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作大型屏風《金田新貌》木雕文化歷史的探源

2021-02-14 紅木信息

葉兆文(右一)帶一批工藝美術人員符少孟(右二)等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合影(1960年)

2017年2月10日,春節過後剛上班,我們找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幹部局安置處,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在遵守關於對老幹部安全與健康管理紀律的前提下,由安置處的領導們負責與葉老聯繫,並按照我們想了解的幾個方面問題,同葉老進行了溝通與請教。後來,應該是葉老提供了一篇早期的文章,讓我們這幅由廣西本土工匠和畫家完成的鴻篇巨製作品來龍去脈得到清晰的呈現;讓「桂作」家具歷史文化又增添了一筆濃墨重彩。

葉老提供的文章名為《廣西廳豔》,我們摘錄其中一些篇段,就把《金田新貌》這座大型屏風製作的歷史得已還原。

1959年底,區黨委、區人委領導到北京開會。參觀了人民大會堂,看到各省、市的廳都布置得非常美觀大方,各有特色,而廣西廳空空如也,回來後馬上研究決定布置廣西廳。區黨委書記伍晉南和政府秘書長林克武親自掛帥。抽調有關人員成立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設計布置辦公室。由區黨委宣傳部《思想解放》主編朱惠然任辦公室主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煙橋、區美聯副主席陸某和區手工業局工藝美術科副科長葉兆文任副主任。又從柳州、玉林、梧州調晏立熹、符少孟、梁楊枝、吳長橋和區工藝美術研究院所全體工藝美術人員參加設計布置工作。

1960年春節前集中相關人員在工藝美術研究所辦公。派出有關設計人員前往北京參觀大會堂各省、市布置好的廳,並察看、測量與落實廣西廳的位置及各方面尺寸。

自治區領導明確指示:布置的指導思想,要反映出廣西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不需掛牌,不用人介紹、進入廳內一看就知道是廣西廳。並要求「五一」節前布置好。辦公室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和要求,充分發揮各人的藝術才能和智慧,拿出幾十個設計方案,由自治區領導和有關部門選擇。並請區外學者、專家、教授來參加挑選,經過多次反覆研究、會審,最後決定採用以下方案:

進廳的大門首先放一個大屏風《金田新貌》。畫面有山青水秀美麗的風景、襯上巍峨的太平天國起義紀念碑,再加機械化耕作場面和農作物豐收景象。請梧州木器廠專門雕花樟木箱出口的梁楊枝和吳長橋兩藝人製作。屏風背後由林克武秘書長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題詞。」

「廣西廳的設計布置方案。經區黨委、人委領導審查批准後,除部分物品到外地訂貨加工外,廣西製作的,大部分集中到南寧市生產,工場設在區展覽館,辦公室也移到展覽館。從靖西、賓陽壯錦合作社各借調兩名織錦藝人帶織機;融水、三江、德保、梧州等縣、市借調繡花、挑花、編織花籃、雕刻的共二十多名藝人集中在南寧製作產品。

《金田新貌》屏風背後的題詞。由林克武秘書長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題詞。我帶林老給郭老的親筆信到北京西單,大院胡同找郭老。到了該處一看,是一座古式四合院平房,紅油漆的兩扇大門緊閉,敲了幾下門不見動靜,再敲門,發現門邊有個門鈴按鈕,一按,屋裡鈴響,走來一人把大門上約五村寬的小門打開,問找誰有什麼事?我把林老寫的信遞入去說:「廣西來的找郭老。」來人接過信,說聲「稍等」.關好小窗約10分鐘,出來一人把大門打開,說:「你好,請進。」領我到一間擺設很多書、詩畫、古董的客廳坐下。一會兒,郭老出來,很客氣地說:「廣西來的客人久等了。」我說:「郭老好,打擾了。」跟著郭老叫夫人:「立群,廣西老鄉來了。」立群同志即拿出糖果熱情招待我,還對家鄉問長問短,令我對郭老倍感親切。我說明來意並把帶來的《金田新貌》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設計畫面圖給郭老看,郭老很認真地細看後說:「畫面設計很好,先把它放在這裡,你住在什麼地方?把電話號碼留下,到時通知你來取。」

由此,我們可以理清相關問題:

1、《金田新貌》屏風製作,是因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布置的需要而專門製作,並且是廣西廳布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2、屏風的畫面主題創意是源於當時年代廣西著名畫家莫士光的中國畫作品《金田新貌》。由此可以說,莫士光也是此屏風主創人之一。

3、屏風背後的題詞,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題詞;郭沫若也是此屏風主創人員之一。同時,郭沫若夫人立群還是我們廣西人,這別具意義!

