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失敗而告終,對於軸心國中戰鬥力最強悍的國家德國,其失敗的真正根源一直被認為是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德國被蘇聯損失大量兵力,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的參戰,導致整個戰局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實際上,德國的失敗不僅是這兩個外因,內因也是納粹德國失敗的根源所在。那麼,納粹德國兵敗二戰的內因究竟在哪些地方呢?
元首希特勒對軍事戰略指揮缺乏經驗
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在歐洲範圍迅速擊敗大多數歐洲國家,關鍵在於二戰初期的德國內部有著非常多的優秀軍事指揮家:有著「閃電戰鼻祖」之稱的曼施坦因、被譽為「德意志裝甲怪才」的古德裡安,還有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等。
這些德國優秀將領不僅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同樣的他們對近代戰爭戰術體系已經有了全面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許多許多新的戰略思想和戰術體系。
比如:德國的「閃擊」戰術,這個戰術不光是,曼施坦因一個人開發出來的,德國想要實現裝甲武裝的迅速、快捷、強力等攻擊性能,那麼就必須要求裝甲坦克車在速度上、質量上以及火力上配備上,都擁有極高的技術造詣,於是,古德裡安就提出了坦克戰的新型技術特徵,所以說,「閃擊」戰術是由曼施坦因主導,古德裡安輔助以及許多德國精英將領聯合制定的一種作戰手段。
從德國的「閃擊戰」摧枯拉朽的效果來看,就可以看出二戰初期的德國是上下一心,將領們彼此之間都是互相信任、互相學習,在這種英才雲集並一致對外的凝聚力下,德國法西斯做到了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的勝利姿態。(拿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先後閃擊波蘭、挪威、比利時、法國等國)
希特勒在戰爭前夕,並沒有完全掌控軍隊
戰役戰術這種技術層面,德國實現了創新突破,同樣的德國士兵的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也是德國將領們極為關注的一環,可以說,德國能夠在前中期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不僅歸功於他們的戰術體系非常超前,也歸功於底層士兵高素質的作戰能力,這就是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僅多軍種協同作戰能力強,配合得力,單兵素質在歐洲也是首屈一指。
雖然說,德國軍隊十分強大,但是這種強大都是在精英將領們的一致帶動下,才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戰績;可是這一切都和元首希特勒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二戰前,雖然希特勒看似牢牢把控住了德意志國家全部權力,但實際上,希特勒在軍權方面並沒有完全實現全面控制,曼施坦因和古德裡安等將領等人,對這位元首還是存在許多質疑(特別是在戰爭指揮能力上)。
希特勒在二戰的前期階段,實際上,他對軍隊的介入力度並不大,德國軍隊也基本上是歸於將領們指揮;但是到了中後期階段,希特勒漸漸把軍權給拿到了手裡,特別是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德國的軍權這時候已經完全歸希特勒管轄,所以,在這個期間,原本對軍事指揮十分擅長的一些軍官開始被希特勒排擠。
德國閃電佔領多國,卻沒有進行內部消化
1939年,德軍徵服波蘭後,此時的德國地盤佔得地盤,已經非常龐大了,德軍總參謀部認為應該停下繼續擴張的腳步,先對佔領國進行內部消化,然後進一步充實德國軍事力量,同時,對英法的宣戰採取緩和的姿態,畢竟英、法對德宣戰是逼不得已,如果能夠在外交上對英法進行政治交涉,那麼英法還是很大機率會解除對德宣戰,這極大地緩解德國西線的壓力。
不過,這時候的希特勒並不是這麼想,他想要繼續擴張,甚至把大軍開到英法境內,雖然說,這個階段的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許多將領意識到,德國如今的行徑頂多鼎盛到一時,一旦英、法兩國反應過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在介入進來,那麼德國將遭到滅頂之災(當時德國已經和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
不得不說,二戰時期,在全體德國人民的一致擁戴法西斯主義的環境下,德國依舊有一群理智鎮定的優秀將領,這是德國的幸運,只不過這群理智的將領,最終都遭到希特勒的冷藏。
