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不願提及的一首詩,全篇吹捧一名將,2年後,名將卻投降了

2021-01-10 文史怪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最為鼎盛的王朝,無論是文化還是外交,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從而也誕生了杜甫這位詩人,寫下了無數憂國憂民,膾炙人口的詩句,然而即便是這一位大詩聖,也有十分尷尬的時候,《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這一首,可以說是讓杜甫最最不願提及的一首詩了,在詩文中,他賣力吹捧一位大將,然而只過了兩年,此人就已經叛國投敵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這首詩太長,就不詳細列出,但是不妨看下裡面的幾個句子,開篇就說「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杜甫誇的是誰呢?正是大唐名將哥舒翰,麒麟閣是唐朝皇帝冊封功臣的地方,然而杜甫認為,當代誰能夠列為頭號功臣呢?自然是英勇的哥舒翰將軍,因為只有聰明威武的聖主,才能夠駕馭你這樣的英雄啊!實際上這一句話將唐玄宗和哥舒翰的馬屁都拍了。

不過可杜甫的話倒也不假,唐朝風氣開放,不但允許外國人或者外族人做官,還十分信任他們,從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高仙芝(高麗)、哥舒翰(突厥)。而哥舒翰又是唐玄宗時期最為出色的將領,擔任左衛中郎將,屢次大敗吐蕃,749年又發動石堡城之戰,取得大捷,開疆擴土屢建功勳,成為了唐朝人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因此他也擔當得起杜甫的美譽了。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正是唐代天寶十三年(754年),杜甫居長安下杜城。田梁丘,當時任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中判官,因為排擠,他想參軍建立功勳的願望十分的迫切,也就寫下了這首詩迫不及待的委託自己朋友交給哥舒翰,並在詩的結尾寫到:「軍事留孫楚,行間識呂蒙。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意思是「您讓孫楚一類的人材留幕府,又在行伍中提拔呂蒙一類的將領。我的身邊也佩著柄長劍,想去投到您的帳前一展雄風。」表達了杜甫想要建立功名的志向。

後來哥舒翰有沒有重用杜甫就不知道如何了,但是在兩年之後,哥舒翰在安史之亂當中,所率主力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他選擇了投降這條路來保全自己的性命,《舊唐書》記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得意洋洋,「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麼樣?」哥舒翰此時卻完全沒有了英雄膽色,居然跪在安祿山面前,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於此。陛下是撥亂之主,天命所歸。」

老實說,這也怨不得哥舒翰,全因為楊國忠貪功,催促哥舒翰急進,導致唐軍大敗,哥舒翰自己也被逼上了絕路,最終他雖然投降,卻還是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害。一代名將落得這種窩囊的結局,讓人感到嘆息,而這也等同於打了杜甫的臉,後來又是怎麼評價自己這位曾經的上司呢?《潼關吏》提及:「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說來也是有些諷刺。

