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的故事

2021-02-23 象之
韓滉《五牛圖》卷要揭秘的地方有兩個:一個,為什麼韓滉就畫五頭牛,不畫四頭、六頭,這裡面體現了他的什麼觀念。再一個,這五頭牛的形象是從哪兒來的。這都是過去沒有被揭開的內情。1、《五牛圖》卷就畫了五頭牛,並不複雜,為什麼那麼有名?韓滉的《五牛圖》卷是傳世捲軸畫中最早的古畫,這在學術界是公認的,迄今為止,還沒有誰發表不同意見。就這個一千兩百五十年前的傳世古畫,足以使它聲名遐邇。經過檢測,這幅畫的紙質是唐代的麻紙。它為什麼能保持這麼久呢?古人云:紙壽千年絹八百。紙張看上去沒有絹結實,但它不容易剝落、斷裂,壽命比絹長。因為絹絲的材料是蛋白質,容易被分解、老化,而紙張的材質是纖維素,性能比絹絲要穩定。《五牛圖》卷從唐朝中期傳下來,一代又一代,它與出土的絹本繪畫不同,在地面上躲避了多少豳火戰爭和自然災害,最後還需要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對它進行還原性修復和保護,才能保存下來。

五牛圖

唐 韓滉 紙本設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宮藏

自北宋初開始,畫家作畫大多留下名款。開始是藏款和窮款,就是暗暗地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石頭縫裡或樹幹上,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書畫買賣的興盛,畫家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一張畫是誰畫的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常常要寫上籍貫、年款等,並鈐上印章。到北宋末徽宗朝,畫上還要配上詩句,文字內容越來越豐富了,寫詩句、題名款成為畫面構圖的一個部分了。那麼在五代,畫家是絕少在畫上留下名款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畫家是不留名款的,如果有,也是後人添加的。《五牛圖》上沒有畫家的名款,我們知道這張畫是韓滉畫的,那是畫幅後面元代趙孟頫的三次跋文裡,都說是韓滉的作品,後面的明清十三家跋文都沒有異議。趙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書畫家、鑑藏家,他在跋文裡說他在南方和北方見過一些韓滉的畫,如《豐年圖》《醉學士圖》《堯民擊壤圖》和《醉道士圖》等等,趙孟頫上距韓滉約五百多年,如果機械地比較,他接觸韓滉作品的機遇,相當於今人看到明代中期畫家的作品,不稀罕的。可以相信趙孟頫的眼力,距其首條跋文,他在南北兩地的藏家那裡已經接觸過不少韓滉之作,他將此與所賞閱過的韓滉之作在腦海儲存的韓滉真跡進行了比對,得出的結論「甚愛之」,那就是真跡,還有一個依據就是畫卷外包首上一定會有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名稱。再一個,這幅畫上最早的收藏印是南宋高宗的「紹」「興」和「睿思東閣」,高宗重裱了許多藏畫,這幅畫很可能也被重裱過,留下南宋宮廷對這幅畫的鑑定結論,這個鑑定結論的依據也更早的前朝寫在外包首上的題籤:會是唐代韓滉五牛圖。這樣,《五牛圖》卷是韓滉之作的信息通過外包首上的題籤一代傳一代。韓滉是唐代德宗朝的宰相,也使這張畫增添了許多說頭,唐代有兩個宰相畫家,還有一位是初唐的閻立本,《步輦圖》卷就是他畫的。韓滉,字太衝,長安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韓符官至譚陽郡太守,祖父韓大智官至洛州司戶參軍,他的父親韓休中過進士,個性直率、剛正,是為官清正的文人,唐玄宗朝的宰相。韓滉的「滉」字,是水深而廣的意思,看來他的家庭期望他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性格沉穩、涵養深厚的人。韓滉做官是受其父蔭入仕的,他早年參加過評定藩鎮叛亂的戰爭,是有戰功的。韓滉有著濃厚的儒家道德觀念,開元二十七年,韓休逝世,韓滉為父離職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京兆府同官縣主簿,後又為母柳氏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安史之亂爆發,韓滉和他的幾個兄弟經歷了全過程。老大韓洽官殿中侍御史,死於天寶年間,很可能與安史之亂有關。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打下西京長安,韓洪被俘,他拒絕接受委任,他帶著韓法、韓滉、韓渾三個弟弟逃了出來,要去投奔西逃的唐玄宗李隆基,到了谷口,四兄弟被俘,只有韓滉和他的三哥韓法逃離了險境。安史之亂過後,肅宗李亨登基,特別優厚韓家兄弟,上元年間韓法官諫議大夫,韓滉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馬,韓滉的弟弟韓洄在「安史之亂」時避禍於江南,後來也回到了長安,官做到國子監祭酒。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刀光血影和顛沛流離的韓滉,深深感到太平與農耕的必然聯繫。大曆六年(771年),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分管財稅財,他仔細究官署中的文書帳冊,大小事情從不遺漏。他親自製定賦稅收支的法規,因他駕馭部下嚴厲,官吏都不敢欺騙。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韓滉出任晉州刺史,不久鎮守江南,累官蘇州刺史、鎮海節度使、浙江東西觀察使,潤州刺史,他轉運江南糧食和絹帛,訓練士卒,保境東南。貞元元年(785年),韓滉回到了長安,官平章事,不後去世,年六十五。韓滉真是一位親民宰相,他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常常深入農村,與農家探討積肥施肥、治水養魚,禁止宰牛、扶持養牛等。這麼一來,他喜歡畫牛就不難解釋了。

