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龍巖電視臺來源:龍巖電視臺
紅土地網(通訊員 賴立欽) 賴際發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農運」骨幹,是福建省農村最早的團組織負責人。他早年參與農民暴動,後加入紅軍,參加了歷次反圍剿與長徵。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建設領域為人民立新功,是新中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一生曲折傳奇。今年是他誕辰110周年,特撰文以紀念這位革命前輩。
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農運」骨
賴際發,1910年10月29日出生於永定湯湖龍潭自然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父親賴錦標除租田耕種外,兼當吹鼓手,吹鼓手在舊社會屬「下九流」,社會地位最為低賤,因此他家常受人歧視和欺侮。賴際發要進學堂時,學堂就以吹鼓手的兒子進學堂有辱孔夫子而拒絕,最終,因他的好學感動老師,並答應給學校當雜役,幫老師做家務才得以入校。在艱苦的環境中,賴際發讀書十分刻苦,成績一直優秀。15歲那年,賴際發高小畢業,卻因家貧無法繼續求學。幸運的是,次年,永定師範遷至湯湖,在師範教師(中共黨員)吳仰文的幫助下,他進入師範就讀,並在黨員教師阮山、盧肇西、吳仰文等人的啟迪、教導、培養下,接受了馬列主義,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6年2月,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為適應形勢需要,在中共永定支部的領導下,永定師範組建共青團,秘密發展賴際發、廖國光等學生為團員,他們是永定的首批團員。隨即成立共青團湯湖支部,這是閩西第一個團支部,也是福建最早的農村團支部。賴際發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參加團組織後,賴際發就明確了「共產青年團是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是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他的思想有了巨大飛躍,從自發革命逐漸走向自覺革命,終生忠誠於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永定縣城。為配合北伐軍的行動,永定黨組織動員、組織賴際發等60多師範學生參加東路軍東徵廈門等地,後黨組織又將其調回永定從事學生運動和農村青年工作。同年冬,永定縣長韋燕山借支援北伐軍之名,強行增派巨額捐款。為反對該無理攤派,永定黨組織利用縣城墟天,發動群眾,組織千人請願運動。賴際發率領湯湖、調吳的青年和農民群眾參加請願,迫使韋燕山低頭,為運動的勝利做出貢獻。
「4·12」事變後,龍巖、上杭先後發生反革命政變和「清黨運動」。永定黨組織事先得到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羅明關於「應付突然事件」的指示,及時轉入地下,並決定把工作重點轉入農村。賴際發回到湯湖,以湯湖小學教師的身份作掩護,開展秘密活動,吸收個別農村青年參加共青團,建立了閩西最早的農村共青團支部,組織秘密農會進行抗捐、抗稅、抗糧鬥爭。當時,永定遭自然災害,收成不好,貧苦農民家裡揭不開鍋,地主卻仍逼佃戶按「業七佃三」的鐵租繳交地租,強烈的反抗情緒在貧苦農民中凝聚。針對這種情況,在阮山、吳仰文指導下,賴際發在湯湖一帶發動農會會員和青年積極分子開展反對土豪劣紳、實行「二五減息」、取消「苛捐雜稅」等鬥爭。並經吳仰文、李立民指導,在湯湖、調吳、上杭官田一帶秘密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鐵血團」,這些都為後來的永定暴動作了很好的組織準備。
1926年10月永定縣第一個團支部———共青團湯湖支部在此成立,選舉賴際發為書記。這是閩西第一個共青團支部
1927年9月,南昌起義軍到達上杭,永定縣委指示賴際髮帶領幾位青年到上杭向起義軍領槍,並配合行動,隨軍開展武裝鬥爭。起義軍在三河壩失利後,賴際髮帶領家鄉青年帶著武器回到湯湖,為武裝暴動作準備。
