畫稿以及特殊的樣式,都可能成為作坊的「秘密武器」。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這座墓葬中會出現許多富有異域風格的建築構件。這些風格特殊的構件,有可能是作為一個作坊的「獨門絕技」被運用到墓葬中的。

漢代墓葬的結構和隨葬品與日常生活的第宅、器物聯繫密切,可以看成生者世界的鏡像,但另一方面,漢代人又強調「生死異路」,因此,「大象其生以送死」的「象」,「事死如生」的「如」或許應該理解為「轉換」。墓葬是生前和死後兩個世界的中介、過渡環節,有雙重性,它既是保存遺體的物質空間,又是死後世界的「意象」,那些形式特別的建築構件所營造出來的陌生感,很可能就是這種意象重要的組成部分。

吳白莊漢墓畫像石的雕刻技術引人注目,在最為重要的部位,採用了高浮雕、透雕,具有強烈的視角效果。但同時,還有一些難以看清的陰線刻。這些不同的傾向匯集在一起,可以看作工匠的「炫技」。

鄭巖指出,二世紀晚期山東畫像石所呈現的技術、題材、風格的多樣性,已經突破了考古學的概括,表現出當時商品化背景下藝術生產的專業化,以及風格的豐富和複雜。在佛教的時代和顧愷之的時代到來之前,中國本土藝術所積累的遺產,於此可見一斑。

鄭巖教授

中古鎮墓組合的源流

韋正教授的報告討論的是中古時期鎮墓獸和鎮墓武士的演變狀況。既往相關研究非常多,但主要是個案研究,韋正則從宏觀上加以把握。

古鎮墓神物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東漢魏晉、北魏平城時代、北魏洛陽時代到唐早期、盛唐。第一階段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單獨的走獸狀鎮墓獸,西晉時期出現了單獨的鎮墓武士。第二階段的北魏平城時代,陶俑和圖像兩種形式的鎮墓神物均有,且成對出現,奠定了以後的基本形式;中、外特點的鎮墓武士俱有,他們身著鎧甲,但頭部形象怪異;二鎮墓獸為一人面一獸面。第三階段的北朝後期到唐早期,鎮墓武士除顯得兇惡外無其他特異之處,鎮墓獸為一人一獅式。第四階段的盛唐時期,鎮墓武士為天王踏小鬼狀,鎮墓獸為一人面一獸面,獸面鎮墓獸或持蛇。

中古鎮墓組合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對華夏傳統的反覆解讀。第一次是北魏平城時代,與拓跋鮮卑等少數民族利用華夏文化構建自己的墓葬文化體系有關。第二次是盛唐時代,由於盛唐鎮墓組合與《大唐開元禮》、《唐六典》等文獻略可對應,可知第二次解讀與唐代官方有密切關係。外來文化的滲透經歷了從民間主動吸收到官方予以規定的轉變,其中東漢魏晉是外來文化泛影響的階段,北朝隋唐佛教一枝獨秀。

中古鎮墓神物的文化構成不外乎中國本土和異域文化兩大部分。本土文化部分的內涵與對華夏傳統的反覆解讀有關,異域文化部分的內涵與中國的需要和對其理解的變化有關。中古鎮墓神物的變化歷程就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此進彼退的歷程。從東漢到盛唐的四個階段是兩種文化錯綜交織關係。推動這種變化的動力是民間習俗和官方規定,但二者的性質和界限並非絕對,而是時有逾越。

韋正強調,中國本土與外來文化的兩分,是就中古鎮墓組合的文化內涵而言的,在喪葬活動的現實中,二者是隱性的,是被選擇的對象。相對而言,民間葬俗和官方規定具有主動性,因而是顯性的。但是葬俗與官方規定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線,民間葬俗可能轉為官方規定,官方規定也可能轉化為葬俗。無論如何,民間葬俗和官方規定的具體內容無外乎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兩種文化在現實世界的地位和關係最終決定了它們在地下世界的表現。