這就關係到他畫《五頭圖》的寓意了。關於這幅畫的寓意,說法比較多,主要是元代文人趙孟頫和清代乾隆皇帝弘曆,還有當今的一些說法。元代趙孟頫大概是看到畫中地第五頭牛戴上了籠套,在第二次書寫跋文的時候,認為《五牛圖》的內容是畫「梁武欲用陶弘景,畫二牛,一以金絡首,一自放於水草之際,梁武嘆其高致,不復強之,此圖殆寫其意雲。」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來往密切。據《南史》卷七十六記載,武帝登基後,根據陶弘景測定運符的結果,定國號為「梁」。梁武帝想聘陶弘景入朝為官,親自寫詔令並備上厚厚的聘禮,陶弘景不肯應聘,他給梁武帝畫了一幅《雙牛圖》,上面畫一頭牛散放在水草之間,另一頭牛戴著金絡頭,還有人在驅趕它。梁武帝看見圖會意地笑了:「此人無所求,要效仿陶淵明了。」於是不再提聘請的事情了。但國家每每遇到大事,他都要前去諮詢陶弘景,兩人之間,書信往來不斷,當時的人們稱他是「山中宰相」。趙孟頫推斷的這個畫意不太可能,因為韓滉沒有隱居過,畫中是兩頭牛和一個牧牛人,與《五牛圖》對不上。這張畫藏在清宮裡,乾隆皇帝大概是看到畫中的第四頭牛在回眸吐舌,他在畫上題了一首七絕詩,認為這張圖畫的是西漢「丙吉問牛」的典故:根據《漢書•丙吉》記載,西漢有個宰相叫丙吉,一次出巡時看見有人打群架,不去制止,但他看見一頭牛在吃力地拉著車,喘息不止,直吐舌頭,卻派下屬前去查問原因,下屬埋怨他只重牲畜生不重人,丙吉說:牛沒走多遠就喘上了,那一定是氣候不正常,會影響農耕生產,關係到民生大計,這才是宰相應該管的事情啊!此外,有認為這幅圖是比喻韓滉一家的幾個兄弟,第五頭牛畫的是韓滉自己,只有他還戴著籠頭,效命朝廷,另外的四個弟兄,個個自由自在。其實,據《新唐書》記載韓滉兄弟至少在七個以上,其餘的兄弟沒有那麼安逸,七兄弟名為洽、洪、法、浩、渾、滉、洄、洄,都是以水為偏旁,韓滉是老六。韓滉的兄弟個個為官,這與畫中的情形不符,看來那頭戴著籠套的牛不是韓滉自比,應該是別的寓意。不過,歷數要知道韓滉畫這幅圖的真正含義,那就要弄清楚他為什麼畫五頭牛。這幅畫不是刻意練習筆墨的小品嘗試,也不是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必須以韓滉的履職經歷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它,韓滉長期任職高官,曾從事財稅管理,在他的官宦生涯中十分重視天下社稷特別是農耕,以及與此相關的事物,他會通過他的精心之作來傳達他的治國理念和手段。

