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崧校注《靈樞經》序

2021-02-12 黃帝醫經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世所奉行唯素問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難經。皇甫謐次而為甲乙。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為後世法則。謂如南陽活人書稱,咳逆者噦也。謹按靈樞經曰:新穀氣入於胃,與故寒氣相爭,故曰噦。舉而並之,則理可斷矣。又如難經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標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為流注。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滎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並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於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僕本庸昧,自髫迄壯,潛心斯道。頗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準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   ·。令崧專訪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有自。宋紹興乙亥仲夏望日。錦官史崧題。

【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①,《靈樞》九卷,《素問》九卷,乃其數焉②。】
①小先兒按: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十八卷一說應源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醫經:《黃帝內經》十八卷……」,再早可追溯到戰國後期的《七略·術數略》。醫經七家,尚有扁鵲、白氏,以及《旁篇》,醫經言黃帝者,當以其流傳日久,難以推測著者,故以黃帝名之。見《淮南子·修務訓》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②小先兒按:靈、素各九卷一說,實乃醫經第一懸案也。自《漢書》後,《隋書·經籍志·子部》始載:「《黃帝素問》九卷(梁八卷),《黃帝素問》八卷(全元起注)。」並未見《靈樞》之名,亦未見《黃帝內經》書名。《靈樞》之名,應始自唐太僕王冰之說。而至於九數,似為漢時風尚使然。

【世所奉行唯《素問》耳】
        小先兒按:歷史上中醫的理論學習書籍,當推《素問》。然而王冰在為《素問》做注文中又提到《針經》即《靈樞》的概念,在北宋校正醫書局校《素問》的時候就發現,《素問》引《針經》的注文和流傳《靈樞》的文字多為一致。但是《靈樞》或者說《針經》這部書,傳承的一直不太流暢,一直到了南宋史崧重校《靈樞經》的時候,才有了比較完整的版本。這期間,研修理論的書籍一直以《素問》為主,故而有此一說。(中國歷史悠久,古典文化燦爛,是一大優點。但是歷史上戰亂不斷,每次改朝換代,遭到最大毀損的除了建築以外,還有就是古籍了。)

【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難經》】
        小先兒按:現在流傳的《難經》,傳說為戰國時期的秦越人(扁鵲)所做,但根據分析多數條成文於兩漢時代,疑為託名的作品。一般來說,《難經》是對《黃帝素問》的解釋和補充,然而實際上《難經》條文確實反映了與黃帝醫學不盡相同的醫學理念。近年來,通過出土帛書和簡書的研究,亦有學者重提當年扁鵲一派的醫學理論,也就是《漢志》裡提到的《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

【皇甫謐①次而為《甲乙》②】
①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人,今甘肅省靈臺縣,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皇甫謐出身於東漢名門世族,六世祖皇甫稜為度遼將軍,五世祖皇甫旗為扶鳳都尉,四世祖皇甫節為雁門太守。曾祖皇甫嵩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徵西將軍,太尉。皇甫謐中年得風痺症,後悉心攻讀醫學,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歷經20餘載,終成《甲乙》。
②《甲乙》即指《甲乙經》,又稱《針灸甲乙經》《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經》《黃帝針灸甲乙經》。作者皇甫謐(西晉)總結了魏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輯錄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著作合纂而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甲乙經》,多是北宋熙寧二年醫書局林億等的校正版,即《新校正》系列。由於其原版成書較早,堪稱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亦是目前校對《黃帝內經》靈素二書的早期權威文獻。

【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為後世法。】
        小先兒按:僅就針經而言,《隋書·經籍志》中即收錄多篇針灸書籍名目,然今鮮見流傳。依史氏說法,「或有得失,未可為後世法。」

【則謂如《南陽活人書》①稱:咳逆者,噦也。謹按《靈樞經》曰:新谷氣入於胃,與故寒氣相爭,故曰噦②。舉而並之,則理可斷矣。】
①《南陽活人書》,宋朱肱撰,成書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共22卷,初名《無求子傷寒百問》,後又名《傷寒類證活人書》等。本書以問答形式設為100問,對傷寒病的病因病機、鑑別診斷、治法方藥等多有精妙的發揮。現存宋刊本《重校證活人書》、元刊本《增注類證活人書》、《醫方類聚》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萬曆四十四年徐鎔刻本等。
②《靈樞·口問》載:「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陽瀉足少陰」。《靈樞·宣明五氣》曰:「胃為氣逆為噦」。

