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常懷敬畏之心 勿存僥倖之心

2020-12-14 澎湃新聞

領導幹部:常懷敬畏之心 勿存僥倖之心

2020-12-12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領導幹部:常懷敬畏之心 勿存僥倖之心——《失色人生》警示教育片的啟示

從象牙塔尖,到身陷囹圄,不過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便是遺忘了敬畏人民、權力、組織、法紀的敬畏之心,在飄飄然的僥倖心理中忘乎所以。曾經意氣風發、桃李盈門的大學校長,在貪慾與「圍獵」中逐漸迷失了自我,丟失了信仰,喪失了底線。12月7日晚,雲南衛視《清風雲南》欄目播出的《失色人生》警示教育片講述了雲南大學原校長吳松違紀違法的典型案例,令人扼腕感慨。

吳松在警示片中自省時說道:「農民底色變淡了,教師特色變散了,而最根本的是黨員本色變暗了。」他為何會發生這些轉變?究其原因,並不是崗位變了,也不是工作環境變了,而是自己墮落了,思想信念滑坡,人生目標庸俗化,敬畏之心不再有。

領導幹部在其位謀其職必須心存敬畏感,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牢記職責擔當,慎用權力,才能遠離不法分子的「圍獵」企圖。敬畏感是領導幹部在崗位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法治社會背景下維繫社會價值秩序的精神紐帶。

敬畏要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心有敬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若心無敬畏,則容易被腐化、被侵蝕。吳松在專題片中提到,他在學校裡任職時,對功名利祿、迎來送往、交際應酬之事可以說是心有反感,但到地方政府任職後,「學習風氣逐漸發生了轉向……正能量的東西少了,負面的東西多了,思想漸漸跟不上工作發展和自我改造的需要,滑坡和蛻變就在所難免了。」這反映的正是吳松在學校工作時還保有的敬畏之心,到了地方政府工作後就漸漸被負面事物所擊潰,因此他走上了以權謀私、貪汙腐化、失職瀆職的錯誤道路。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位高權重的人尤其講究為官之德、為政之道。職位越高、權力越大,就越應該「吾日三省吾身」、如履薄冰,勤勤懇懇為民辦事,不違背公序良俗。我們黨歷來強調黨員幹部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立身立德,要正確認識自身使命和責任,保持對信念和價值的高追求。吳松作為一名學者、一名領導幹部,卻全然忘卻了初心和使命,忘卻了近30年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識積累,沒有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放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心存僥倖,沉迷於深宅大院、觥籌交錯與山珍海味的奢靡之中,最終碰得頭破血流。

對人民、組織、法紀的敬畏缺一不可

培養領導幹部的敬畏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所在,是教育和管理好幹部隊伍的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正確權力觀,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永葆共產黨人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黨員幹部是人民公僕,必須敬畏人民,對待人民賦予權力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和群眾須臾不可分離,片刻不能割裂。作為黨的領導幹部,理應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牢記權為民所賦,堅持權為民所用,而不應以權謀私、與民爭利,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貪汙腐敗就是站在人民和歷史的對立面,終究是沒有好下場的。

敬畏組織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也是發揮黨組織優勢的規範性要求。黨員幹部的成長提高離不開黨組織的培養,二者互相依賴,相輔相成。這就要求黨員幹部要常思組織的重託,不忘自己在組織中的身份,尊崇權威、服從大局,自覺按原則、按規矩辦事,做到對組織負責。

敬畏法紀是黨員幹部應該遵循的底線。法紀是帶電的「高壓線」,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的紅線,違反法紀終將受到嚴厲懲罰,付出沉重的代價。部分黨員幹部有權就「任性」,在利益的誘惑和「圍獵」下,把法紀視作「紙老虎」和「稻草人」,暴露出的是其權大於法、情重於法、利先於法等落後觀念的根深蒂固和對法紀敬畏的缺失。有法必嚴,違法必究,黨員幹部必須做到心中有紀律、心中有國法,自覺維護法紀制度的權威和尊嚴。

敬畏之心重在長久與知行合一

心懷敬畏對黨員幹部來說,應該長久地一以貫之地保持下去,做到知行合一,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越界、越軌。吳松的案例表明,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則失去了黨紀國法的保護。這是前車之鑑,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黨員幹部必須引以為戒,經受住黨性的考驗,經受住金錢的誘惑,經受住群眾的監督。

