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的傳統建築,大家通常會脫口而出亭臺樓閣四個字。作為最優美的傳統建築,亭臺樓閣幾乎是傳統建築的代表。亭雖美卻小,臺為建築的基礎部分,只有樓閣,優美而兼具規模。
閩西傳統建築以土樓聞名天下,在土樓的盛名之下,另一種優美而有趣的傳統建築被湮沒了。
泉溪天后宮三層供奉神像
底層為天后娘娘
二層神仙不認識
三層魁星點鬥
福建各地基本都有奉祀天后和文昌帝君的廟宇建築,神仙們各司其職,一般都各有各的廟,各享各的香火,各自安好。畢竟同一座廟宇裡正中只有一個位置,主神只能有一尊。比如臨水宮裡,順天聖母臨水娘娘坐中間,她的姐妹們三十六婆奶只能在旁邊,畢竟法力差距明顯,不會得罪三十六位神仙姐姐。讓各位神仙安居在同一座廟宇裡,不是不可以,就是排座次是個麻煩事。文昌帝君分管文運,天后娘娘分管海運,領域不同,術業有專攻,誰主誰次就很難排了,討好了這位神仙,就得罪那位神仙,閩地神佛滿天,因而廟宇林立,估計就是因為沒法解決座次問題。一旦解決了座次問題,各位神仙濟濟一堂,信眾們進廟就像進寺,一把香火,每位菩薩面前敬獻一支,也省去了舟車勞頓,奔波辛苦。所以佛教寺院通常都規模很大,如來佛居中,各位菩薩、五百羅漢各有各的位置,小空間容不下那麼多菩薩,必須建得規模宏大。福建各地民間信仰裡神仙眾多,許多是專業性的神仙,管海運的天后娘娘,管水運的水部尚書,管戲曲行的田元帥,管婦女生產的臨水娘娘,管木工行的魯班,管醫藥行業的各地還有保生大帝、董奉、五靈公、麻王爺等等,又是綜合門診,又是專科治療,凡有需求,就有信仰,很難分出個座次高低,要把大家湊一塊兒也太難了,乾脆一位一座小廟,大家都當老大。樓閣式廟宇,就更複雜了,現在人們都知道住的樓層越高越好,視野開闊,越高越風光,更別說神仙們了。樓下的神仙被樓上的壓一頭,比平面廟宇裡兩側供奉更為難,樓下的得罪得更慘。所以樓閣的建造,對中國人來說,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神際關係的問題。畢竟每層都要供奉一位主神,太得罪樓下的神仙了。閩西樓閣不知道是怎樣解決了樓上樓下座次的問題,或許也沒有解決,只是不怕得罪神仙們。看了許多閩西的樓閣式廟宇,雖然都稱為天后宮或者文昌閣,其實供奉的神仙並不止天后娘娘和文昌帝君,觀音菩薩、本境大王,還有很多認不出來的神像都被供奉。
文昌閣外照壁
牌坊式入口
閣前水池小橋
第一次見到閩西的樓閣,是在2014年連城莒溪鎮璧洲村的永隆橋頭。廊橋、天后宮、文昌閣,一組相鄰的建築群,宏大而優美,樓閣外圍以圍牆,對面圍牆為照壁,閣前一方小池,池上一座小橋,樓閣入口為木牌坊樣式,雅致而有氣勢。第一次見到這升起在地平線上的五層八角樓閣,令我震撼。
連城永隆橋頭的文昌閣
近處永隆橋
中間天后宮
遠處文昌閣
第二次來到龍巖,是在2015年,去看望在龍巖的親戚。查找網上的信息,才發現周邊有不少樓閣式的天后宮。於是,抽空乘坐鄉村中巴輾轉去了赤水天后宮,泉溪天后宮,西陂天后宮。
中間高兩邊低的赤水天后宮
赤水天后宮,頗為巍峨
赤水天后宮為四層方形樓閣,中間高兩邊低,遠眺有日本天守閣之感,樓前水塘波平如鏡,倒影在水中,非常優美。閣內一層正殿主祀天后娘娘,樓上未見奉祀神像。
背面看赤水天后宮
泉溪天后宮底層為傳統合院,正殿二層方形升起,三到五層為八角樓閣,底層正殿應是供奉天后,樓上幾層供奉神像多不認識。雖是香火冷落,宮前卻有村民在曬穀勞作,一如從前鄉間的風景。
泉溪天后宮的倒影
側面看泉溪天后宮
天后宮前的曬穀場
國家級文物西陂天后宮可能是閩西最宏偉的樓閣建築,似樓似塔的多層樓閣與閩西土樓動輒四五層的高度一脈相承,46米高,巍峨而又輕盈,集雄秀於一身,立於閣前,嘆為觀止。西陂天后宮空間格局上還是傳統的合院式,只是在後殿的位置升起,三層方閣四層八角,共七層樓閣蔚為壯觀。宮左一排古樹,宮後青青稻田,讓西陂天后宮成為閩西樓閣之最為壯觀的一座。
西陂天后宮
天后宮與一排古樹相伴
宮內看七層樓閣