研討會現場

平城的石刻

李梅田教授討論的是拓拔鮮卑的復古與創新。他指出平城的東西非常複雜,每次考古都會有超出意料的一些新發現,它的東西非常難以理解,很難說清楚。平城的石刻特別發達,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像雲岡石窟石刻藝術、佛教藝術之外,其實在墓葬、宮殿、建築基址裡面經常發現各種各樣的石刻,平城可以說是在四、五世紀石刻藝術最發達的地區。

李梅田主要討論了平城石刻的類型。平城石刻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教遺蹟,除了雲岡石窟,還有寺院(比如在方山永固陵陵園發現的思遠佛寺遺址),此外還有大量的造像碑、單體石造像。喪葬空間裡也發現了大量的石刻藝術品,等級最高的喪葬類遺蹟是方山永固陵的永固堂。馮太后永固陵內也發現了很多精美的石刻。除了永固陵外,大同地區也發現了一些石質的葬具,像石棺、石槨、石床。這一類東西發表的不太多。御河兩岸的平城東郊和南郊是平城墓葬最集中的地區,常見石刻出土,包括石棺、石棺床和石槨也有很多的門枕石,還有一些散落的帶有石刻構件。

除了宗教空間、喪葬空間之外,還有大量的柱礎、門枕石等石建築構件,它們有可能屬於人居建築,也可能是出自墓葬。還有的像石雕方硯,是平城石刻中最精美的一例,出土於大同城南的窖藏,與當時的宮殿有關係,屬於宮殿建築構件。

平城石刻,以都城平城為中心,城裡以及郊區都有分布。仔細觀察這些宗教空間、喪葬空間、宮殿建築的不同類別的石刻,會發現它們的紋樣非常相似,甚至相同,這說明平城的石刻存在粉本互通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是佛教對平城社會的強烈滲透;其次與平城制度的草創有關,對紋樣的選擇沒有一定之規;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與平城的匠作體制有關,關於平城作坊運作機制,林聖智先生認為平城可能存在一個工匠集團,它們同時建造的不同類別的建築,這可能是粉本互通的重要原因。

平城的石刻藝術來源是什麼?這裡從復古與創新角度作一個簡單勾勒:拓跋鮮卑遷都平城以後,國家發生轉型,制度草創。以平城為都的將近一百年間,中原化是它的主旋律,這期間發生了由傳統鮮卑舊俗向中原禮制的一個轉變。拓跋鮮卑的中原化是對東漢制度的復古,最明顯的表現是方式永固陵的永固石室,是一座全石結構的建築,是供奉馮太后神主的陵廟。在墓地設廟的陵廟制度源自西漢,但以石殿為陵廟的制度流行於東漢,從明帝開始的東漢帝陵都會在陵園內設置石殿。曹丕稱帝後為父曹操上尊號,也設置了專門藏金璽的石殿,它的性質應該也是東漢的石殿。但後來曹丕為了實行薄葬制度,摧毀了這座石殿。此後直到北魏方山永固陵重新恢復。當然,北魏對東漢制度的復古還有別的內容,如鄭巖先生討論過的房形石槨,很可能就是仿自東漢的墓地石祠堂。因此,平城的石刻藝術從形式和內容上來說主要是對東漢制度的復古,當然也有創新,如建立了墓、寺一體的陵園,等等。

最後,李梅田對報告做了小結:1.平城石刻藝術非常繁盛,與平城實力的集聚有關係。宿白先生從雲岡石窟開窟背景的角度談雲岡模式的形成,認為平城有一個實力集聚的過程,這與平城期間大量的戰爭與移民有關係。平城石刻藝術的繁盛可能與山東六州尤其是定州一代發達的石刻藝術、石工基礎有關係。

2.平城石刻藝術之間在不同空間之間存在粉本互通的現象,與當時的匠作體制和平城的文化背景有關係。

3.平城石刻反映了北魏文化的復古與創新,主要是對東漢制度的復古,而佛教元素的滲透是一種創新。

韋正、李梅田教授

鼎盛時期的安陽青銅器是怎麼營造的?