4、梧州木器廠專門雕花樟木箱出口的梁楊枝和吳長橋兩藝人製作屏風:那麼,此屏風主要雕刻人員只有2人:梁楊枝和吳長橋,專門負責木作雕刻,排除了外請其他省工匠的說法,確定了屏風中的浮雕、淺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在廣西木作史上早有傳承與使用。從《廣西廳豔》文章後配圖說明來看梁楊枝相片中的面貌,判斷他當時(1960年)年齡特徵,應該是在四十歲左右。那麼,按中國傳統手工業拜師學藝的習俗和他們現有高超雕刻技術來看分析,他們從師學藝的歷史應該解放之前,還是他們少年之期。這就能尋找「桂作木藝」一些歷史之源。

5、區黨委書記伍晉南和政府秘書長林克武親自掛帥。抽調有關人員成立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設計布置辦公室。由區黨委宣傳部《思想解放》主編朱惠然任辦公室主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煙橋、區美聯副主席陸某和區手工業局工藝美術科副科長葉兆文任副主任。又從柳州、玉林、梧州調晏立熹、符少孟、梁楊枝、吳長橋和區工藝美術研究院所全體工藝美術人員參加設計布置工作。1960年春節前集中在工藝美術研究所辦公。派出有關設計人員前往北京參觀大會堂各省、市布置好的廳,察看廣西廳的位置及各方面尺寸。由此段文字中得出:布置廣西廳與製作《金田新貌》屏風時,專門成立了布置辦公室,其人員構成:

廣西廳布置辦公室(1960年):

領導小組: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伍晉南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秘書長林克武

辦公室主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思想解放》主編朱惠然

副主任:

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煙橋

廣西壯族自治區美聯副主席陸XX

廣西壯族自治區手工業局工藝美術

科副科長葉兆文

成員:   

柳州的晏立熹、玉林的符少孟、梧州木器廠專門雕花樟木箱出口梁楊枝、吳長橋、研究所林景椿、區工藝美術學院所陳華、廣西壯族自治區工藝美術研究院所全體工藝美術人員。

廣西廳布置辦公室和作品的主要工作場地:

廣西區展覽館

參加此屏風設計與雕刻及實施完成的主要人員應該是:

伍晉南、林克武、郭沫若、朱惠然、陳煙橋、陸XX、莫士光、葉兆文、梁楊枝、吳長橋。

這一部由廣西人主創的大型香樟木屏風《金田新貌》,是一個集體與團隊的智慧結晶;是代表了廣西六十年代工匠藝人的藝術水平。

註:參考資料:

1、《廣西廳豔》,作者:葉兆文

2、《回眸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請郭沫若題詞》,作者:葉兆文。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幹部局官網

3、《廣西文學藝術六十年 》作者:謝 麟 責任編輯: 梁琦。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官網