1928年7月1日,「永定暴動」爆發。賴際髮帶領湯湖農民赤衛隊參加攻打縣城北門的戰鬥。暴動最後雖然失利,但給革命群眾以巨大鼓舞,尤其是稔田一帶。暴動前,稔田鄉、村黨組織均已建立,並組織了數百人的農民武裝。暴動後,賴際發回到家鄉和李立民、吳仰文把稔田、湯湖等地的黨團員和農會骨幹組織起來,組織農民武裝推翻當地反動政權,建立蘇維埃政府,賴際發當選為湯湖鄉蘇維埃主席兼赤衛隊總指揮,同時成立稔田暴動總指揮部。8月19日,張鼎丞率領閩西紅軍第五十五、五十七兩個團開赴稔田。隨即,李立民、吳仰文、賴際發率領稔田、湯湖、調吳、官田等鄉村農民舉行「稔田暴動」,擊斃民團團長和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焚燒地契、債約,開倉分糧,收繳民團槍枝彈藥。國民黨上杭縣當局十分恐懼,地方軍閥郭鳳鳴一個加強連加上糾集起來的逃亡民團共500餘人瘋狂反撲。因寡不敵眾,暴動隊伍轉移到永定與上杭交界的山區開展遊擊戰爭。11月,賴際發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1月,賴際發擔任稔田區區委書記,後又被選為上杭縣委委員。當年,紅四軍先後兩次入閩,解放了龍巖、上杭、長汀、永定等13縣,建立閩西革命根據地,與贛南連成一片,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閩西革命鬥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同年5月25日,紅四軍開進永定縣城,賴際發和戰友在東門橋頭迎接,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朱德,並護送他們到城裡的賴家祠。27日,賴際發在南門壩舉行的永定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聆聽了毛澤東、朱德的講話,讓他看到了希望,獲得了力量。
9月19日夜,朱德指揮紅四軍和地方武裝攻打「鐵上杭」,翌日清晨克之。此戰,賴際髮帶領赤衛隊員乘黑夜把竹籮撐到城牆邊迷惑敵人,敵軍盲目開槍,消耗大量子彈,為攻下上杭城做出了貢獻。在此前,中共閩西特委和上杭縣委曾兩度組織攻打上杭,但未果。這兩次攻打,賴際發亦有參加,且都表現出其過人之處,有勇有謀。第一次,賴際發負責潛入敵人把守嚴密的縣城與地下黨聯繫,進而實施內外夾攻,他巧妙地借著一位修傘師傅的隨行徒弟的身份順利入城。和地下黨接上頭後,他又潛入民團打聽消息,分化敵人,並宣傳群眾,準備攻城武器。第二次攻打,賴際發英勇衝鋒,帶領赤衛隊員一千多人率先摸到城牆下。
長徵途中的出色「糧秣官」
古田會議後,紅軍選擇優秀地方幹部充實部隊,賴際發因此參加紅軍,開始軍旅生涯。到中央紅軍長徵前,他先後擔任紅十二軍一O五團二營黨代表,紅十二軍一O五團、獨立第四師十團、紅二十二軍一九O團政委,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政治處主任,第二師政治部民運科科長等職。
1931年,任紅十二軍一O五團政委的賴際發率部活躍在閩粵邊界,擔任保護紅色地下交通線的特殊任務。1932年臨時中央由上海經香港到廣東大埔,再由閩西遷到中央革命根據地。黨中央的電臺也經該交通線轉移到中央根據地。這些艱巨的任務,都由賴際發率領戰士冒著極大危險,憑勇氣和智慧穿插於白區之間,順利完成。
賴際發參加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鬥,打過多次硬仗。他英勇善戰,敢於硬碰;對敵人嫉惡如仇,對部屬親如兄弟;善做思想工作,團結戰士,越打越猛,得到朱德、周恩來等的讚賞。如第四次反「圍剿」中,紅一軍團和紅十二軍三面受敵,前進途中的一座大山上有守敵擋住去路。賴際髮帶領六團戰士負責搶攻制高點,兩天未能奏效,這時,周恩來親臨陣前對他說:「此山維繫全軍命運。」賴際發便帶一個連乘夜輕裝直撲主峰,當敵人於拂曉前發現時,他們已接近山頂,一番激戰後,成功奪下山頭,掩護主力部隊通過。事後周恩來說:「有什麼樣的幹部就能帶出什麼樣的兵,就能打什麼樣的仗。」