蘇榮譽研究員報告的主題是:鼎盛時期的安陽青銅器是怎麼營造的?

這個問題涉及中國青銅器在南方的發展。南方是相對於中原而言的,這個地區青銅器是從中原傳過去的。中國青銅時代最早能上溯到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非常不同的基礎,形成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技術的獨特體系,和近東、中亞的體系完全不同。中國青銅器大概比兩河流域要晚兩千年,但後來居上。

如果把二里頭出土的青銅器置於早期人類文明的背景下去看,非常古怪,既不實用,也未必好看,這是獨特的藝術表達。兵器戈的實用性很差,但在中國古代兵器裡面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什麼會走這樣的發展路線?二里頭發現的鑄銅遺址,清楚地表明那些青銅器物完全是用泥範、塊範法鑄造的。這樣的獨特工藝在其他早期文明中完全不見,青銅器的生產,從早期一直到二十世紀都是以鍛造為主,但是二里頭文化沒有一件是鍛造的,這中間有什麼內涵?這是過去青銅器研究中忽略了的問題。

二里頭文化之後迎來了中國青銅器的第一個「勃興階段」——商代早期。在鄭州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窖藏。這些窖藏出土的青銅器,出現了紋飾、複雜的造型。但是它們上面的扉稜、獸面紋造型更奇怪,裝飾如此奇怪,罕見於其他文明,為什麼?

二裡崗早期階段到二裡崗晚期階段,技術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仍然完全是用泥範、塊範法來鑄造的器物,也沒有發現任何鍛造,以及西方常用的石範、失蠟法鑄造器物的現象。

在二裡崗商代早期階段,二里頭文化朝南方擴展,很重要的一個據點是長江旁邊黃陂的盤龍城。黃陂盤龍城有一些青銅器甚至表現出比鄭州早的特徵來,可以想像二裡崗文化有兩支:一支朝東面(商城)平移;另一支南下到了長江流域。它們有不同的技術發展,同樣的武器、同樣的容器、同樣的酒器等,同一個文化下南北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分支,這是要著重討論的部分。

考古工作者在安陽發現了幾件鑄鉚接方式生產的器物,鑄鉚接這種形式顯然不是安陽生產器物裡面的標準形式,但是他們會用這個東西來修補器物。在安陽可以看到兩個傳統:一個傳統是鑄鉚接的形式,一個傳統是榫接的形式,榫接出了問題修理的時候會用鑄鉚接,大多數器物的鑄造是以混鑄的形式來鑄造的。

鑄鉚接是怎麼來的?或者商代青銅器為什麼要向南方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是資源,中國不是一個銅礦儲量豐富的地方,而其中70%的銅富存於宜昌到南京之間,主要集中在武漢以下,大冶銅綠山到馬鞍山的小範圍之內,在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最早的採銅遺址,年代可以到商代中期,與臺西墓地同期,一直持續到宋代。大冶銅綠山遺址在古代大概採過10萬噸銅,是古代青銅器最重要的供給基地,所以商代人要向南方擴張,得到這些資源去鑄造青銅器。

銅是如此,青銅器的另一個重要合金元素錫也是如此,中國錫85%集中在個舊到南嶺,今雲南和廣西地區。沿著香江、贛江,商代青銅器的分布一直到廣西,它們很可能是商人去尋找金屬原料、銅和錫不斷南進時遺留下來的。

武丁控制中原以後就四處徵伐,把南方的鑄銅遺址、作坊都滅掉了,把工匠遷到了安陽,導致了安陽青銅器發生了極大的改進。早期安陽的青銅器比較多元,具有複雜的裝飾和高浮雕的紋飾。安陽從南主遷來的工匠和本地的工匠既發生了融合,也有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南方的工匠逐漸失勢,結果是安陽中期開始青銅器變得沒有生氣,內容變得貧乏,裝飾開始衰落,青銅器的藝術性和技術性變得非常平庸。