側面看七層樓閣
背面看七層樓閣
第三次認識閩西的樓閣,是五年後了。今年五一假期,行走了幾座上杭縣的天后宮、文昌閣建築。
上登迴龍閣屋頂像綻放的花瓣
用了一天多的時間自駕,行走了上登迴龍閣、迴瀾閣、田背凌霄閣、廬豐天后宮、赤砂天后宮、蛟洋文昌閣,共六座樓閣建築,相比閩西渾厚質樸的土樓建築,這些樓閣建築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美好。因為用上了無人機航拍,比起前兩次,更能欣賞到樓閣建築的整體美。這六座樓閣,既有回瀾閣的小巧,也有回龍閣的繁複,既有赤砂天后宮如城樓般的威嚴,也有田背凌霄閣如高塔般的高峻,幾乎每一座都各不相同,有的富麗如牡丹,有的清雅如茉莉,在閩西大地綻放各自的美好。
迴龍閣右邊是明代的仙人橋
桐花相伴
清溪半繞
獨自佇立在村外的迴龍閣
上登迴龍閣,悄然矗立在村外的溪邊,一條小溪如玉帶繞閣半周,樓閣似乎剛被修復不久,黑瓦勾縫露出白色的砂漿,從空中航拍,兩層方形,三層八角的樓閣屋頂層層疊疊如盛開的花朵,不知是否是修復工藝的原因,屋簷的起翹沒有弧度,顯得生硬。閣前明代的石拱橋——仙人橋上掛滿藤蔓,顯然是人蹤寥落已久,橋下水聲淙淙,正是木油桐開花的季節,一樹熱鬧的白花讓迴龍閣顯得不是那麼寂寞。
迴瀾閣是合院式建築,
樓閣前方後八角
同在上登村中的迴瀾閣,因為位於村中的緣故,熱鬧了許多。與回瀾閣單體樓閣不同,這是座合院式廟宇,樓閣位於後部正殿部分,下面兩層為前方後八角形,三層為八角形,一層供奉三位王爺,可能是地方保護神,二層觀音菩薩,三層魁星點鬥。前殿是公共休憩空間,許多村中老人在泡茶聊天,閣前小廣場上許多孩子奔跑遊戲,好一幅其樂融融的鄉土畫圖。見到我們幾個外鄉人,老人們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休息喝茶,孩子們饒有興味地看我們放飛無人機。
迴瀾閣一層供奉神像
看似本境大王
二層不知是天后娘娘還是觀音菩薩
魁星點鬥位於最高層,
是所有樓閣的共同點
迴瀾閣正面
田背凌霄閣,是此行所見最高的一座樓閣,這也是一座底層合院式廟宇,正殿部分升起為樓閣,二層方形,三到六層為八角樓閣。嵌入牆中一方碑刻為嘉慶年間的天后聖母田碑,這應該也是座天后宮,前殿供奉似為三位女神,後殿一層五尊神像都不認識,二層觀音菩薩,三層又是四尊不認識的神像,五層一位女神,不知是否天后,頂層還是魁星點鬥。頂層可見交錯縱橫的穿鬥木結構,踩著吱吱嘎嘎的樓板,讓人不禁讚嘆建造匠人的巧手匠心。五月初的閩西已頗炎熱,閣前一片稻田綠意盎然,閣後幾棵濃綠的大樹把綠色一直延伸到不遠處滿山的綠意。
田背凌霄閣正面
臨水樓閣
小河從凌霄閣邊流過
凌霄閣各層神像
天后娘娘、觀音菩薩、魁星點鬥之外
其他神像辨認不出是哪位神仙
頂層複雜的穿鬥結構
讓人讚嘆古代的能工巧匠
把木頭玩到了極致
赤砂天后宮,與其他幾座頗為不同,整體為長方形,歇山頂,三層簷,有南方建築少有的雄渾大氣。疫情期間,不得其門而入,不知內部是否也是三層。大約也是因為修復工藝的原因,屋脊翹角生硬,像是水泥的質感。龍蟠虎踞,河清海晏,恩潭福地,蔭接湄山,白底黑字,幾個大字遠遠可見,為樓閣更添氣勢。
赤砂天后宮
沉穩巍峨
側面歇山三重簷
卻又飄逸靈動
廬豐天后宮格局又略不同,前後殿以過雨廊相連,外圍以封閉迴廊圍合,後殿樓閣重簷歇山頂,屋脊飾以灰塑騰龍,樓雖不高,只有三層,在連綿的菸草田邊,振翅欲飛般輕盈。
不高的廬豐天后宮
仿佛振翅欲飛去
到蛟洋文昌閣時已是暮色降臨,作為著名的紅色景點,這裡已成為鄉鎮公園,燈火通明,不遠處的廣場上,廣場舞的音樂震天響。這是此行唯一一座不復鄉野風光的上杭樓閣。
暮色中,燈光裡的蛟洋文昌閣
航拍圖中可見,六座樓閣中只有回瀾閣旁邊沒有溪河相伴。樓閣式天后宮,是以天后為主祀的集合神仙供奉的樓閣式廟宇,對閩西的村落既有景觀意義,又具有宗教信仰意義,像閩東的廊橋一樣,是閩西的水尾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