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不如說是最後一段的一流人才已明顯向魏末晉初聚集,所以才顯得「三國」人才凋零。當然,司馬氏確實浪費掉了這麼一個百廢待興的大好時期,那是後話了。
最直觀的表現是,三國最後17年連出了5個武廟,這個頻率甚至可以跟鼎盛期相比,雖然說這有武廟比較注重攻城略地打地盤的成分,但是也可以看出對於唐宋人士而言,魏末晉初確實在軍事史上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注意一下這些人的出身地就可以發現,江山確實代有才人出,甚至可以說五虎又「轉世」了。
黃忠、魏延都出身於河南義陽,而鄧艾也出身於河南義陽。黃忠擊殺夏侯淵讓蜀漢走上了巔峰,而鄧艾則代表了魏國最後的輝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成功或者並不存在,而鄧艾的陰平奇謀卻確實成功了。當然鄧艾的結局也跟魏延差不多慘。
諸葛亮出身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而羊祜則是泰山郡南城縣(今山東新泰)人。羊祜的貢獻主要是政治和戰略上的,治理荊州深得民心,並完成了滅吳的物質準備和戰略計劃,因此雖然實戰經歷不多卻仍然一直入選武廟。
馬超出身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法正出身扶風郿縣(今陝西眉縣),而杜預出身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杜預文武雙全,曾同時入選文廟武廟,率軍攻吳以進展神速聞名,因此發明了勢如破竹這個典故。
關羽出身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而王濬是弘農郡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河東和弘農雖然看上去分屬兩地,漢時其實是鄰郡,而王濬也的確有那麼一點關羽那種兵種奇才的意思,一個中原人能在益州當太守,然後又能帶水軍,再然後東吳無敵了幾十年的長江水軍,碰到王濬之後就一敗塗地、灰飛煙滅,幾乎每戰必勝一路攻到建業。
此外,晉初一度同時擁有3個武廟,那麼其它名將如陳騫、馬隆、文鴦、王渾、王戎、胡奮、唐彬等人的水準概率上說也應該差不到哪裡去,更不可能不算人才了。
與上述四人齊名的還剩一個鍾會(潁川長社人),如果一定要硬點一個武廟的人的話那就跟呂蒙(汝南人)比吧——
現在不難發現,給吳國開疆擴土最多的將帥,都還是個中原人,很多前期虎將諸如程普韓當周泰潘璋那就更不用說了,到後期吳國不可能再利用這些資源,所以吳國人才逐漸凋零(最後一戰的多數將領忠勇是忠勇,但也真打不過),就剩下丁奉(也是江北系,就是壽命太長了)、陸抗東撲西擋可以說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