梳理關於青銅器的南北方糾葛,蘇榮譽得到結論:強調器壁厚度儘可能保持均勻或儘可能差別較小,器表的浮雕和淺浮雕突起,在器內壁一側相應的凹下,保持器物壁厚儘可能的均勻,這是南方工藝的特點;扉稜的分鑄亦是南方工匠一個炫技之作;鋬的鑄鉚式後鑄也是南方工匠的發明,這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當然還有三層花的紋飾,這些特徵在武丁把南方工匠遷到安陽後出現,造就了安陽青銅器的繁榮。南方工匠的失勢導致很多的工藝失傳,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這樣的器物或者說在商代的晚期見不到了。

蘇榮譽研究員

圓桌討論

圓桌論壇環節在李零教授的帶領下展開。比較受關注的是鎮墓獸問題。李零教授簡要地回顧了自己早先對鎮墓獸的關注與研究,他認為鎮墓獸的發展變化包含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魏晉時期的鎮墓獸跟早期的鎮墓獸之間有沒有關係?前後是一個什麼樣的演變情況?

李零教授

對於這些問題,韋正教授認為,一方面,早期發現的鎮墓獸主要集中在楚地,這與其在其他地區不流行或與人們滿足於現實中的驅鬼儀式有關,也與地下世界不那麼可怕有關。早期楚式室鎮墓獸並沒有徹底絕跡,在一定條件下會重新出現,如東吳西晉墓葬中出現的吐舌鎮墓獸。從考古發現看,漢代鎮墓獸仍然以各地特色為主,說明在鎮墓方面,各地固有的觀念和傳統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至於河西走廊地區漢末魏晉出土的走獸形鎮墓獸無疑來自中原地區,但體量製作得比較大,可能是中原人原來受到比較嚴格的約束,遷移到官府控制較鬆弛的河西走廊後就放開了手腳的緣故。

專家們注意到有些鎮墓獸背上都有尖刺,它前額的尖刺,常常會被當成犀牛角,背上像鬣晰一樣的尖刺有什麼來源?它在不同時期、不同動物身上都存在,與昭陵六駿的「三花馬」有沒有關係?李凇教授認為它們是兩種東西,鎮墓獸是放在墳墓裡邊嚇唬鬼怪的,而唐太宗的馬是一種被神話了的英雄式的東西,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是巧合。

鄭巖、李梅田教授對從漢代到唐代的鎮墓獸進行線性考察的合理性提出疑問,因為唐代的人可能不知道有楚式的鎮墓獸,而且每個地區的鎮墓獸也很不一樣,楚式像鹿角的漆木鎮墓獸與漢代、六朝的鎮墓獸很難說是一類東西,甚至「鎮墓獸」這個名字都找不到依據。根據考古報告上的命名,或者外在形態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形式討論,可能比較危險。

韋正教授對此進行補充,他主要依據鎮墓獸出土的位置,而不是形態來討論它們,這點至關重要,實際上個別鎮墓獸也有自名。在他看來,鎮墓獸的叫法雖然有點兒似是而非,但卻是現有條件下的一種折衷方案。

李凇教授也贊同辨認鎮墓獸主要還得根據它的功能,功能在對形象的辨認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活動現場

另外一個較受關注的話題是《五牛圖》的年代問題,對此,李凇教授作了說明,《五牛圖》有好幾件,除了故宮所藏之外還有兩件:一件是江南私人收藏,上面有乾隆的題記、宣和的印章、收藏印一系列,很完整;一件是日本一家美術館收藏,從發表的一些圖片來看,整個風格比較弱,比較接近宋或者是更晚一點的年代。故宮那件是唐代的,江南的那件看起來非常可疑,可信性不大,可能是明代或者是更晚一點仿造的東西。李凇教授把故宮藏《五牛圖》與《豐稔圖》進行了比較,認為從風格上看《五牛圖》還是比較接近唐代作品的。