【又如《難經》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標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為流注①。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滎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並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
①「流注」,見魏酈道元《水經注·漾水》曰:「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注於醜塗之水」。唐呂巖《憶江南》詞曰:「丹田流注氣交通,耆老反嬰童。」
        小先兒按:謹按《靈樞·九針十二原》載:「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依史崧言,流注當指神氣遊行出入,《難經》第六十五難,猶《本輸》論五俞也。則藏府之氣出入與神氣流注決相殊異也。


【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
        小先兒按:王太僕次注《黃帝內經素問》,於唐寶應元年成,時公元762年,尚引《靈樞》之文。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約公元900~960年間,戰事紛繁,兵戈攘擾,藏書或毀於戰火或散亂流失,秘籍多亡佚。至宋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間,醫書局重校醫籍六部,《靈樞》僅餘殘卷無法成書。延及宋元佑七年,時公元1092年,高麗使節進獻《黃帝針經》,秘書省選員詳加校定,宣布海內,《針經》再現於世。又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人滅宋,官私所藏盡被搜略一空。至南宋史崧參諸書校家藏,進《靈樞經》之時,已近400載。故曰:「不傳久矣」。

【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
        小先兒按:「讀醫書」是「為醫」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於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①。】
①《傷寒論序》曰:「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備急千金要方序》曰:「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

【僕①本庸昧②,自髫迄壯③,潛心斯道,頗涉其理。】
①謙辭。古時男子自稱僕,以顯尊敬。
②「庸昧」,謂資質平凡,見識淺薄,在此亦為自謙之辭。《周書·於瑾傳》曰:「此是家事,素雖庸昧,何敢有辭」。《舊唐書·裴延齡傳》:「良以內顧庸昧,一無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誠直」。
③「髫」,指古代兒童額頭自然下垂的頭髮,男八歲謂「垂髫」之年;《禮記·曲禮》云:「三十曰壯」,又見《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丈夫自垂髫八歲至四八壯年,當二十四載矣。

【輒不自揣①,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②,附於卷末,勒為二十四卷②。】
①謙辭。輒不自揣,即總是自不量力,勉力而為的意思。
②史上為《靈樞經》作音注釋者唐楊玄操《針經音》、席延賞《針經音義》,皆佚。現存世傳本僅見南宋史崧所作音釋。
③小先兒按:當知史崧所校《靈樞經》第二十四卷為增修一卷,記錄諸注音釋,實載經文乃二十三卷。

【庶使好生①之人,開卷易明,了無②差別。】
①「好生」,出自《尚書·大禹謨》,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
②「了無」,意為完全沒有,一點也沒有。見晉葛洪《抱樸子·釋滯》曰:「空有疲睏之勞,了無錙銖之益也」。唐李白《贈黃山胡公求白鷳》詩序曰:「自小馴狎,了無驚猜」。

【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①外,準使府指揮②依條申轉運司③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④國子監⑤。】
①「申明」,表示鄭重說明、公開發表。見《史記·律書》曰:「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
②使府指揮,當屬宋朝使府幕職。以使為官名出現於漢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代,不斷出現一些新的使職。唐代使職大量增加,幾乎遍及國家政權的各個部門。使府幕職,不掛朝籍,屬於「無品秩、無定員的差遣官」,唐代節度使幕府編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認無編制限額的慣例。宋代的節度使、觀察使名存實亡,但兩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等幕職卻依然如故,就連防禦、團練、軍事州都仍有幕職,作為入官的初階,這是一種奇特的制度
③轉運司,是古代主要負責國家財賦徵收轉運的政治機構。自晚唐開始大規模、大範圍任用各類差遣使,乃為轉運使的雛形。轉運司始建於五代時期,其權力在宋朝達到巔峰,成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不僅負責管理地方財賦,兼具監察官員職責。
④秘書省,是古代專門管理國家藏書的中央機構。從東漢後期設立秘書監起,到南北朝升為秘書省,金元時期再降為秘書監,至明初被撤銷,其歷史長達1200餘年之久。紹興初,秘書省暫設於油車巷北法惠寺,十三年,以舊殿前司營寨地修建新,次年建成。
⑤國子監,是古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或「國學」。國子監的職能包括教育、教育管理和文化傳播。中央機構中除國子監外,其他部門,如秘書省、國史院、左廊司局、德壽殿以及太醫局等也刻些與本職權相關的專業書籍。