這要從初唐開始說起了。初唐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開始重視治國理念,提高孔子的地位,貞觀二年(628),建立孔廟,尊孔子為先聖,過了兩年,下令全國各州縣建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尊孔子為宣父,這一系列的尊孔措施提高了儒生的地位。為了給全國的士子提供標準的教科書,太宗對儒家經典進行統一整理,顏師古整理《五經》,孔穎達整理《五經》義疏。唐太宗死後,儒家思想即開始衰落,佛道勢力上升,大大動搖了儒家思想統治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在唐玄宗朝爆發安史之亂,這個時候韓滉出現了,韓滉的一生是從盛唐走向中唐,他的思想來自儒家的經典著作,他精通《易經》,熟讀《春秋》。從他辛勤履職的勁頭來看,他一心想回復到儒家的道德和秩序上來,他雖然做到宰相,但在思想上和組織上沒有形成強大的儒家勢力和氣候,他執著、也焦慮,雖找不到他的自述,但在他的詩《聽樂悵然自述》裡探知他內心的苦楚:「萬事傷心對管弦,一身含淚向春煙。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他正處於中晚唐復興和調整儒家思想的前夜,當這股氣候到來的時候,就是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發起尊崇儒家文化的「古文運動」,韓滉已經離世多年了,然而「古文運動」雖然取得文學上的成就,但沒有能夠挽救中晚唐儒家勢力的頹敗,這個頹敗一直在五代十國的戰亂中繼續凋零,直到宋代才出現了從經學發展到程朱理學的心性理論,才開始新一輪的尊孔活動。韓滉就是在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安史之亂」後一步步登上了政治舞臺,在一朝朝崇道崇佛的皇帝的統治下,他內心懷揣著的儒家治國的理念,只能化作一根柱石支撐這個七梁八歪的封建大廈,延緩它的倒塌時間。

韓滉是讀過《易經》的,《易•系詞》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色」為青黃赤白黑,象徵著五個方位,因此祭祀五穀之神的社稷壇裡擺放的是青黃赤白黑五色土。就方位而言,「五」是最完整的數,代表著土地。與「五」相關的事物大多與農業有關,如五穀(稻、黍、稷、麥、豆)、五果(棗、李、杏、慄、桃)、五畜(牛、犬、羊、豬、雞)、五菜(葵、韭、藿、薤、蔥)等,土地是它們的根本。《黃帝內經》裡記載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是他作為朝廷命官最關切的事物。上升到儒家的思想道德層面來說「五」,指五德,即溫、良、恭、儉、讓為五種人的品格。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在民間,「五」與福有諧音關係,《尚書•洪範》有五福之說:長壽、富貴、康寧、好德、終命。所以,韓滉筆下的五頭牛,象徵著道德、土地和幸福,多一頭、少一頭都不是這個意思。在政治上,畫家婉轉的地表達了重農重耕重社稷的儒家管理國家的基本思想。儒家擔當社會的思想就是極其重視農業生產,韓滉在任上,拼命搞農業、收稅,他這個人是不謀私利的,幹一行努力一行,由於收稅過度,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了,被調離。他抓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重視養牛、愛護耕牛,如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士兵兵變,佔領了長安,德宗李适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韓滉聞訊後,封鎖關口與橋梁,形成保護德宗的防區,禁止牛馬出境,保護當地生產力。黃牛是古代北方農村最為重要的勞動力,它耕地的效率相當於七個棒小夥,而付出的成本不到一個成年人的十分之一。據動物學家研究,說他們的品種屬於秦川牛,頸下皮特別鬆弛,第五頭牛戴的籠頭系法正是西北牛倌用的辦法,這就都對上了,韓滉是長安人嘛!他畫他身邊熟悉的事物,在情理之中,這也說明他的寫實功夫是相當強的,不是概念化地畫五頭牛。我說過韓滉閱歷豐富,經常在任地方官,據《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韓滉傳》載:大曆十二年(777,韓滉55歲)以後,韓滉出任晉州刺史,數月後,又到東南任職,一去就是八年。1989年8月,在山西省蒲州城西門110米的浦津渡遺址出土了四尊鐵牛,這裡是唐代的黃河浮橋,為黃河一大渡口,溝通了晉陝豫的交通要道,《通典》、《唐會要》、《蒲州通志》等均有記載。這四頭大鐵牛鑄於724年,每尊重45噸到72噸,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其種屬、形態、動態與韓滉的《五牛圖》頗為相近,是四頭大鐵牛激發了韓滉創作《五牛圖》的靈感。