那麼,希特勒發動對英法戰爭後,究竟結果是什麼樣的呢?首先,當法國被全面佔領,英國被轟炸,看似德國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頻繁地透支德國的國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原本徵服西歐一線戰場後,德國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趕緊消化佔領區的資源,但是希特勒依舊我行我素,他直接命令部隊對蘇聯開戰;德國對蘇開戰究竟愚不愚蠢?答案是極度愚蠢,原本德國和蘇聯就籤訂了一份互不幹擾的合約,但是德國卻盲目地對蘇聯開戰,這直接使得德國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德國對蘇聯宣戰,極大地耗費國力
大家千萬別覺得,德國把蘇聯打得丟盔卸甲就是佔據了上風,其實,史達林採取的是誘敵深入策略,就是故意讓德軍深入國境內的,冰天雪地、路途遙遠以及漫長的補給線,這種疲敵策略,直接讓德軍在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當年,法國的拿破崙進攻俄國,深入境內導致後勤補給供應不上,加上惡劣的嚴寒天氣,最終功虧一簣。
而事實證明,雖然蘇聯軍事科技實力比不上德國,但是他們接近千萬大軍,藉助於廣大戰略縱深和惡劣的氣候條件,能夠把德國活活耗死。所以,德國對蘇作戰,從根源上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那麼,德國境內的將領們會不明白這些道理?德軍將領們很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鑑於被希特勒殘害的前車之鑑,這些將領們不敢提出異議,這時候的德軍,完全是希特勒的一言堂,但是,希特勒自己仿佛看不出這場戰爭的愚蠢之在,他對時局錯誤的判斷,導致了法西斯開始走向毀滅。
希特勒雖然當過兵,但是他並沒有戰爭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不相信他手下的將領們,於是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希特勒本身戰爭經驗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
德國的種族歧視直接引發國內外人心變動
二戰時候的德國,境內可不是鐵桶一塊,雖然明面上看起來,德國的法西斯思想在國內十分狂熱,但實際上幾千萬德國人民,依舊有很大部分人不贊同希特勒的主張和思想,不過,這時候這群人並不會說些什麼,畢竟,希特勒的目的也是為了把德國推向歐洲的霸主位置,甚至稱霸世界。
可是,一切開始向不好的一面發展,希特勒實行種族歧視,強硬的鎮壓和殘害猶太人。並且,在國外宣揚其他民族的劣性,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其他民族被德國的狂妄徹底激怒,而德國本土的民族,也開始反抗起法西斯政府。
因此,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政策,從制定開始就是一個極大的政治錯誤,但是對於這個政治錯誤,希特勒卻洋洋得意地認為:這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壯舉。但是這個「壯舉」卻直接把國內外的人心給得罪了;國家之間的戰爭打的是實力,而長期的持久戰爭,決定因素卻是人心。
德國為什麼在蘇聯戰場上兵員補充如此緩慢?不僅是因為補給線漫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許多德國民眾不願意參軍,因為他們開始認為希特勒思想包含著邪惡的歧視;二戰的最終戰:柏林之戰,明明德國還擁有幾十萬大軍,但是卻抵擋不住美英法蘇的第一輪進攻,原因就是這幾十萬軍隊很多都是德國強制徵兵的,這些人本來就不情不願,怎麼可能會為法西斯賣命。
於是,盟軍在柏林遭到的猛擊進攻,基本上是幾萬忠誠於希特勒的精銳部隊,而剩下的幾十萬軍隊從盟軍大炮響起後,他們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因此,德國法西斯的失敗是和希特勒的種族歧視論有很大的根源。
結尾
當然,法西斯德國的失敗原因縱然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視,軍事方面原因,德國是陸軍大國,海軍卻是軟肋,遠沒有英國海軍強大,這也是德國面對英倫三島只能望洋興嘆;德國空軍雖然強大,但戰略意識不清,起初轟炸英國的工業軍事目標,摧毀英國製造能力,這是對的,但後來反而轟炸倫敦,這就是戰略錯誤,耗費了大量的戰鬥機和飛行員。
德國一意孤行對蘇聯發動襲擊,蘇德戰爭牽制德國大量的兵力,此時還算好,但是,義大利防守的南線被突破,德國必須分兵馳援南線,被義大利這個豬隊友給拖累了,而蘇聯贏得喘息之間,反手反殺德國,東線戰局發生逆轉,在東西兩線的夾擊下,德國最終失敗。
德國法西斯最初的成功,是藉助了德國人對列強的不滿而控制人心,但是德國法西斯並沒有真正帶領德國人走向輝煌發展的道路,反而是越走越偏,最終把德國帶入了戰敗的深淵裡。經歷二戰失敗後的德國,經歷了幾十年的不斷妥協和求軟,才一點點找回了民族自尊心,現在的德國勤奮而嚴謹,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