活動召集人練春海

早期中國青銅器鑄造得非常複雜、奇形怪狀背後可能包含著某種深層的原因。本次工作坊召集人練春海博士的疑問是,如果那個原因是炫技,那麼到底是誰想去炫技,是工匠還是擁有這些青銅器的主人?在蘇榮譽研究員看來,通常說青銅器可以分成酒器、水器、食器等,但事實上很多器皿是不能用的,裡邊有很多的氣孔。到了宋代,很多出土的青銅器都是未完成品,甚至連底都沒有。古代青銅器大量的為了喪葬而製作,喪葬在古代非常重要,它的意義其實我們理解得很有限,這些青銅器做得非常複雜,各種裝飾、彩繪。青銅器那麼重要,製作技術就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杭春曉研究員注意到西漢初青銅器便有四種敷彩方式,西漢初期有一些精彩的彩繪鏡,它們既有油質彩繪的,也有粉質的彩繪。追本溯源,是否商代青銅器就有彩繪現象了呢?對此,蘇榮譽研究員非常肯定。他認為陶器和銅器的關係現在討論得還不夠多,從彩陶過渡到青銅裝飾還有很多缺環沒有發現,而這部分研究現在才剛開始。在大河口和衡水這兩組墓地裡面發現了西周大量的彩繪青銅器,既填又繪,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活動主持人杭春曉

吳白莊漢墓藝術形式的背後是否有特別的意義這個話題也引人引意,李凇教授通過墓中那些透雕、淺浮雕或者線刻所處位置的不同,提出觀看的位置或有可能影響這些形式的選擇。鄭巖教授也認為,技術層面的因素是非常複雜多樣化的,藝術史的技術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問題,涉及到商業競技、技藝傳承等問題。他認為藝術史的研究可以往下走,到技術史;往上走,到思想史,通過這種來回擺動來提高這個學科的含金量。當然藝術史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問題往往也不是一個學科所能處理的,技術背後還有觀念問題。