近年來,雲南省始終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對違紀違法者毫不手軟、決不縱容,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向縱深發展,彰顯出全面從嚴治黨的巨大決心。在這樣的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之下,常懷敬畏之心,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歷史經驗的實踐,也是對黨員幹部作風建設和道德修養的必然要求。

來源 / 雲南省紀委省監委網站

原標題:《領導幹部:常懷敬畏之心 勿存僥倖之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微廉課第九期】心存僥倖終究成為不幸
    王亮自認為手中有些權力,行賄人有求於他,收受錢財還會幫他隱瞞,心存僥倖,鋌而走險。王亮平時管不住自己的一雙手,手頭緊張時便向施工單位借取錢財。他口頭上以「借」為名,實則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找足理由實施權力尋租,索賄受賄,貪贓枉法,在損害幹群關係、敗壞黨風政風的同時,最終導致自己人生走向不幸,前途事業毀得一乾二淨。
  • 千萬不要心存僥倖
    所謂僥倖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以及心理學中的解釋,是指偶然地、意外地獲得利益或躲過不幸,引申為人們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或免除災害的心理活動。如僥倖過關,心存僥倖等。阿毗達摩中沒有「僥倖」心以及「僥倖」心所。「僥倖」可以理解為一種貪根心。
  • 首都機場安保公司王豔萍:心存敬畏之心 方能行有所止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端正態度,嚴格自我約束,從而保持正確的人生航向。這與「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的內涵不謀而合,三個敬畏的提出展實了當代民航精神和民航人的價值理念,每一名民航人,無論在任何時刻,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原則底線,恪盡職守,把對生命、規章、職責的敬畏真正落實到工作中。
  • 舉頭三尺有神明,心存敬畏,平安每天
    但是無論怎樣,無論你是小孩還是老人,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做人做事,都必須要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做人,都應該有敬畏之心,做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線。
  • 心存僥倖者,怎麼會"神不知鬼不覺"?
    此次通報的10起問題涉及違規宴請、公款報銷個人費用等多個方面,違規者雖病症不一,卻有相同的病灶——心存僥倖。 觀念錯位就會行為越位,心存僥倖早晚必遭不幸。 現實生活中,僥倖心理較為常見。深夜駕車,見四下無人,覺得可能不會被發現,就闖了紅燈;安全生產,認為偶爾違反操作規程問題不大,也就違了;工作日裡,覺得小酌幾杯無關緊要,便「揮茲一觴」了。
  • 敬畏之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一、敬畏神明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綜合古人對天地的看法:天為幹,地為坤;凡天地,皆元氣之所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潔、簡明、悠遠、恆久也。天地萬物對人有養育之恩德。離開了陽光、空氣和水,人很難存活在世上。因此,人應發自內心對天地萬物懷敬畏感恩之心。人與大自然之間也存在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 三跪九叩是民俗最高禮儀也是心存敬畏之本
    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禮節是中國文明之本,所以三禮《周禮》、《禮儀》、《禮記》影響中國兩千多年,顧古代漢族禮儀有「五禮」之說,一是吉禮指人們祭祀活動禮儀
  • 【季度之星】心存敬畏 為夢護航
    【季度之星】心存敬畏 為夢護航 2020-12-17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看海——心無敬畏之禍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從6月30日到7月7日,全世界多家媒體聚焦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體育場變身水缸的圖片震驚全世界。根據新浪報導,從6月30日20:00開始至7月6日10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大雨傾城,武漢全城被淹,整座整個武漢城區漬澇嚴重,交通癱瘓,部分地區電力、通訊中斷。
  •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能讓人自律與自覺,告誡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對生命、對規章、對職責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敬畏,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人生的大智慧。起初大家都以為是他性情乖巧,接觸多了發現,並不是,他與別的孩子的差別,在於有一顆敬畏之心。原來,閨蜜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平日裡經常帶他感悟大自然的壯觀與偉大,讓他讀《道德經》、《弟子規》等經典,還讓他參加加各種節日慶典、儀式,讓他懂得愛的溫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 清風時評丨心存僥倖終不幸