【今崧專訪請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①有自②。】

①「功實」,實際的功效,切實有功的人。出自《史記·六國年表》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曰:「是以慎號令、明賞罰、責功實,此三者,帝王之奇術也」。
②「有自」,有其原因。《莊子·寓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曰:「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時宋紹興乙亥①仲夏望日錦官②史崧題。】
①「紹興」,南宋高宗皇帝年號。紹興二十五年幹支乙亥,時值公元1155年。
②「錦官」,今四川省省會成都的別名。漢時朝廷在成都專門設置錦官管理,並在成都城西南修築「錦官城」,簡稱「錦城」,「錦官」、「錦城」由此成為成都的別稱。

相關焦點

  • 陶慕予|《杜甫全集校注》注釋獻疑
    《杜甫全集校注》,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終審統稿,廖仲安、張忠綱、鄭慶篤、焦裕銀、李華副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7209頁,850.00元由蕭滌非先生主編,張忠綱先生統稿成書的《杜甫全集校注》(下文徑稱《校注》),事延卌年,人經三代,成功實屬不易。其書皇皇十二冊,於古今人之注,博採旁蒐,寓別裁於彙纂,嚴法度以精詳,為今後研讀、研究杜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嶽珂撰,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修訂版)出版
    基本信息叢 書 名: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作    者:王曾瑜校注書
  • 《史記》最早的注本——《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是唐斐駰所著,是現在最早的《史記》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一起,對後世影響最大。 《史記集解》序
  • 毛氏藝文錄:清漾老譜失載的康熙二十年鍾定撰《毛氏族譜序》點校
    前修者兆春乃辰州守允讓之子,固知是序為《清漾毛氏族譜》而寫。比勘清漾毛氏族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等續修老譜,續存老譜舊序多矣。如寶公舊序,毛氏世譜修撰第一人毛漸序、二修者明洪武二年世良、頤道等序、三修者趙檜、毛麗等序、四修者毛允讓序,乃至入清以來歷次修譜者譜序收錄甚備,皆未見錄有鍾定此序,也未言及康熙二十年修譜事,蓋為清漾族譜之佚文也。
  • 【免費電子書】《阿含經校注》(套裝全9冊)
    ■《阿含經校注》內容簡介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為便於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阿含經校注(套裝全9冊)》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儘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文轉為簡體字,加上現代標點及分段。
  • 聚雲吹萬《釋教三字經》(原本)校注
    【明】聚雲吹萬撰    姚彬彬校注校注說明:聚雲吹萬禪師(1582-1639)撰有《釋教三字經》,旨在為初學者介紹佛教基本歷史與教義之用。《吹萬禪師語錄》中所載之《行狀》謂吹萬「說《三字經》,以修童稚之訓」[1]。
  • 解讀湛若水的《沙隄湛氏族譜序》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
  • 陳鴻森 | 唐玄宗〈孝經序〉「舉六家之異同」釋疑 ――唐宋官修註疏之一側面
    而《御注》依用魏克己《注》多達十六事,反不在《正義》所稱六家之列,玄宗〈序〉於其人亦無隻語齒及,是〈序〉所稱「六家」,與《注》實不相應,豈不可異?此〈序〉、《注》枘鑿不合現象,王應麟、馬國翰等已留意及之,日本學者林秀一教授更撰〈御注孝經序に關する疑惑〉一文,討論其事;林氏後撰〈邢昺の孝經註疏校定に就いて〉一文,亦論及此,[5]然此惑終莫能解。