相關焦點

  • 李白最不願提及的一首詩,全篇吹捧一位名將,名將卻投降了敵軍
    他給許多人都寫過詩,比如說《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但有時候他寫給別人的詩也並不是很好,比如說這首,很多人認為這首詩應該是李白寫的最丟臉的一首詩,整篇文章都是在吹捧一個同時期的名將,但這位名將下場卻不怎麼好。這首的名字叫《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 李白不願提起的一首詩,全篇吹捧一位名將,結果那人卻投降了敵軍
    李白的詩天下一絕,整個文壇都在誇他,都說:「李杜詩歌萬古傳」,而杜甫卻是李白的忠實粉絲,杜甫稱讚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的詩難以逾越,他的眼界也很高,不過,就算是這樣的人,也有失手的一天,他曾寫下一首詩,全篇都在吹捧一位唐朝名將,但這位名將最後卻向敵人投降,讓他的這首詩也成為了笑料。 李白入仕及罷官 《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 李白最尷尬的一首詩,全篇吹捧一位唐朝名將,名將卻向敵人投降了
    李白想做官,卻因家世不能參加科舉,只能選擇另一條路:以文才打動帝王將相,得到認可,得到做官的機會,一展抱負。李白的家世是個謎,《新唐書》記載,李白是梁武昭王李玖的九世孫,同為皇族,但也有人說他的祖先是李建成、李元吉。無論如何,李白選擇了這條路線。離開四川後,他會見了裴長史、丞相張說等多位王公大臣,但都無濟於事。
  • 李白最「丟臉」的一首詩,全篇拍一名將的馬屁,後來那人卻降敵了
    李白最丟臉的一首詩,全篇拍一名將的馬屁,結果那人卻降敵了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寫下過很多讚揚邊疆戰士的英雄氣概,鼓勵他們英勇殺敵的作品,如《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等。
  • 最讓杜甫尷尬的一首詩,無節制吹捧一位大將,2年後此人叛國投敵
    意思是說,要想全面深刻認識一個人的德行品性,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假以時日,不可僅憑一時一事的印象,就倉促下結論,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結論,其實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一個意思。唐朝大詩人杜甫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 李白最為打臉的2句詩,曾無底線吹捧1個名將,後來名將卻投降了
    李白曾寫了兩句詩歌頌此人,後來此人卻投降了,網友:著實打臉啊李白最為打臉的2句詩,曾無底線吹捧1個名將,後來名將卻投降了說起唐朝時期的李白,只要踏進過學堂的人都不會對李1白感到陌生。如《靜夜思》等名詩,他是唐朝的著名詩人也有過不少著作,他寫大部分詩都上了書本,並且還要牢記在心。不過李白曾經也因為吹捧一個名將寫出了這兩句最打臉的詩"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其蘊含的意義是舒翰是個能文能武的勇士,而秦國的名將白起不及舒翰絲毫,衛青大將軍也只是榮耀的頭銜,其能力不能與舒翰相匹配。
  • 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五律,一句一景,卻用兩個字貫穿全篇
    一首詩特別要注意詩眼,用得好可以生動傳神,猶如畫龍點睛。詩眼是指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煉的一個字,例如陳與義的「暖日薰楊柳,濃春醉海棠」,其中的「薰和醉」就是詩眼,一字之妙,卻讓全詩頓時出彩。有些詩歌雖然不乏精妙的句子,但讀完了全篇,總覺得欠缺一樣東西,細細揣摩,原來是少了一根貫穿全篇的紅線。
  • 李白寫得最肉麻的一首詩,對楊玉環瘋狂吹捧,流傳至今成千古之作
    文/歷史客站 標題:李白寫得最肉麻的一首詩,對楊玉環瘋狂吹捧,流傳至今成千古之作 說到古代的詩人,李白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個。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創作飲酒詩數量最多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多首。後世的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卻表現詩人閒淡,純真而又質樸的生活情趣。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有這麼一首唐詩,全詩短短四句,有水平也有千古名句。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歷代詩評家都對這首詩讚賞有加,其中有評論家指出「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同妙,這是將這詩的水平提到了岑參的高度。
  • 杜甫的一首五言詩,全篇不著一個夜字,卻句句寫客夜之情
    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更是感同身受,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五言詩,全篇不著一個夜字,卻句句寫客夜之情。客夜唐代:杜甫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唐代寶應元年的秋天,50歲的杜甫送成都尹嚴武還朝。詩人依依不捨,感激對方平時對自己的關照,一直從成都送到綿州的奉濟驛。當他正要返回成都時,成都少尹徐知道卻又開始作亂,於是杜甫避走到梓州,這首詩就是他流落梓州時所寫。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蜀中,到處漂泊、卻無家可歸。
  • 此人只一首詩存世,全篇僅20字,卻為何成功入選《唐詩三百首》
    所以說,詩詞並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一首精品詩詞存世,那也足以讓一個詩人千古留名。比如,在唐朝詩壇上,就有這樣一個詩人,他一生僅有一首20字的小詩存世,但卻憑藉這首小詩名動天下。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冬至的前一天,杜甫寫了一首快樂的鄉愁詩
    ——唐.杜甫 《 小至》時光溯洄,千年前,漂泊異鄉的大詩人杜甫在冬至節的前一天寫下了這首《小至》的七律,詩人雖然在詩中感慨身世飄零時光易老,但卻沒有一絲一毫的頹廢之感,始終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基調貫穿全篇,堪稱是一首快樂的鄉愁詩。
  • 杜甫不屑與小人爭吵,寫下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
    杜甫出身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他是晉朝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只不過到了唐代,杜家沒落了,可即便如此,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這種家庭環境,以及儒家的思想引導,使得杜甫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偉大的抱負。
  • 陸遊最值得背誦的一首詩,通篇都是經典,最後兩句震鑠古今
    杜甫被譽為「一代詩聖」,是後世很多詩人的標杆。中唐詩人張籍,為了能寫出和杜甫一樣好的詩歌,便將杜甫的詩燒了,拌上蜂蜜,每日吃上三大勺。還有北宋以黃庭堅等人為首的「江西詩派」,也是奉杜甫為「詩祖」,可見杜甫的影響力有多大了。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 大唐名將裴行儉與託克託
    今天我們講的這位大唐名將叫裴行儉,他既是位武將,也是位文人。他的人生故事比較多,他曾兩次踏入今天內蒙古託克託這片土地,而最精彩的故事也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周邊廣袤的地方 。         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北方設立了安西、單于、安北、安東四個都護府。單于都護府轄磧南突厥故地,治雲中城(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30-40頁)。裴行儉作為武將親自指揮的戰役就發生在單于都護府管轄的範圍內。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杜甫的一首遣意之作,美如畫卷,最後兩句最令人動容
    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遣意之作,美如畫卷,最後兩句最令人動容。遣意唐代:杜甫囀枝黃鳥近,泛渚白鷗輕。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這首詩創作於杜甫生活在成都草堂之時,經過了安史之亂,又得到了朋友的資助,老杜總算從漂泊的生涯中暫時安頓下來。春天來臨,花兒璀璨、鳥兒歡鳴,詩人也禁不住想多寫幾首詩。杜甫向來創作態度就很嚴謹認真,他認為一首詩可以妙手偶得,卻不一定流傳千古,除非有詩仙太白的不凡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