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三體》入選教育部中小學閱讀書單。很多人看過《三體》,但翻開前言,非科幻迷也許會漏掉一個重要的名字——姚海軍。
今年54歲的姚海軍是科幻世界雜誌社的副總編,除了《科幻世界》雜誌,還編輯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去年12月,姚海軍榮獲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貢獻獎。姚海軍是《三體》走向世界的幕後推手,被業內大咖稱為「科幻掘金人」和「中國的坎貝爾」(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開山鼻祖)。
而在更早之前,姚海軍生活在黑龍江,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都在家鄉伊春度過的。從林場工人到「中國的坎貝爾」,這位科幻迷的人生亦如科幻般精彩……
姚海軍
被「機器狗」帶入新世界
「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跟劉慈欣在《三體2》裡所描述的「黑暗森林」的緊張氛圍不同,成長於伊春林區的姚海軍,在真實的山林裡度過了被他稱為「近乎置身於童話世界」的前20年。
他出生在一個叫「七公裡半」的小村莊,四面環山,滿目蒼翠,經常有野兔、野豬、小鹿出沒,呆萌的狍子偶爾會跑到後窗舔窗紙。冬天,他和小夥伴踏著厚厚的積雪上學,四周寂靜到只有踩雪的聲響,夜晚,抬起頭便能看到漫天繁星,純淨而富有詩意。用他的話說,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整個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中」。
然而,美好的「桃源」往往也伴隨著閉塞。上初中後,姚海軍的課餘生活很單調,沒有課外書可讀,他的數學老師很有經濟頭腦,批發了一些課外讀物,用書包裝回來,放學後賣給學生們。這個現在看來可能略有爭議的做法,無意中改變了姚海軍的命運。他花三毛二挑了本《奇異的機器狗》,這個「狗頭移植」的科幻故事,把他帶入了一個奇異的新世界。
「越匱乏,就會越嚮往。」姚海軍說,第一次接觸科幻文學,覺得太新奇了。此後,他閱讀了很多科幻書,比如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以及凡爾納、別裡亞耶夫等人的作品。
中國第一個科幻迷雜誌《星雲》誕生在伊春的林場
深山裡出「星雲」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科幻曾迎來一個「短暫的春天」。姚海軍通過科幻期刊邊欄上的作者信息,與國內一群科幻迷建立了書信聯繫。1988年春天,他從省內一所技校畢業前夕,創辦了《星雲》雜誌。這是中國第一個科幻迷雜誌,每年出三期,主要介紹國內外科幻消息、書訊,發表科幻短評等。
「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我家裡甚至連電話都沒有,只能靠書信與科幻雜誌的編輯和全國各地科幻迷們交流。」姚海軍回憶說,《星雲》的籌款方式,現在看來也有一點超前,辦刊經費由科幻迷們「眾籌」,他會在每期雜誌上公布收支情況。
姚海軍畢業後,被分配到林場的儲木廠當工人,主要工作是跟在電瓶車後面選材,每天將不同等級、不同直徑的木材分類,這跟他後來的職業——為中國科幻選拔人才,似乎有某種共通之處。
下班後,他經常一個人興致勃勃地躲進小屋裡整理素材,獨自完成編輯、校對、排版、印刷工作。最初是手刻蠟紙,後來是油印、鉛印,姚海軍把小冊子郵寄給全國各地的科幻迷,最多一期印過一千多冊。《星雲》創刊後迅速在科幻界形成了影響,曾被北師大教授吳巖帶到美國,作為中國科幻迷的代表雜誌展出。
一個人在偏遠的山區林場裡印科幻雜誌,這事兒本身聽起來也挺「科幻」。然而,姚海軍覺得這並非偶然,「伊春雖然是個小地方,但上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的科幻出版很厲害,中國第一份準科幻報紙就誕生在黑龍江,當時還有比《科學文藝》(《科幻世界》前身)刊發更多科幻內容的科普雜誌《科學時代》。」
儘管姚海軍在工人和編輯之間「切換自如」,但周圍人卻理解不了他,覺得他不務實,甚至「精神有問題」。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不務正業」的年輕人正一步步走出山林,一點點地靠近他的正業。
從伊春林場到「科幻重地」
1997年,國際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行,邀請到了俄羅斯和美國的太空人為科幻「正名」,這對當時的中國科幻而言至關重要。這次會議也徹底改變了姚海軍的人生軌跡,彼時他已經當了近十年的選材工人。
在各地科幻迷的幫助下,他前往北京,在會議中心附近旅館的地下室裡,終於見到了那些神交多年的同好。大家徹夜長談,紛紛勸他「出山」。很快,姚海軍被《科幻大王》副主編邀請去太原工作,一年後他又在科幻界大咖王晉康、韓松等人的力薦下,前往「科幻重地」成都,進入《科幻世界》雜誌社。最初,他被分到讀者俱樂部,主要工作是組織科幻迷活動和編輯會刊。
1999年,姚海軍開始擔任編輯工作,他至今仍記得和同事們一起讀完劉慈欣來稿時的激動,「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想像力驚人,劉慈欣這種作家,一出手就與眾不同。」姚海軍感慨地說。在2000年的筆會上,他第一次見到劉慈欣,第一印象是「穿著普通,人很平和,內秀」。在聽劉慈欣聊完那些驚人的科幻構想後,姚海軍震撼極了,「特別渴望他能把這些構想都變成科幻小說」。
姚海軍和劉慈欣
2002年編輯部實行責任編輯制,姚海軍成為了劉慈欣的責編,他對後來被拍成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的評價是:「想像奇崛,格局宏闊。」
姚海軍坦言,中國的科幻小說往往是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加入新東西,而劉慈欣則是成功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尤其是後來的《三體》。2005年,看到《三體1》的手稿時,姚海軍很激動卻不震驚,因為之前他聽劉慈欣講過很多這樣的故事。然而,後來讀到《三體3》時,姚海軍的興奮勁兒又來了,「『三部曲』通常會一部不如一部,但《三體3》超乎想像的好!」
2015年8月,《三體》加冕「雨果獎」之前,姚海軍並非沒抱期待,但他覺得「無論獲獎與否,都無損這部作品的偉大」。獲獎消息傳來後,姚海軍第一個打電話通知劉慈欣,劉慈欣的反應相當淡定,姚海軍回憶說「電話那頭兒很平靜」。
2019年,姚海軍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貢獻獎
「骨子裡仍是個科幻迷」
在20多年的出版生涯中,值得姚海軍驕傲的不只有《三體》,他還策劃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和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其中,中國科幻基石叢書囊括了近二十年中國最優秀的原創科幻小說,而世界科幻大師叢書也已出到第176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幻類叢書。這些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品像源源不斷的養料,滋養著一批批讀者和年輕作者。
很多人都在關心,中國是否還會出現下一個「劉慈欣」?「會有的。」姚海軍篤定地說,他對中國科幻的未來感到樂觀,「以前中國的科幻文學很小眾,科幻創作隊伍規模很小,現在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且搭建了很多平臺,每年開筆會、辦培訓班,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年輕作者。」
20多年來,姚海軍不僅見證了中國科幻的變遷,也有幸參與其中。他一直希望推進中國科幻產業升級換代,如今這種轉變已經發生,「以前科幻作家主要是圍繞在雜誌周圍,今天中國有了《三體》這樣的超級暢銷書,也有了《流浪地球》這樣成功的科幻大片,奇蹟在不斷發生,世界正在變得廣闊。」
其實,比起「科幻掘金人」和「中國的坎貝爾」這些讚譽,姚海軍對自己有著更謙虛的定位,「我只是一名科幻編輯,骨子裡仍然是個科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