此外,圓桌討論衍生出來的話題非常之多,比如玉豬龍、馬具、藝術品的材料技術問題等等,在此不能一一展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屋子裡的鎮墓獸?這部歷史劇成了觀眾大型「考古...
    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藝蘅 宋經緯)「感覺每個人都像是兵馬俑」「一秒穿越回大秦」……最近,一部歷史劇《大秦賦》火了,逼真的人物造型、震撼的戰爭場面讓觀眾折服,圈粉同時,很多觀眾迅速組成「考古隊」,對劇中服化造等進行「考古」。秦人為啥愛扎丸子頭?屋子裡擺放的獸首對嗎?秦人的武器你都看懂了嗎?
  • 鎮墓獸
    鎮墓獸古代漢族風俗。指一種冥器。古代漢族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設置鎮墓獸的目的首先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也是中國古代墓葬中的一種獸形陶俑,是歷代喪葬禮儀的組成部分.鎮墓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形制為獸形木雕.西晉時期,鎮墓獸為單體走獸式,直至北朝,發展成一人面、一獸面的蹲踞式組合,直至唐代消失.楚墓中常見的隨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獨特的器物之一種。此種器物外形抽象,構思譎詭奇特,形象恐怖怪誕,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迄今出土的鎮墓獸大部分為戰國時期文物,以戰國中期為多。
  • 陽士琦五牛圖琺瑯瓷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 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而且還有一個名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一幅以黃牛入畫的孤品,號稱鎮國之寶。《五牛圖》此作品黃麻紙,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曆、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
  • 西安韋曲出土「人面鎮墓獸」,它和獅身人面像有關嗎
    埃及有「獅身人面像」,我國的考古人員卻在西安,發現一座震驚世人的「人面獸身鎮墓獸」。「鎮墓獸」在古代風俗中,是一種「冥器」。鎮墓獸是根據「方相氏」演變來的。它具體長什麼模樣?傳說中的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腿,身上披著黑熊的皮,穿著紅色的衣服,黑色的褲子,乘馬揚戈,在墓穴裡起到震懾的作用。後人在挖掘古墓的過程當中,最先在戰國楚墓挖掘到「鎮墓獸」的隨葬器物。它的器物造型更加抽象一些,構思奇特,形象怪誕,有濃烈的封建色彩。
  • 西安韋曲出土「人面鎮墓獸」,有人會問,它和獅身人面像有關嗎
    埃及有「獅身人面像」我國的考古人員卻在西安,發現一座震驚世人的「人面獸身鎮墓獸」。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長安區韋曲一帶,發掘了一座唐代古墓時,根據墓誌,確定了墓葬的主人名叫王士通,在唐代官職為「左監門府錄事參軍」。
  • 石上少廣--漢畫像石神話傳說專題展​
    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晉城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聯合舉辦
  • 鎮國神作《五牛圖》上五頭牛的形象 大有深意!
    《五牛圖》上畫了5頭不同形態的牛,在構圖、技巧上,都非常巧妙。通過放大畫中的細節非常驚豔,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值得一提的是這5頭牛的神態各一,著實耐人細細品味…… 《五牛圖》的故事後人更是根據這5頭牛的神態,分別為其命名為:拓荒牛、好運牛、招財牛、旺家牛、如意牛。福牛一:拓荒牛
  • 趙超:試談漢代畫像石上的題榜題記
    趙 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在畫像石上面題刻文字內容並不是一個十分普遍的作法。除去一些可能是墓主家人要求刻寫的人事年代記錄外,大多畫像石題刻很可能就是石工的自身興至而為。因此,以往人們對於漢畫像石上的題榜題記並不是特別重視。只有考古文物學者藉助它們判斷有關墓葬、石質建築等的年代,確定墓主身份等。美術史及歷史方面對於漢畫題榜題記的研究則比較少。至於書法界的有關研究就更不多見了。
  • ...杜蘊寧|秦北洋|嶽定唐|夢溪石|郭小蟈|鎮墓獸|凌樞|北鬥|死亡...
    一、《鎮墓獸》系列IP作者:蔡駿系列作品:《鎮墓獸》《鎮墓獸2·金匕首》《鎮墓獸3》《鎮墓獸4:鮫人淚》《鎮墓獸5》其他作品:《病毒》《詛咒》《貓眼》《天機》《人間》等故事類型:懸疑、冒險、歷史關鍵詞:懸疑、探險、反盜墓建議改影視化:劇集、電影作品簡介:鎮墓獸,是為帝王將相鎮守陵墓地宮
  • 五牛圖的故事
    1、《五牛圖》卷就畫了五頭牛,並不複雜,為什麼那麼有名?韓滉的《五牛圖》卷是傳世捲軸畫中最早的古畫,這在學術界是公認的,迄今為止,還沒有誰發表不同意見。就這個一千兩百五十年前的傳世古畫,足以使它聲名遐邇。經過檢測,這幅畫的紙質是唐代的麻紙。它為什麼能保持這麼久呢?古人云:紙壽千年絹八百。紙張看上去沒有絹結實,但它不容易剝落、斷裂,壽命比絹長。