韓滉從長安前往晉州必須經過蒲津渡,數月後,他到江南任職,也必須返回到蒲津渡,最後回到長安。可以說,韓滉在55歲之後,至少三次經過蒲津渡,一定見過這四頭鐵鑄的大黃牛。這就使我們可以推定韓滉畫《五牛圖》的時間,大概是在他晚年的時候畫的,加上他的繪畫線條十分蒼勁老到,不會他的早中期之作。在了解了韓滉的家世、身世、思想和他畫《五牛圖》的背景、寓意,再回過頭欣賞這五頭牛,我們就容易進入畫面了。畫動物首先要準確,古代畫家對動物的形體結構和解剖認識遠遠超過對人物的表現,由於封建觀念的制約,古代畫家不可能研究人物的骨骼肌肉,均浮於表面的衣著。韓滉對牛體的結構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把每一頭牛的姿態、性格畫得都不同,畫面構圖作平列式,這是晉唐畫家常用的手法,叫「列繪」。五頭牛似乎漫步在曠野裡,第一頭牛歪著頭在灌木叢上蹭痒痒,後左腿還使勁頂著,好生動啊!第二頭牛作昂首闊步狀,追趕上來。第三頭牛給了一個正面,正瞪眼尋找、張口叫喚小牛犢。第四頭牛呈回首吐舌狀,也許是天氣熱的緣故吧。第五頭牛頭戴著深紅色籠頭,神情凝重,止步不前。五頭牛的性情都很平和,溫厚善良,不正是儒家講求的溫、良、恭、儉、讓嗎?我們再來欣賞韓滉的筆墨技藝,他作畫學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人物畫家陸探微。他擅長畫人物畫,尤以田家風俗畫的最好,他非常熟悉、熱愛鄉村風俗,曾經畫下《田家移居圖》《村社圖》,還喜歡表現鄉村兒童的生活,如《村童戲蟻圖》《歸牧圖》等。畫田家風俗離不開畫生畜,特以牛羊為佳。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他擅長寫篆書、隸書和章草,草寫隸書就是章草,章草學梁侍中,草書學張旭。從韓滉畫中的用筆就可以看出他習慣於寫隸書的特性,行筆偏扁,一波三折,他用筆較遲緩,沉厚凝重,正如他所說:「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意思是下筆要有定力,清除躁動,否則不可能懂得書畫。韓滉還擅長鼓琴,所以他在運筆中充滿了韻律與變化,表現了黃牛肌膚的質感,如頸下鬆弛的牛皮,富有彈性的肩臀腿,堅硬的脊梁和小腿、牛蹄,用墨和色渲染黃牛的花色,柔和清淡,有透明感。整個畫面的審美感受是堅凝渾厚、古雅質樸。你注意看哦,五頭牛的眼睛都在看著你呢,好像你就在它們中間,隨時能喂喂它們,畫家把觀者與牛的距離拉近了。

還真沒有。東晉的時候,一位叫戴逵的雕塑家、畫家只畫過《三牛圖》,在韓滉之後,也很少有,所以說,畫五牛,是有特定含義的,這個含義就要聯繫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再從韓滉的身上找。

趙孟頫跋文一

趙孟頫跋文二

趙孟頫跋文三

孔克表跋

項元汴跋

金農跋

1900年,清宮舊藏《五牛圖》卷放置於中南海的瀛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張畫被英國人劫走了,後拿到香港拍賣,幾經輾轉,到了香港滙豐銀行的買辦吳衡孫的手裡,20世紀50年代初,吳家生意拮据,吳衡孫準備以10萬港幣的底價上拍,這個時候,臺灣方面聞訊此圖要拍賣,圍了上來。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得知後馬上給周總理寫信,希望中央政府能夠儘快收回這件國寶。周總理當天指示文化部立即組織專家赴港聯絡,鑑定真偽。晚上,周總理又給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發出搶救國寶的電報,黃作梅積極配合大陸工作,不停地說服吳衡孫,吳衡孫決定撤拍,悄悄地以6萬港幣賣出,當晚,《五牛圖》卷出了香港海關,最後到了故宮博物院。《五牛圖》二進宮的時候,已是傷痕累累、黴跡斑斑、破爛不堪。1977年1月28日,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工作。經過專業洗汙、揭裱和各種修裱技術如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補全了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最後以北宋宣和式撞邊的樣式裝成手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天衣無縫」的高度評價,五頭牛終於活下來,而且還能繼續活下去。