1934年10月,賴際發隨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出發前兩天,他被任命為紅一方面軍第二師供給部長兼後勤部長,任務是籌集軍需,保證部隊供給。出發前,他接到命令,要為戰士準備草鞋,每人至少兩雙,這就要準備上萬雙。時間緊,任務重,但他安排得井井有條,原定三天完成的任務兩天半就完成;搶渡烏江受命搭浮橋,賴際發率部尋找、購買所需材料,沒日沒夜搭橋,解決一個又一個難以想像的困難,用六十個竹筏在烏江上架起壯觀的竹排橋,保證部隊順利渡過烏江,甩開追敵;途經貴州桐梓,他率先頭部隊,在當地地下黨的幫助下,巧奪一座官僚別墅,繳獲一批物資,用來交換布、糧食和藥品,供給部隊;路過雲南湯林,賴際發率部攻下一敵據點,繳獲罐頭、餅乾、白糖、火腿和雲南白藥,並發現了一個小彈藥武器庫,這些物資解決了部隊的急需;過草地時,賴際發千辛萬苦遍尋青稞,並如神農嘗百草般嘗試野菜,讓戰士們的乾糧袋裝滿青稞和野菜,而他自己卻因勞累過度得了肺病……長徵沿途,人要糧,馬要草,打仗要彈藥,傷員要治療,老弱要照顧,掉隊者要安置,賴際發一面要行軍打仗,一面要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籌集軍需,有時還要發動當地群眾打擊土豪劣紳。賴際發發揮出極大的才智和精力,依靠戰友的團結和支持,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完成任務,為部隊順利到達陝北做出了重大貢獻。
太行山中的傳奇人生
「七·七」事變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賴際發任129師民運部副部長。
黨中央指示129師建立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根據上級開闢「華北地區抗日井岡山」的指示,賴際發受命帶領129師教導團五連一個排先期開進山西榆次。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繫後,賴際發開始籌建八路軍交通站和八路軍駐榆次辦事處,還會同榆次犧盟會特派員到山西最大的榆次晉華紡織廠,發動工人,組建抗日武裝。榆次淪陷後,賴際髮帶出的晉華紡織廠工人自衛隊200多人及一個排的紅軍幹部和秦基偉帶來的陽泉煤礦工人與銘賢學校學生約200人,加上正太鐵路工人遊擊隊幾十人,按上級指示合併組成129師獨立大隊,取名「秦賴支隊」。秦基偉任司令員,賴際發任政委兼晉中地委書記。秦賴支隊在晉中地區十分活躍,很快就發展到四五千人,並配合八路軍主力先後參加粉碎日軍「三路圍剿」「九路圍剿」等多次戰鬥,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建立和鞏固作出了貢獻。隨後,賴際發任129師後方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129師新編十旅政委兼晉中地委書記。1940年8月,他率新十旅參加「百團大戰」,突襲正太鐵路,為「百團大戰」取得勝利做出貢獻。
1936年,賴際發所在的紅二師在西進途中
「百團大戰」後,日軍採取「七分政治」的新花招,實行「治安強化運動」。1941年,日軍推行三次「治安強化運動」,造成我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人口減少,八路軍兵力下降,財政經濟極端困難,是華北敵後抗戰嚴重困難的一年。在這嚴重關頭,129師政委鄧小平提出「反對麻木,打開太行的嚴重局面」的指示。賴際發堅決貫徹這一指示,領導太行二分區軍民以武裝鬥爭為主,運用革命的兩手策略,分化、瓦解偽軍,打擊漢奸、維持會。在晉中堅持遊擊戰,運用多種靈活方式,利用敵偽間、各據點間的矛盾開展政治攻勢,打破了敵人的「蠶食」和分割封鎖,保衛了根據地基本區,堅持了敵後抗戰,為扭轉不利局面創造了條件。
太行二分區,北至正太鐵路,南接太嶽山,西臨同蒲線,東連晉察冀,是延安黨中央聯繫各路大軍和各根據地的通道。太行二分區政委賴際發,建立了一支有幾百人組成的,精悍的、智勇雙全的武裝交通隊,他們神出鬼沒出入敵佔區,護送過許多領導同志去延安參加「七大」,也迎接不少從陝北調往東北、華北、中南等地赴任的領導。賴際發以其在晉中的卓越表現,受到劉伯承、鄧小平的評贊:「政治堅定,勇敢積極,刻苦負責」。
新中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
新中國成立後,賴際發任重工業部辦公廳主任,而後任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1956年6月國家建築材料部成立,他出任第一任部長。同年9月,賴際發當選黨的八大代表,會上,他作《增加建築材料新品種,滿足國家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需要》的發言,以充足的理由,闡述了發展我國建材工業的五點意見,受到黨中央和與會代表的重視和支持。
賴際發任建材部長7年,在重工業部、國家建委主管建材工作23年,嘔心瀝血、竭智盡力在我國建材工業戰線奮鬥了三十多年,是我國建材工業的奠基人。
