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2021-01-07 魚兒讀書會擺尾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對待忠孝關係問題上,元代基本承襲宋代,他們言孝必言忠,且都把忠置於孝前。《元史·列傳第五十二》中記載了管如德的事跡:如德被敵軍俘虜之際,萬分思念父親,於是趁著敵軍放鬆警惕之時,打死敵軍數十人,突破敵軍包圍逃走了,後來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思念已久的父親。後來覲見元世祖,元世祖說:「是孝於父者,必忠於我矣!」元世祖與管如德的對話表明在元朝人的意識裡,為孝者必定為忠。

史載塔思「每語必言忠孝」,並且對待天子應當持感恩之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忠君報主、報效國家,這表明忠孝觀念已經深入塔思的心中。再如忽必烈手下一名漢族大臣說:「吾少讀書,惟知入則孝於親,出則忠於君而已。」

早在宋代時,忠孝矛盾已經得到解決,故而元代的倫理道德要求人們不僅要懂得孝親,還要懂得忠君,忠孝一體,不可偏廢,這正是元朝宣揚的忠孝觀念以及教孝於忠的實質。

元代社會的「孝」同宋代一樣,被賦予了更廣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這正是統治者欲意通過宣揚包含儒家倫理道德的忠孝仁義來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
  • 以何為孝?
    孝道是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以家庭為載體,擴充到人類社會各種人際關係行為的根基性文化。傳統孝道文化從西周之後,孝道思想便被歷代統治者們高度重視,到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正是被列為治國理論,形成以孝道文化為核心的封建統治制度,直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為什麼老子要說忠孝仁義反而伴生邪惡呢?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孔子孝道觀的局限
    孔子孝道觀的局限(此文作於2007年,原題為《孔子孝道觀的誤區》,刊發於《文藝報》2007年2月3日)  一 孔子對當時流行的孝道觀十分不滿,認為能養父母不能算作孝,只有能敬父母才能算作孝。直到孟子時代,這種古老的孝在世俗社會仍然有著很大的生命力。孟子在與人對話時曾提到「世俗之孝有五」,都是以養活父母為內容的。孔子仗著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比別人豐富,借著維護傳統和向古代看齊的名義隨意談今論古以兜售個人觀點,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沙文主義。所以,我的「反《論語》」對孔子這句話作了如下的顛覆——   古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焉能白養。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石埠子民間小故事:追溯將軍堂孝仁泉來歷感悟忠孝正氣
    事後,他的部下將他的屍體葬在了「黑哩兒」的山坳裡,他的兒子為其守孝。其子守孝數年,口渴至極,就在此地挖泉取水。當淚水浸溼土地,雙手滿是鮮血,人也筋疲力盡的時候,一汪清泉汩汩而出。據當地老百姓說,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及山神,才讓深山亂石中出此清泉的。後來,其子也老死葬在此地。村裡人為了紀念這位大孝子的忠孝仁義,把他親手所挖、讓附近百姓受益的山泉稱作孝仁泉。
  • 忠孝、仁義、勤勞、善良 珠海千戶家庭「曬」家風
    忠孝、仁義、勤勞、善良 珠海千戶家庭「曬」家風 2014-08-05 15:04:00 導讀: 近日,珠海市吉大街道辦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推廣評選活動,引起轄區市民的熱烈響應,上千戶家庭爭相「曬」家風,展示中國家庭忠孝、仁義、勤勞、善良等好傳統。
  • 淮安首家主題文化村「忠孝金牛」在金牛村誕生
    上午9:18活動開始,王國松向所有來賓講解了金牛是「青蓮崗文化金牛墩遺址」「周世宗伐南唐宿兵處」「狀元沈坤歸屬地」「淮安八景金牛高岡」「運河古村」五個文化標籤中蘊含的燦爛的文化厚重的歷史,並講述了金志庚來金牛調研時,賦予了金牛「忠孝金牛」歷史文化主題定位,並指明了「忠愛報國 慈孝傳世」新時期金牛區域文化發展方向。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被譽為中國孝文化之鄉。旅遊景點有董永公園、白兆山、漢川公園、新景園生態旅遊度假區、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等景點。銅仁市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唐太宗昭陵佔地30萬畝,為世界最大皇家陵園,昭陵六駿馳名中外。長智鎮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忠孝仁義禮智信,會讀,你真的會懂嗎?
    文章作者:一度責編:悠悠「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一度的理解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社會,也要忠於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司馬光的《四言銘系述》寫到,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孝」百善孝為先不難理解,你在善良,孝是排在第一位,一度在看新聞的時候總是能看到一些因為贍養老人打官司和不去贍養老人的,一度想問問你們,是誰養的你們,是誰給你的生命,父母漸漸老去,我們要當孩子一樣去照顧他們,要讓他們更溫暖,而不是寒心。每每看到這些新聞一度都會激動想衝進電視機暴揍那些沒有良心的兒女,我就想問問你們沒有老去那一天嗎?人是要有良心的。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到了西周時期,便有「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浩》)的記載意思是說,農事完畢之後,人們便趕著牛車外出做些買賣,是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善父母為孝」(《爾雅·釋訓)。意思也是敬愛、奉養父母。這與 現代 「孝」的觀念在含義上就比較接近了。
  • 漢代把「孝」與「治」結合起來,宣揚「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孝道思想發展的特殊階段,建立在自然親情基礎上的孝道觀被統治階級利用,他們把「孝」與「治」結合起來,宣揚「以孝治天下」。漢代統治者實行「孝治」的措施或機制相對比較完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獎勵孝行;二是懲治不孝;三是以《孝經》為中心宣揚孝道教化;四是實行「舉孝廉」;五是完備養老保障體系。統治者通過頒布政策和措施,使「孝」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中,並促使漢代的孝文化日漸興盛起來。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土方歲三【忠】「忠」敬也,指為忠君愛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句名言。(土方最大的有點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契約,任何的協議,一樣盡忠,知道嗎?混蛋們不像某些人,還要契約什麼的。土方為國盡忠嗎?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根本上,孔子演化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思想,禮就是使社會平靜的上下的等級制度,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禮的重心。義就是應該做的工作,在道德律令跟前百般無奈的工作。忠,一般是是針對上位者的情況來說,你要由衷自己的上司,上司再由衷自己的上司,直至全國人民都忠誠於皇上。這樣類型的儒教的核心受到權臣的起勁追捧。孝就是孝敬本人的爸媽。
  • 【方志四川•人物】冉進財 ‖ 忠孝御史趙成慶
    趙垠割股療母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為其後代子孫樹立了一個至親至孝的榜樣,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據《四川通志》記載,僅明朝時期,四川境內像趙垠那樣割股(肉)療母(父)的孝子孝婦就有46人。趙成慶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忠孝仁義、家風嚴謹的人家,他骨子裡流淌著「忠孝」的血液。他秉承忠孝家風苦讀詩書,最終走上仕途,並官至御史中丞兼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