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閩西紅土地
□王曉玲
我是黑龍江省伊春市的中學教師,過去略知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閩西的革命史知之甚少。2020年我到龍巖探親,三去古田、二往蛟洋中共閩西一大舊址文昌閣,多次到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和毛澤東同志舊居,還參觀了後田暴動舊址——東肖革命紀念館。通過參觀學習,我對閩西的革命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
古田會議 永放光芒
綠樹濃蔭中的古田會議舊址——廖氏祠堂,仍然保持著九十年前的模樣,在「古田會議 永放光芒」八個鮮紅大字襯託下,顯得愈加莊重、古樸。心懷敬意,我走進會址大廳,一邊參觀一邊細聽講解員的解說。「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和馬克思、列寧的畫像,點明了大會的主導思想和革命的曙光,大廳圓柱上貼著的「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反對個人主義」「反對絕對平均主義」「反對盲動主義」等標語,指出當時紅四軍黨內存在的錯誤問題,必須徹底解決。凝神走廊上保留著的幾處烤火痕跡,我的腦海中浮現當年天寒地凍中,火堆旁衣著單薄的代表們,正全神貫注地聆聽毛澤東親自起草的「決議案」報告的情景。
出席會議的代表有120多人,大廳上擺著50多條舊課桌椅作為代表們的座位,不夠的便向老百姓借湊。據說,古田會議六十周年,肖克將軍應邀回來參加紀念大會時,親自認定他當年坐在第三排第五張課桌左座。當年的戰友也是代表們,經過幾十年的戰爭磨練,除犧牲的同志外,絕大部分都成為共和國的將帥和國家機關的重要領導人。會議一致通過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成為「我黨我軍建設的偉大綱領」,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建設自此從勝利走向勝利。
走出舊址,頓覺天更高、地更寬,心情十分舒暢。
共產黨領導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
參觀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及一批革命舊址,我感受深刻。舊社會,閩西人民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地主豪紳的壓迫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想起冇錢會發癲,講起豪紳心火煎;勾結官紳派軍餉,要派五百派一千」「泥水師傅冇屋住,木匠師傅篾綁床;裁縫師傅破衣裳,耕田之人空米楻」……這些舊社會閩西民歌無不訴說著當時閩西人民的苦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928年,共產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閩西四大暴動」,暴動農民打倒土豪劣紳、開倉分糧、燒毀田契借約、分配土地,建立了農會、民兵組織,農民翻身做主。1929年,朱、毛率紅四軍入閩,推動了閩西進行全面暴動,出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勢。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徵中的悲壯和敵後的堅守
為消滅紅色政權,蔣介石從1930年至1934年10月,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大規模「圍剿」,一至四次均被我粉碎。第五次反「圍剿」時,由於執行了王明的錯誤路線而告失敗,中央紅軍八萬多人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其中閩西子弟有近三萬人,長徵勝利到達陝北時,閩西子弟僅餘兩千多人,平均每一華裡就有一位閩西紅軍倒下,此等悲壯之舉,不來閩西,體會又怎能深刻。湘江血戰,紅三十四師六千閩西子弟兵為保護中央機關和主力渡江,幾乎全部犧牲!師長陳樹湘受傷被俘後,伸手入腹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湘江戰役之後,當地群眾「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聞此種種,眼淚奪眶而出!
中央紅軍長徵後,閩西留下不到三千人的地方武裝,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面對敵人以十倍於我的兵力「圍剿」,及殺光、燒光、搶光政策和移民並村、計口授糧手段,留守武裝和革命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克服一切困難,越戰越強。1938年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閩西集中近兩千指戰員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留下的部分武裝在魏金水、劉永生等領導下,依靠群眾,隱蔽生產,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保住了二十萬畝已分得的土地;武裝力量也從武裝經濟工作隊發展到王濤支隊,與國民黨頑固派鬥爭,並取得殲敵保安團機槍連、沒收廣東大埔高陂兩間銀行2.5萬鈔票充作軍費等勝利。
閩粵贛邊軍民的重大貢獻
在龍巖城區的中山公園,有一座由閩粵贛邊老戰士集資籌建的「解放亭」,該亭典雅大方,楹聯及亭右所立石碑鐫刻了三年解放戰爭中,劉永生、魏金水領導閩粵贛邊區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崢嶸歲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軍歌刻於石碑背後,詞曲鏗鏘有力,雄壯激昂。欲用手機拍照留存,卻因字跡不夠清晰,照片不甚理想。幸得遊人提示,公園隔壁老市政府大院內即有閩粵贛邊縱隊老同志聯誼會,其門口所立的邊縱軍歌十分清楚,我當即前往。正在拍攝時,一位老者走近相詢「為何對邊縱軍歌感興趣」,自報家門後我告訴老者,「我對閩西紅土地的革命歷史很感興趣,邊縱的軍歌很壯烈,是向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素材,所以要拍回去。」老者後來把我帶到閩粵贛邊縱隊老同志聯誼會辦公室,我方得知老者竟是閩粵贛邊縱隊的老同志趙惠。趙老本為廣東大埔人,1949年5月參加工作,參加閩西解放接收工作後便一直留在閩西,對閩西紅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有趙老這位閩粵贛邊老同志的介紹,我對軍歌有了深刻的解讀,對邊縱的認識也更加清晰生動。
閩粵贛邊縱隊的前身是粵東支隊,而粵東支隊則由抗戰後期成立的王濤支隊和梅埔韓縱的武裝骨幹合併而成,司令員為劉永生、政委為魏金水。粵東支隊成立後頻頻出擊,摧毀反動鄉公所幾十個,並建立農會、民兵等組織。後又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糾集兩省兵力組織的大規模「清剿」——「六路進攻」「十字掃蕩」,小規模戰鬥無算。邊縱正式成立後,先是挫敗從淮海戰場敗逃閩粵贛邊的胡璉兵團殘部,後又有力支持南下大軍解放廣州、福州等城市,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嘉獎。到1949年底,這支成立時僅有29人的隊伍發展至2.1萬人,殲敵3.3萬人,解放了包括汕頭、漳州在內的38個縣市,創建了連成片的1000多萬人口的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後,這支部隊又在剿匪、反霸、民主建政、保衛海疆等戰鬥和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漫長的革命鬥爭中,閩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冊革命烈士即有二萬四千多名,佔福建省烈士總數的53.6%。另據不完全統計,被毀村莊519個,被燒毀房屋116934間,倒塌房屋910722間,被滅絕戶37724戶,被抓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2人,被殺害群眾18005人,因飢餓疾病死亡148074人,被搶耕牛35864頭,土地荒蕪155454畝……閩西,名副其實的紅土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中國革命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取得的。回顧歷史,方能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愈發敬仰那些為中國革命獻身的老前輩和先烈們。作為人民教師,從遙遠的黑龍江來到閩西紅土地,深感閩西人民之光榮,閩西革命之偉大,將閩西的故事,閩西的精神帶回老家,讓我的學生,讓我的子侄銘記,以此珍惜當下,繼往開來,我身負此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