相關焦點

  • 浙江東陽《百年偉業》大型木雕今年獻禮建黨百年
    由浙江東陽木雕標誌性人物陸光正大師主創的大型木雕作品《百年偉業》用四個篇章濃縮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作品展出2個多月以來,已有五六萬人前往東陽木雕城參觀。記者了解到,東陽有關部門正積極籌劃《百年偉業》全國巡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個見證了中國從弱到強的老工匠,我無論如何要做一個作品來歌頌黨在100年裡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 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東陽木雕一篇建議收藏
    東陽木雕是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以浙江東方木材命名,「東方木雕」,「青田石雕」和「箱木雕」也被稱為「浙江三雕」。浙江,被稱為中國的木材通告東方,有一千多年的木雕歷史,在北京紫禁城,蘇聯,杭州,安徽有美麗的東陽木雕。東陽木雕是一種基於飛機浮雕的雕塑藝術。
  • 40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一代匠師》開機 講述莆田木雕藝人的...
    40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一代匠師》開機 講述莆田木雕藝人的傳奇故事 2020-12-01 09: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東陽木雕組雕展示改革開放成就
    反映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巨變的「改革開放十大成就」大型東陽木雕組雕,是本次展覽焦點。組雕由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木雕專業委員會會長陸光正,聯合東陽木雕界三十餘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數百名東陽木雕雕工聯袂設計雕刻,歷時八個多月。陸光正表示,該大型木雕組雕為東陽木雕集大成之作,展示了新時代東陽木雕的最高水平。
  • 徜徉木雕文化,體味歷史脈絡 | 春秋歷史社團赴趙樹理文學館參觀木雕展
    在歷史上,山西木雕以其形神兼備、大氣磅礴、古韻滄桑的特徵曾風光一時,是華夏木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全國現存宋、遼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146座,其中有104座在山西境內,佔全國現存總量的72.6%。特別是聞名全國的晉商大院內所保留的木雕,更是代表了我國北方明清時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山西木雕之所以在明清時期得到大成,與山西人對房子的講究不無關係。
  • 阮元《秋興賦》金漆木雕屏風欣賞
    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館藏 阮元書法《秋興賦》 金漆木雕拼裝式十二扇屏風 舟山市徐正國博物館館藏阮元西晉·文學家潘嶽《秋興賦》八仙福壽十二扇屏風寬幅書法作品,潘嶽字安仁,民間稱之為潘安。
  • 【文化動態】民間畫家劉守群向劉基廟捐贈屏風一扇
    (屏風正面)6月10日下午,我縣民間畫家劉守群向劉基廟捐贈東陽木雕落地屏風一扇,捐贈儀式在南田鎮劉基廟舉行,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及下屬相關部門、南田鎮、劉基廟(墓)文保所,劉基故裡旅遊有限公司、太公祭祭祀委員會成員、南田鎮中學部分師生、屏風捐贈者及其家屬參加了屏風揭幕儀式。
  • 木雕藝術與根雕藝術
    適用範圍:從實用角度來講,無論是小禮品、家居裝飾這些小型的藝術點綴或是象屏風、門窗、巨幅的裝飾畫等大型的工藝品,木雕總能成為首選工藝流派由於各地的民俗文化、取材不一、工藝不同,形成了諸多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流派。最為著名的是泉州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五大流派被稱為「中國五大木雕」。
  • 東陽中國木雕城在文化傳承下實現轉型升級
    走進木雕城一樓,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木雕城致力打造中國最大的木製工藝品集散地。   浙江在線10月12日訊東陽木雕,東陽千年歷史傳承的文化瑰寶,是東陽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代表。  承載傳承傳統文化重任  東陽木雕作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在東陽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東陽木雕申請註冊證明商標成功,成為地理標誌著名品牌。
  • 大理白族木雕的秘密
    在巧奪天工的一錘一斧、一刨一鑿間,賦予了傳統手工藝以新的時代文化內涵,巧妙運用不同木材的硬度、特質和紋理等元素,孕育出了明清木雕、建築木雕、陳設性木雕、實用性木雕和旅遊小件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木雕藝術作品,借雕刻的時光展示了大理白族地區的文化審美品味和精神追求意趣。
  • 木雕佛像的歷史
    木雕佛像是隨著佛教興起和中國木雕雕刻有機結合發展起來的,木雕佛像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和古代文化傳承。
  • 峰會主會場、候機廳、宴會廳儘是東陽木雕紅木家具
    主會場這件大型木雕《錦繡中華》,寬12米,高6米,採用了緬甸柚木、金絲柚木、東北椴木,綜合運用浮雕、鏤空雕、半圓雕、圓雕等多種工藝技法,後期組裝運用彩木鑲嵌和多層疊雕技藝,全面表現了東陽木雕的雕刻技法,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礎上的融合創新。這幅作品由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親自設計並帶領團隊製作完成,耗時近四個月,用工2000餘工。
  • 探源牛河梁遺址群 姬英明:紅山文化讓人魂牽夢繞
    「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 是姬英明先生於2018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日前,《姬氏道德經》、《姬氏祖傳經》傳承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延續前十一期的探源後,第十二期探源來到了華文明支脈東北亞文化核心區域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牛河梁遺址群。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東陽中國木雕城
    後來,經過市場轉型升級戰略的調整,科學有序地推動市場發展,清理非正常經營店鋪,由原來的粗放市場轉為精細市場,實施商戶誠信文明考評制度,對針織內衣服裝進行區塊整合歸集,對經營飾品的業主商鋪進行託管,並將其轉型為木雕(紅木)家具商鋪,藉助東陽千年木雕歷史,綿延手工藝術風景,集中兵力和優勢,發展木雕產業,搶佔行業領袖的地位。
  • 全國最大型奇木雕關帝像落戶東南花都 高4.6米
    閩南網11月17日訊(閩南網漳州頻道黎秀金 文/圖)11月17日,全國最大型奇木雕關帝像揭彩儀式在漳州東南花都盛大啟幕。福建省花卉協會秘書長彭盛易、漳州東南花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超雄、漳州市關帝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林耀勇、漳州市根雕藝術協會會長高禮忠出席儀式並揭彩。
  • 中國屏風文化!
    屏風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民族圖騰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釐米。屏板長72釐米,寬58釐米,厚2.5釐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託的足座。此屏風是為隨葬而製作的冥器。
  • 丘北白族傳統文化中的木雕面具
    白族木雕面具使用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尤為興盛。丘北白族傳統木雕面雖然傳承了5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立四新」時期,白族木雕面具也被列為封建迷信活動的產物加以禁忌,白族木雕面具文化的傳承活動出現了斷層。木雕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也不再敢進行木雕面具製作,與木雕面具有關的一系類民俗活動也被終止。
  • 以潘山廟宇木雕等為代表的泉州木雕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晉江新聞網12月27日訊  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以東石潘山廟宇木雕等為代表的泉州木雕榜上有名。據悉,這也是晉江市第七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潘山廟宇木雕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以東石鎮潘山村為中心,遍及張厝、郭岑、檗谷、永湖等村,是泉州木雕的重要代表。
  • 臺灣木雕
    臺灣木雕在工藝上呈現出多層次的豐富面貌,傳襲著早些年間渡海先民帶來的傳統技藝,又揉合臺灣原住民、平埔族文化、西洋美學及東洋文化等。
  • 潮州木雕簡介︱潮州木雕博物館第46期
    潮州木雕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木雕流派之一,流行於古潮州府所屬地區。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並稱中國四大木雕。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並譽於世。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