相關焦點

  • 陽士琦五牛圖琺瑯瓷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 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而且還有一個名號,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一幅以黃牛入畫的孤品,號稱鎮國之寶。《五牛圖》此作品黃麻紙,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曆、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
  • 韓滉丨五牛圖高清賞
    《五牛圖》筆法粗豪老辣,用極簡樸的線條概括牛的形體結構,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行筆穩健毫無弱筆求工之意,然又於形體筋骨的扭曲轉折處,頗見頓挫變化而又圓轉自如的風致。《五牛圖》為黃麻紙本,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
  • 牛年牛圖:放大10倍看《五牛圖》
    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五牛圖題跋之一 | 趙孟頫稱讚「神氣磊落,稀世名筆」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汁等收藏過,入清,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
  • 新品預定:《五牛圖》紀念銅章
    為禮賀新春,我們特別推出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五牛圖》為題材的紀念銅章,這也是首次將這一蜚聲海內外的世界名畫搬上紀念銅章。    從古至今,牛文化在中國就格外盛行,牛擅長耕種,是勤勞的代表,所以牛寓意大獲豐收、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牛諧音「扭」,指事業、生活能戰勝困難、扭轉乾坤。人們賦予五牛為「招財金牛、賜福金牛、好運金牛、旺家金牛、如意金牛」,寓意為福祿壽喜財。
  • PSA牛年讀牛圖 | 《五牛圖》——韓滉
    這幅《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的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紙本中國畫。畫面中五頭牛依序排開,神態靈動、姿勢迥異。長卷中並無背景的鋪陳,而是將牛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它們既形成了連貫的故事情節,也因突出的主體位置而可以獨立成章。在此得以看出韓滉對牛的觀察、對造型及畫面的結構均深刻把握,成竹在胸。據傳,畫家于田間見到了牛耕的圖景頗受觸動,通過為期月餘的數次修改最後完成本幅作品。
  • 《五牛圖》三跋,趙孟頫的得與失!
    集賢官畫有《豐年圖》、《醉學士圖》最神。張可興家《堯民擊壤圖》筆極細。鮮于伯幾家《醉道士圖》與此五牛皆真跡。初,田師孟以此卷示餘,餘甚愛之。後乃知為趙伯昂物,因託劉彥方求之,伯昂欣然輟贈。時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也。明年六月。攜歸吳興重裱。又明年,濟南東倉官舍題。二月即望,趙孟頫題。
  • 牛年賞牛 | 韓滉《五牛圖卷》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集賢官畫有《豐年圖》、《醉學士圖》最神。張可興家《堯民擊壤圖》。筆極細。鮮于伯幾家《醉道士圖》與此五牛皆真跡。初。田師孟以此卷示餘。餘甚愛之。後乃知為趙伯昂物。因託劉彥方求之。伯昂欣然輟贈。時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一二五一)七月也。明年六月。攜歸吳興重裱。又明年。濟南東倉官舍題。二月即望。趙孟頫題。右唐韓晉公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 《五牛圖》傳奇
    ——《五牛圖》傳奇它是「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石渠寶笈特展」「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等諸多重磅展覽中毫無爭議的「C位」展品,不僅如此,它還是精美藝術圖冊中必不可缺的上賓、文創品牌產品中廣受歡迎的明星、家喻戶曉的網紅日曆裡的「熟臉」……總之,《五牛圖》紅「出圈」。《五牛圖》為什麼這麼牛?
  • 流傳前年的《五牛圖》,憑什麼它是鎮國之寶?
    千年前,唐朝宰相韓滉便是抱著這樣的期望,大筆一揮繪成流傳千年的《五牛圖》。 帶五牛圖回家,相當於把勤懇、好運、財氣、運氣、如意帶回家! 不僅開運祈福,也有牛市之意。 縱20.8、橫139.8cm的畫紙上,五頭牛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有的低頭吃草、有的翹首長鳴,有的回首添舌,有的緩步慢行......