  • 研究《老子》的必讀書——《帛書老子校注》重排修訂本上市
    研究《老子》的必讀書——《帛書老子校注》重排修訂本上市 2020-04-30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童蒙止觀》予因對校乃為序雲 031 視頻
    【予因對校乃為序雲】予:指我,第一人稱。即指元照大師自稱。對校:即核對各種版本糾正失誤的地方。【釋元照序】釋元照,字湛然,餘杭唐氏子,年少時依祥符地方之東藏寺慧監大師學習,十八歲通法華,試經得以剃度,專學毘尼,及見神悟寺天台大德謙法師,講說天台教觀,即嗣法允堪律師(允堪,從天台崇教寺慧公門下出家,學通天台,專攻律部)。元照既然為允堪之傳法人,即以天台教義解釋戒律,由是南山一宗蔚然大興。
  • 中央黨校侯才教授德文學術專著《竹簡〈老子〉文本校注》英文版出版
    《竹簡〈老子〉文本校注》的英文版以《郭店竹簡〈老子〉》(The Guodian Bamboo Slips Lao Zi)為題由德國利特出版社(Lit-Verlag)出版,並在英國、北美、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發行。
  • 陳尚君《我見青山》出版(附:作者/序)
    這些序文字清新雋永,既華麗典雅,又言簡意賅,從中不僅可以看出陳尚君先生對友人、師生的拳拳之忱,也從一個側面窺見其精深的學術成就。蒲向明《玉堂閒話評注》序(26)兩《唐書》新點校本是兩岸共同的事業——詹宗祐《點校本兩唐書校勘匯釋》序(34)近三四十年學術風氣的轉變與敦煌詩歌之集大成研究——徐俊《鳴沙習學集》序(46)為流播東瀛的每一部漢籍書寫學術史——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序(60)泰山研究也可以提升到當代學術前沿水準——周郢《泰山與中國文化》序(78)
  • 所謂興文署本胡注《通鑑》的真相及其他(下)
    下面我再從胡注《通鑑》書版和這篇序文的存在狀況,來說明一下為什麼王磐此序不會出自後人偽撰。如上所述,明人黃溥記述說,胡注《通鑑》在臨海刻成後,「洪武初取其版藏南京國學」。前面我已經談到,這是關於胡注《通鑑》刊刻情況和書版歸屬情況的最早記載,也可以說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記載。按照一般的治史原則,在沒有其他反證的情況下,我們是應該儘量尊重這一記載的。
  • 魯迅與章廷謙校點的《遊仙窟》
    ——在章廷謙標點、校輯《遊仙窟》的過程中,魯迅與他時有交談,包括面談與筆談。這種交談,乃是一種學術上的研討與指點。例如,關於《遊仙窟》的細注,系唐人所作,日本人所作,還是唐時日本人所作,便是魯迅與章廷謙探討的一個內容。魯迅在1926年2月23日給章廷謙的信中說:「記得日前面談,我說《遊仙窟》細注,蓋日本人所為,無足道。
  • 新書丨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劉朝飛點校)
    西漢末劉秀領校群書時,本書經臣望整理,以成今本。兩晉之交,有郭璞為之作注。此後其學雖不顯,但暗潮洶湧,書幸得傳。南朝江淹欲為《赤縣經》以補《山海》之缺,北宋李誡有《續山海經》,以上兩種書皆不傳,惟南宋末劉會孟《評山海經》若存若亡。明人亦有四種相關著作傳世,而至淸代其學大張。郝懿行之前,有吳任臣、畢沅二家最為知名。「吳氏《廣注》,徵引雖博,而失之蕪雜。畢氏校本,於山川考校甚精,而訂正文字尚多疏略。
  • 趙紅娟、朱睿達校注《西遊補》
    《西遊補》,趙紅娟、朱睿達校注,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版。
  • 《新修本草·序》注
  • 《黃帝內經素問》「七篇大論」校注(三)
    筆者參考多個版本,對「七篇大論」進行校注,希望能為大家學習《內經》提供些許幫助。訛誤舛錯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正。底本為郭靄春編著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校本有元滑壽的《讀素問抄》,明馬蒔的九卷《素問注證發微》、吳崑的二十四卷《素問吳注》、張介賓的《類經》,清張志聰的九卷《素問集注》、高世栻的九卷《素問直解》、張琦的十卷《素問釋義》等。《黃帝內經素問》原文加大加粗,唐王冰、北宋林億的注對理解原文幫助很大,故一併加入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