    對於自己的違紀違法問題,陳榮富曾兩次徘徊在紀委監委門口,卻因心存僥倖沒有主動投案。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陳榮富最終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並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處罰金人民幣25萬元。對於主動投案者,紀律處分條例和監察法分別有著「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分」「在移送人民檢察院時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等明確規定。
  • 「養活教育」「校長演講」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或許有人會說,幸好傷亡不大。但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之於社會,是億萬分之一,但對於家庭,是百分之百。生命的重量,比我們想像的重得多。培育學生「敬畏之心」。我們以前強調培育學生「文明之心、進取之心、感恩之心、創新之心」,今天,我要補充一條「敬畏之心」。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就是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當常存敬畏之心。敬畏,不是膽小怕事,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更是一種價值取向。
  • 請你不要心存僥倖,欠下的遲早是要還的
    無論我們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心存僥倖。但是生活不會騙你,你雖然逃過一劫,但是日後的日子會讓你償還。與其僥倖日後償還,還不如現在好好的做好這件事情。他也覺得偷東西是對的,他很僥倖,沒有被警察抓住。時間久了,他偷的東西越來越多,有一天他被警察抓住,於是他就吃上了牢飯。她的媽媽去看他,他就假裝要跟媽媽說悄悄話,然後就把他媽媽的耳朵咬了下來。他怪她的媽媽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好好的教導他,偷東西是不對的。我們生而為人應該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指望別人對自己負責。還有這個小偷的媽媽並不是一個好媽媽。
  • 萊西一中李展飛——《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在我看來,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把敬畏的心找回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畏」的文化,民諺有句話:"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孔夫子則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說的是敬畏之心對於言行的匡正作用。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名師」胡紅梅老師侵權事件留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正中了一句民間俗語: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教育界紅得發紫的「明星」教師胡紅梅,人設一周崩塌,因涉嫌多次抄襲他人著作而被多方舉報,最終在網民的討伐聲中走下了神壇。胡紅梅的悲劇是一個學者對學術缺少敬畏之心所釀造的悲劇。《圍爐夜話》說: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 《資治通鑑》|心存僥倖是最大的禍根:它會讓你的人生跌入谷底
    心存僥倖,是寄託於概率事件幸運地落到自己頭上。小事情可以玩個心跳,成不成影響不大;大的事情就不能心存僥倖了,因為一旦不幸落在自己頭上,可能就此落入深淵,翻身也上不了岸了。小人物心存僥倖的不良後果只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糟糕的境地;大人物心存僥倖的不良後果則會影響大多數人的命運。《資治通鑑》裡就記載著這樣的小故事。
  • 讀書筆記:《所謂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尼採的智慧箴言》
    所謂高貴,就是對自己心存敬畏。這是尼採對生命價值最高的肯定,而他的一生,正是其踐行這一真諦的最完整最絕妙的反映。一本尼採所有文集裡面最適合當下語句的摘錄。選取他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百多句話,展現了這位先哲的思想和心智。
  • 一次心存僥倖的事件
    僥倖成功是偶然的,它成功的概率十分的小,就像天上掉隕石砸中人一樣,惰性是每一個都有的,要克服它是比較困難的,在我的生活中就發生過僥倖的事件,至今想來都記憶猶新。我懷著心裡忐忑不安的心情,繳上了空白作業,然後趕緊跑到學校廁所裡,直到老師的身影從教室裡消失,怎麼辦,怎麼辦,老師一定會發現的,僥倖是沒有好結果的,早知道這樣,昨天晚上再熬會夜晚做完就好了,世上沒有後悔藥,只有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才能免遭不幸,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 證券時報頭版評論:上市公司關鍵少數莫失敬畏之心
    一方面,在我國資本市場系統性推進基礎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司治理規則體系日益完善,上市公司持續監管不斷加強,這使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的違法違規行為更難潛藏水底,問題公司、高風險公司隨之加快出清;另一方面,就上市公司關鍵少數自身而言,部分人士對信息披露違規的後果認識不足或仍存僥倖心理,無論是大到欺詐發行與財務造假,還是小至口無遮攔隨意披露企業經營信息,歸根結底還是表明其對市場、對法治的敬畏之心缺失
  • 鄭州又現瞞報輸入女,僥倖心理是病毒催化劑,心無敬畏害人終害己
    什麼是僥倖?僥倖是違背現實客觀規律,一種向下、向後的逃避問題,掩耳盜鈴式的盲目自信。僥倖是在還有選擇空間時,自我麻痺和懈怠,不願意付出努力,企圖憑藉運氣,幻想著用最少的精力獲得最豐厚的收益。從疫區回國不隔離不報備,覺得自己不會感染,是僥倖;撒謊欺瞞防疫工作人員,企圖矇混過關少隔離幾天,是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