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
唐 韓滉 紙本設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宮藏
自北宋初開始,畫家作畫大多留下名款。開始是藏款和窮款,就是暗暗地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石頭縫裡或樹幹上,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書畫買賣的興盛,畫家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一張畫是誰畫的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常常要寫上籍貫、年款等,並鈐上印章。到北宋末徽宗朝,畫上還要配上詩句,文字內容越來越豐富了,寫詩句、題名款成為畫面構圖的一個部分了。那麼在五代,畫家是絕少在畫上留下名款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畫家是不留名款的,如果有,也是後人添加的。《五牛圖》上沒有畫家的名款,我們知道這張畫是韓滉畫的,那是畫幅後面元代趙孟頫的三次跋文裡,都說是韓滉的作品,後面的明清十三家跋文都沒有異議。趙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書畫家、鑑藏家,他在跋文裡說他在南方和北方見過一些韓滉的畫,如《豐年圖》《醉學士圖》《堯民擊壤圖》和《醉道士圖》等等,趙孟頫上距韓滉約五百多年,如果機械地比較,他接觸韓滉作品的機遇,相當於今人看到明代中期畫家的作品,不稀罕的。可以相信趙孟頫的眼力,距其首條跋文,他在南北兩地的藏家那裡已經接觸過不少韓滉之作,他將此與所賞閱過的韓滉之作在腦海儲存的韓滉真跡進行了比對,得出的結論「甚愛之」,那就是真跡,還有一個依據就是畫卷外包首上一定會有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名稱。再一個,這幅畫上最早的收藏印是南宋高宗的「紹」「興」和「睿思東閣」,高宗重裱了許多藏畫,這幅畫很可能也被重裱過,留下南宋宮廷對這幅畫的鑑定結論,這個鑑定結論的依據也更早的前朝寫在外包首上的題籤:會是唐代韓滉五牛圖。這樣,《五牛圖》卷是韓滉之作的信息通過外包首上的題籤一代傳一代。韓滉是唐代德宗朝的宰相,也使這張畫增添了許多說頭,唐代有兩個宰相畫家,還有一位是初唐的閻立本,《步輦圖》卷就是他畫的。韓滉,字太衝,長安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韓符官至譚陽郡太守,祖父韓大智官至洛州司戶參軍,他的父親韓休中過進士,個性直率、剛正,是為官清正的文人,唐玄宗朝的宰相。韓滉的「滉」字,是水深而廣的意思,看來他的家庭期望他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性格沉穩、涵養深厚的人。韓滉做官是受其父蔭入仕的,他早年參加過評定藩鎮叛亂的戰爭,是有戰功的。韓滉有著濃厚的儒家道德觀念,開元二十七年,韓休逝世,韓滉為父離職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京兆府同官縣主簿,後又為母柳氏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安史之亂爆發,韓滉和他的幾個兄弟經歷了全過程。老大韓洽官殿中侍御史,死於天寶年間,很可能與安史之亂有關。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打下西京長安,韓洪被俘,他拒絕接受委任,他帶著韓法、韓滉、韓渾三個弟弟逃了出來,要去投奔西逃的唐玄宗李隆基,到了谷口,四兄弟被俘,只有韓滉和他的三哥韓法逃離了險境。安史之亂過後,肅宗李亨登基,特別優厚韓家兄弟,上元年間韓法官諫議大夫,韓滉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馬,韓滉的弟弟韓洄在「安史之亂」時避禍於江南,後來也回到了長安,官做到國子監祭酒。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刀光血影和顛沛流離的韓滉,深深感到太平與農耕的必然聯繫。