  • 韓滉丨五牛圖高清賞
    《五牛圖》筆法粗豪老辣,用極簡樸的線條概括牛的形體結構,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行筆穩健毫無弱筆求工之意,然又於形體筋骨的扭曲轉折處,頗見頓挫變化而又圓轉自如的風致。《五牛圖》為黃麻紙本,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
  • 這件文物出土時,考古專家們猜測不斷: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個發現可不得了,立即引起了當地博物館的重視,調派了許多考古專家前去考察。此地曾是楚國的都城,而且越王勾踐的墓也在此被發現。這可就不是一般的考古任務了,在這裡,專家們發現了數不盡的珍貴文物,各個都是異常的驚喜。不過他們還找到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物品,在場之人無人知曉,也從沒見過這樣的物品,各個都眼放光芒。那這件物品到底是什麼來歷呢?竟然如此神秘。
  • 牛年牛圖:放大10倍看《五牛圖》
    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五牛圖題跋之一 | 趙孟頫稱讚「神氣磊落,稀世名筆」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汁等收藏過,入清,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
  • 新品預定:《五牛圖》紀念銅章
    為禮賀新春,我們特別推出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五牛圖》為題材的紀念銅章,這也是首次將這一蜚聲海內外的世界名畫搬上紀念銅章。    從古至今,牛文化在中國就格外盛行,牛擅長耕種,是勤勞的代表,所以牛寓意大獲豐收、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牛諧音「扭」,指事業、生活能戰勝困難、扭轉乾坤。人們賦予五牛為「招財金牛、賜福金牛、好運金牛、旺家金牛、如意金牛」,寓意為福祿壽喜財。
  • 《五牛圖》琺瑯瓷 故宮博物院「官窯」瓷器修復人:陽士琦大師「牛」作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而且還有一個名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一幅以黃牛入畫的孤品,號稱鎮國之寶。《五牛圖》此作品黃麻紙,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曆、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
  • 《五牛圖》三跋,趙孟頫的得與失!
    集賢官畫有《豐年圖》、《醉學士圖》最神。張可興家《堯民擊壤圖》筆極細。鮮于伯幾家《醉道士圖》與此五牛皆真跡。初,田師孟以此卷示餘,餘甚愛之。後乃知為趙伯昂物,因託劉彥方求之,伯昂欣然輟贈。時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也。明年六月。攜歸吳興重裱。又明年,濟南東倉官舍題。二月即望,趙孟頫題。
  • 成都修機場挖出鎮墓獸「獅王」,霸氣側漏,專注「賣萌」上百年
    經現場考古專家初步判斷,石獅為清代晚期雕刻,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為四川地區甚至或將全國發現最大的石獅雕刻。古人是如何將如此重的石頭運到此地的呢?專家經過實地勘察後發現,這尊石獅子很可能是就地取材,山巖自然崩落滾落到此,工匠見到之後將它雕刻成了一尊石獅子。
  • 牛年賞牛 | 韓滉《五牛圖卷》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集賢官畫有《豐年圖》、《醉學士圖》最神。張可興家《堯民擊壤圖》。筆極細。鮮于伯幾家《醉道士圖》與此五牛皆真跡。初。田師孟以此卷示餘。餘甚愛之。後乃知為趙伯昂物。因託劉彥方求之。伯昂欣然輟贈。時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一二五一)七月也。明年六月。攜歸吳興重裱。又明年。濟南東倉官舍題。二月即望。趙孟頫題。右唐韓晉公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 《五牛圖》傳奇
    ——《五牛圖》傳奇它是「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石渠寶笈特展」「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等諸多重磅展覽中毫無爭議的「C位」展品,不僅如此,它還是精美藝術圖冊中必不可缺的上賓、文創品牌產品中廣受歡迎的明星、家喻戶曉的網紅日曆裡的「熟臉」……總之,《五牛圖》紅「出圈」。《五牛圖》為什麼這麼牛?
  • 【甯氏頭條】甯稼雨:牛年之始韓滉《五牛圖》細讀
    唐  韓滉  《五牛圖》紙本。設色。縱 20.8 釐米,橫 139.8 釐米。故宮博物院藏。唐  韓滉  《五牛圖》絹本。設色。縱 29.3 釐米,橫 224.0 釐米。日本大原美術館藏。《五牛圖》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