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最近這張火車票說起
(圖片來自網絡)
據說是亂碼導致的學生票的學字符號變成了學彘,網絡上討論最多的關於
彘 zhì
(1) (象形。小篆字形。矢聲,其餘象豬頭、腳。本義:彘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
(2) 同本義 [pig;swine]
導致了買票主人公的尷尬不解,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彘與北鬥星的故事。
《春秋說題辭》曰:「鬥星,時散精為彘,四月生,應天理.」「彘」即豬,散精為彘,即其精靈為豬。豬懷孕四月而生產,這個數字對應於四季,所以說應天理。而在《山海經·海內經》中關於「司彘之國」的記載,即觀測彘星定季節的國家。所以一些學者認為,在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了北鬥,並學會了用它定季節的方法;只不過那時並不把它稱為「鬥」,而是稱之為「彘星」。
六七千年前在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就存在著豬崇拜與北鬥崇拜跡象。
( 圖片來自網絡)
在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原型天蓬元帥,在道教神系統裡是紫微大帝駕前四大天將之首,三頭六臂、身長五十丈,統領神兵三十六萬,堪稱第一護法天神。深究其身世,我們會發現這位叱吒風雲的神將正是北鬥星神的化身,《道法會元》中有多處提到天蓬元帥與北鬥七星的關係,元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身就是摩利支天手下的御車將軍,也就是從那些豬演變而來的。只是後來到了吳承恩筆下,豬八戒的前世才變成了天蓬元帥。但不管怎麼說,豬八戒的前世都算是和北鬥及豬脫不了關係了。
華夏文明發祥的北緯35°左右的黃河流域地理位置,北鬥星在能觀測到最顯著的天象中,幫古人在建四時、移節度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這個北鬥北指的時節,祝大家可以相互取暖度過寒冬。
祝君安
2020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