大曆六年(771年),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分管財稅財,他仔細究官署中的文書帳冊,大小事情從不遺漏。他親自製定賦稅收支的法規,因他駕馭部下嚴厲,官吏都不敢欺騙。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韓滉出任晉州刺史,不久鎮守江南,累官蘇州刺史、鎮海節度使、浙江東西觀察使,潤州刺史,他轉運江南糧食和絹帛,訓練士卒,保境東南。貞元元年(785年),韓滉回到了長安,官平章事,不後去世,年六十五。韓滉真是一位親民宰相,他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常常深入農村,與農家探討積肥施肥、治水養魚,禁止宰牛、扶持養牛等。這麼一來,他喜歡畫牛就不難解釋了。這就關係到他畫《五頭圖》的寓意了。關於這幅畫的寓意,說法比較多,主要是元代文人趙孟頫和清代乾隆皇帝弘曆,還有當今的一些說法。元代趙孟頫大概是看到畫中地第五頭牛戴上了籠套,在第二次書寫跋文的時候,認為《五牛圖》的內容是畫「梁武欲用陶弘景,畫二牛,一以金絡首,一自放於水草之際,梁武嘆其高致,不復強之,此圖殆寫其意雲。」梁武帝蕭衍早年與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來往密切。據《南史》卷七十六記載,武帝登基後,根據陶弘景測定運符的結果,定國號為「梁」。梁武帝想聘陶弘景入朝為官,親自寫詔令並備上厚厚的聘禮,陶弘景不肯應聘,他給梁武帝畫了一幅《雙牛圖》,上面畫一頭牛散放在水草之間,另一頭牛戴著金絡頭,還有人在驅趕它。梁武帝看見圖會意地笑了:「此人無所求,要效仿陶淵明了。」於是不再提聘請的事情了。但國家每每遇到大事,他都要前去諮詢陶弘景,兩人之間,書信往來不斷,當時的人們稱他是「山中宰相」。趙孟頫推斷的這個畫意不太可能,因為韓滉沒有隱居過,畫中是兩頭牛和一個牧牛人,與《五牛圖》對不上。這張畫藏在清宮裡,乾隆皇帝大概是看到畫中的第四頭牛在回眸吐舌,他在畫上題了一首七絕詩,認為這張圖畫的是西漢「丙吉問牛」的典故:根據《漢書•丙吉》記載,西漢有個宰相叫丙吉,一次出巡時看見有人打群架,不去制止,但他看見一頭牛在吃力地拉著車,喘息不止,直吐舌頭,卻派下屬前去查問原因,下屬埋怨他只重牲畜生不重人,丙吉說:牛沒走多遠就喘上了,那一定是氣候不正常,會影響農耕生產,關係到民生大計,這才是宰相應該管的事情啊!此外,有認為這幅圖是比喻韓滉一家的幾個兄弟,第五頭牛畫的是韓滉自己,只有他還戴著籠頭,效命朝廷,另外的四個弟兄,個個自由自在。其實,據《新唐書》記載韓滉兄弟至少在七個以上,其餘的兄弟沒有那麼安逸,七兄弟名為洽、洪、法、浩、渾、滉、洄、洄,都是以水為偏旁,韓滉是老六。韓滉的兄弟個個為官,這與畫中的情形不符,看來那頭戴著籠套的牛不是韓滉自比,應該是別的寓意。不過,歷數要知道韓滉畫這幅圖的真正含義,那就要弄清楚他為什麼畫五頭牛。這幅畫不是刻意練習筆墨的小品嘗試,也不是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必須以韓滉的履職經歷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它,韓滉長期任職高官,曾從事財稅管理,在他的官宦生涯中十分重視天下社稷特別是農耕,以及與此相關的事物,他會通過他的精心之作來傳達他的治國理念和手段。這要從初唐開始說起了。初唐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開始重視治國理念,提高孔子的地位,貞觀二年(628),建立孔廟,尊孔子為先聖,過了兩年,下令全國各州縣建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尊孔子為宣父,這一系列的尊孔措施提高了儒生的地位。為了給全國的士子提供標準的教科書,太宗對儒家經典進行統一整理,顏師古整理《五經》,孔穎達整理《五經》義疏。唐太宗死後,儒家思想即開始衰落,佛道勢力上升,大大動搖了儒家思想統治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在唐玄宗朝爆發安史之亂,這個時候韓滉出現了,韓滉的一生是從盛唐走向中唐,他的思想來自儒家的經典著作,他精通《易經》,熟讀《春秋》。