在賴際發的領導下,我國建材工業取得驚人成就:發展了建材工業體系,開拓了非金屬礦工業,填補了無機非金屬國防尖端材料空白。
舊中國,建材工業十分落後,可說是一片「空白」,產量低,品種少,根本無法滿足新中國的建設需要。賴際發走遍大江南北,經過一番調研,結合國情,認為建材發展的方向,只能先發展水泥製品。並提出了發展水泥工業的三個思路:一是「母雞生蛋」,即結合現有的大中型水泥廠,就地擴建一個新廠;二是「三就原則」,即辦新廠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使用,這一重大決策,為以後在全國各地建設一大批大中型水泥骨幹企業做出了貢獻;三是「三老三新」,即老地區帶新地區,老廠帶新廠,老工人帶新工人。這些想法列入了「一五」「二五」計劃。國家建材工業部先後在大同、英德、攀枝花等地建設了幾十個大中型水泥廠,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水泥工業布局不均衡的局面。現在,大中小型水泥廠遍布全國,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三位。
按上級指示合併組成129師獨立大隊,取名「秦賴支隊」,秦基偉(左)任司令員,賴際發(右)任政委。
在制定「二五」計劃時,賴際發又補充了新內容,「發展新品種,代替鋼材、木材、棉布,緩和供需矛盾」,即「三代」。在這一思路指導下,我國「三代」產品迅速發展。如穿梭於江南水鄉的水泥船,伸向四方的鐵路水泥軌枕,遍布城鄉的水泥電桿等,都是廣大建材戰線廣大職工辛勤勞動的結晶。並根據水利、石油、化工、交通、國防的特殊需要,研製成功幾十種特殊水泥。現已有水泥品種五類60種。
賴際發還十分重視非金屬礦的開發和利用。重點非金屬礦大多在邊遠高山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曾親自到四川石棉礦、丹云云母礦等地爬高山、下礦井,進行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在他的推動下,我國非金屬材料工業從小到大發展起來。
1960年後,我國要自力更生搞原子彈、氫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要求建材部迅速研製非金屬新材料。為及時完成任務,賴際發從科技研究設計部門、企事業部門及建材院校中抽調專業人才,組成專門的科研機構,他親自抓方案制定,協調組織。在各方通力協作下,1965年一大批新型產品通過國家鑑定。供軍需配套用的耐燒蝕玻璃鋼、玻璃纖維、航空防彈玻璃、人造金剛石、特種陶瓷、人工合成晶體等非金屬材料,逐步發展,基本上滿足了我國國防工業技術的需求。今天,我國生產的新型材料已經用在了我國的航天事業上。
我國建材工業取得的成績與賴際發的努力分不開。在他領導下,我國建材工業很快發展到14個專業,上千品種,許多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科研到地質礦山,從施工安裝到產品生產,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建立了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屬等專業科研機構和隊伍,為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打下了基礎。這些都傾注了賴際發的心血。
他為革命和建設貢獻良多,贏得了黨和人民信任,先後被選為中共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二、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2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賴際發為黨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為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是實事求是的模範,艱苦樸素的模範,鑽研業務的模範,關心愛護幹部、團結同志的模範。賴際發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黨工作的一生。
紅土地網編輯 賴珊盛 盧麗寬
來源:紅土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