  • 鎮國神作《五牛圖》上五頭牛的形象 大有深意!
    《五牛圖》上畫了5頭不同形態的牛,在構圖、技巧上,都非常巧妙。通過放大畫中的細節非常驚豔,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值得一提的是這5頭牛的神態各一,著實耐人細細品味…… 《五牛圖》的故事後人更是根據這5頭牛的神態,分別為其命名為:拓荒牛、好運牛、招財牛、旺家牛、如意牛。福牛一:拓荒牛
  • 韓滉《五牛圖》: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
    韓滉(唐)《五牛圖》,上圖為右邊部分,下圖為左邊部分。古典名畫欣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在題跋中說:「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唐代以前,動物題材的繪畫相對比較少,畫家們多側重於人物與山水的表現。唐以後,以牛、馬為題材的繪畫逐漸興盛,中晚唐時達到高潮。
  • 【甯氏頭條】甯稼雨:牛年之始韓滉《五牛圖》細讀
    今觀此圖,益信顧《宣和畫譜》載滉畫有《闕牛歸牧》諸圖,即趙吳興跋中所列。亦尚有四圖乃《石渠寶笈》鑑藏。惟《豐稔》一圖,近年秋甫得此卷耳,名跡良足,供幾暇清賞。要惟寓意,而不留意,豈以羅致為貴耶。乾隆壬申(1752年)嘉平朔御題。《五牛圖》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
  • 蛋殼上的「五牛圖」
    為了迎接2021牛年的到來,近日,楊凌藝術家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聞福良在雞蛋殼上創作出牛年賀歲蛋雕《2021五牛圖》 作品是在雞蛋殼上圖文並茂地精細雕刻出的極具性格特點和時代精神的五頭牛。 聞福良介紹,這五頭牛分別是「中國牛」「拓荒牛」「老黃牛」「犟牛」「福牛」。
  • 送你《五牛圖》,祝牛年大吉,牛轉乾坤
    帶五牛圖回家,相當於把勤懇、好運、財氣、運氣、如意帶回家。不僅開運祈福,也有牛市之意。精美絲質錦盒,截取《五牛圖》精華裝裱,讓人未開禮盒,便先感受到千古奇畫的震撼氣魄。《五牛圖》原作系黃麻紙,縱 20.8 釐米,橫 139.8 釐米。
  • 福彩「五牛圖」紅包刮刮樂將登錄龍江彩市
    「五牛圖」彩票畫面首尾相連,整體協調。一套10枚,面值5元,5次中獎機會,8個獎級,最高獎10萬元。 該遊戲採用「數字對比+特殊圖符」玩法,刮開覆蓋膜,如果任意一個「我的生肖」與「幸運生肖」相同,即可獲得該「我的生肖」下方所對應的獎金;如果刮出「牛」圖符,即可獲得該圖符下方所對應獎金的兩倍,中獎獎金兼中。
  • 《五牛圖》琺瑯瓷 故宮博物院「官窯」瓷器修復人:陽士琦大師「牛」作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 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美研所大學堂|藝術史與考古:《五牛圖》、鎮墓獸與畫像石
    學者對談《五牛圖》與韓休墓李凇教授討論的是《五牛圖》與韓休墓的關係問題。《五牛圖》畫卷很長,但通常只看到中間的畫芯,其前面還有乾隆的畫題,後面有多人的題跋。三段趙孟頫的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段,它提出了用梁武帝和陶弘景的故事來解釋《五牛圖》。
  •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出席《五牛中國尊》首發式,發表故宮...
    單霽翔:讓《五牛圖》等文化遺產活起來!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單霽翔院長講《五牛圖》在本次發布會現場,單霽翔院長發表題為「讓傳統文化遺產活起來——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精彩演講,在他聲情並茂的講述中,他著重介紹了珍稀國寶《五牛圖》及背後的故事。
  • 2021牛年就要到了,今送你《五牛圖》,祝你牛年大吉!
    編 / 國學君 圖 / 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2021年,辛丑年,生肖牛。牛是古代六畜之一,可以說是與人類伴生歷史最長的良畜之一。今日國學君帶大家欣賞這一幅《五牛圖》,以《五牛圖》開啟新紀元。以此,祝君牛年大吉。第一頭牛右邊第一頭牛身體朝向左邊,眼睛則是看著觀者的方向,這種眼睛的表現在每頭牛上都是如此。
  • 「中獎」延邊彩民刮刮樂五牛圖嘗新,合買中10萬元大獎
    延邊州敦化市22240086號投注站傳來喜訊,五牛圖上市沒幾天刮出了10萬元大獎。據介紹,中獎彩民小李(化姓)和小王(化姓)業餘時間酷愛刮刮樂,一是當做休閒娛樂放鬆一下,二是自己也想中回大獎,也想試試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