從他辛勤履職的勁頭來看,他一心想回復到儒家的道德和秩序上來,他雖然做到宰相,但在思想上和組織上沒有形成強大的儒家勢力和氣候,他執著、也焦慮,雖找不到他的自述,但在他的詩《聽樂悵然自述》裡探知他內心的苦楚:「萬事傷心對管弦,一身含淚向春煙。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他正處於中晚唐復興和調整儒家思想的前夜,當這股氣候到來的時候,就是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發起尊崇儒家文化的「古文運動」,韓滉已經離世多年了,然而「古文運動」雖然取得文學上的成就,但沒有能夠挽救中晚唐儒家勢力的頹敗,這個頹敗一直在五代十國的戰亂中繼續凋零,直到宋代才出現了從經學發展到程朱理學的心性理論,才開始新一輪的尊孔活動。韓滉就是在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安史之亂」後一步步登上了政治舞臺,在一朝朝崇道崇佛的皇帝的統治下,他內心懷揣著的儒家治國的理念,只能化作一根柱石支撐這個七梁八歪的封建大廈,延緩它的倒塌時間。韓滉是讀過《易經》的,《易•系詞》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色」為青黃赤白黑,象徵著五個方位,因此祭祀五穀之神的社稷壇裡擺放的是青黃赤白黑五色土。就方位而言,「五」是最完整的數,代表著土地。與「五」相關的事物大多與農業有關,如五穀(稻、黍、稷、麥、豆)、五果(棗、李、杏、慄、桃)、五畜(牛、犬、羊、豬、雞)、五菜(葵、韭、藿、薤、蔥)等,土地是它們的根本。《黃帝內經》裡記載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是他作為朝廷命官最關切的事物。上升到儒家的思想道德層面來說「五」,指五德,即溫、良、恭、儉、讓為五種人的品格。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在民間,「五」與福有諧音關係,《尚書•洪範》有五福之說:長壽、富貴、康寧、好德、終命。所以,韓滉筆下的五頭牛,象徵著道德、土地和幸福,多一頭、少一頭都不是這個意思。在政治上,畫家婉轉的地表達了重農重耕重社稷的儒家管理國家的基本思想。儒家擔當社會的思想就是極其重視農業生產,韓滉在任上,拼命搞農業、收稅,他這個人是不謀私利的,幹一行努力一行,由於收稅過度,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了,被調離。他抓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重視養牛、愛護耕牛,如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士兵兵變,佔領了長安,德宗李适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韓滉聞訊後,封鎖關口與橋梁,形成保護德宗的防區,禁止牛馬出境,保護當地生產力。黃牛是古代北方農村最為重要的勞動力,它耕地的效率相當於七個棒小夥,而付出的成本不到一個成年人的十分之一。據動物學家研究,說他們的品種屬於秦川牛,頸下皮特別鬆弛,第五頭牛戴的籠頭系法正是西北牛倌用的辦法,這就都對上了,韓滉是長安人嘛!他畫他身邊熟悉的事物,在情理之中,這也說明他的寫實功夫是相當強的,不是概念化地畫五頭牛。我說過韓滉閱歷豐富,經常在任地方官,據《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韓滉傳》載:大曆十二年(777,韓滉55歲)以後,韓滉出任晉州刺史,數月後,又到東南任職,一去就是八年。1989年8月,在山西省蒲州城西門110米的浦津渡遺址出土了四尊鐵牛,這裡是唐代的黃河浮橋,為黃河一大渡口,溝通了晉陝豫的交通要道,《通典》、《唐會要》、《蒲州通志》等均有記載。這四頭大鐵牛鑄於724年,每尊重45噸到72噸,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其種屬、形態、動態與韓滉的《五牛圖》頗為相近,是四頭大鐵牛激發了韓滉創作《五牛圖》的靈感。韓滉從長安前往晉州必須經過蒲津渡,數月後,他到江南任職,也必須返回到蒲津渡,最後回到長安。可以說,韓滉在55歲之後,至少三次經過蒲津渡,一定見過這四頭鐵鑄的大黃牛。這就使我們可以推定韓滉畫《五牛圖》的時間,大概是在他晚年的時候畫的,加上他的繪畫線條十分蒼勁老到,不會他的早中期之作。在了解了韓滉的家世、身世、思想和他畫《五牛圖》的背景、寓意,再回過頭欣賞這五頭牛,我們就容易進入畫面了。畫動物首先要準確,古代畫家對動物的形體結構和解剖認識遠遠超過對人物的表現,由於封建觀念的制約,古代畫家不可能研究人物的骨骼肌肉,均浮於表面的衣著。韓滉對牛體的結構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把每一頭牛的姿態、性格畫得都不同,畫面構圖作平列式,這是晉唐畫家常用的手法,叫「列繪」。五頭牛似乎漫步在曠野裡,第一頭牛歪著頭在灌木叢上蹭痒痒,後左腿還使勁頂著,好生動啊!第二頭牛作昂首闊步狀,追趕上來。第三頭牛給了一個正面,正瞪眼尋找、張口叫喚小牛犢。第四頭牛呈回首吐舌狀,也許是天氣熱的緣故吧。第五頭牛頭戴著深紅色籠頭,神情凝重,止步不前。五頭牛的性情都很平和,溫厚善良,不正是儒家講求的溫、良、恭、儉、讓嗎?我們再來欣賞韓滉的筆墨技藝,他作畫學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人物畫家陸探微。他擅長畫人物畫,尤以田家風俗畫的最好,他非常熟悉、熱愛鄉村風俗,曾經畫下《田家移居圖》《村社圖》,還喜歡表現鄉村兒童的生活,如《村童戲蟻圖》《歸牧圖》等。畫田家風俗離不開畫生畜,特以牛羊為佳。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他擅長寫篆書、隸書和章草,草寫隸書就是章草,章草學梁侍中,草書學張旭。從韓滉畫中的用筆就可以看出他習慣於寫隸書的特性,行筆偏扁,一波三折,他用筆較遲緩,沉厚凝重,正如他所說:「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意思是下筆要有定力,清除躁動,否則不可能懂得書畫。韓滉還擅長鼓琴,所以他在運筆中充滿了韻律與變化,表現了黃牛肌膚的質感,如頸下鬆弛的牛皮,富有彈性的肩臀腿,堅硬的脊梁和小腿、牛蹄,用墨和色渲染黃牛的花色,柔和清淡,有透明感。整個畫面的審美感受是堅凝渾厚、古雅質樸。你注意看哦,五頭牛的眼睛都在看著你呢,好像你就在它們中間,隨時能喂喂它們,畫家把觀者與牛的距離拉近了。還真沒有。東晉的時候,一位叫戴逵的雕塑家、畫家只畫過《三牛圖》,在韓滉之後,也很少有,所以說,畫五牛,是有特定含義的,這個含義就要聯繫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再從韓滉的身上找。趙孟頫跋文一
趙孟頫跋文二
趙孟頫跋文三
孔克表跋
項元汴跋
金農跋
1900年,清宮舊藏《五牛圖》卷放置於中南海的瀛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張畫被英國人劫走了,後拿到香港拍賣,幾經輾轉,到了香港滙豐銀行的買辦吳衡孫的手裡,20世紀50年代初,吳家生意拮据,吳衡孫準備以10萬港幣的底價上拍,這個時候,臺灣方面聞訊此圖要拍賣,圍了上來。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得知後馬上給周總理寫信,希望中央政府能夠儘快收回這件國寶。周總理當天指示文化部立即組織專家赴港聯絡,鑑定真偽。晚上,周總理又給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發出搶救國寶的電報,黃作梅積極配合大陸工作,不停地說服吳衡孫,吳衡孫決定撤拍,悄悄地以6萬港幣賣出,當晚,《五牛圖》卷出了香港海關,最後到了故宮博物院。《五牛圖》二進宮的時候,已是傷痕累累、黴跡斑斑、破爛不堪。1977年1月28日,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工作。經過專業洗汙、揭裱和各種修裱技術如補、做局條、裁方、託心等步驟,補全了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最後以北宋宣和式撞邊的樣式裝成手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天衣無縫」的高度評價,五頭牛終於活下來,而且還能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