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之殤:蘇聯參戰,被義大利拖累,其實德國失敗的根源在國內

2020-12-14 珂夢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失敗而告終,對於軸心國中戰鬥力最強悍的國家德國,其失敗的真正根源一直被認為是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德國被蘇聯損失大量兵力,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的參戰,導致整個戰局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實際上,德國的失敗不僅是這兩個外因,內因也是納粹德國失敗的根源所在。那麼,納粹德國兵敗二戰的內因究竟在哪些地方呢?

元首希特勒對軍事戰略指揮缺乏經驗

德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在歐洲範圍迅速擊敗大多數歐洲國家,關鍵在於二戰初期的德國內部有著非常多的優秀軍事指揮家:有著「閃電戰鼻祖」之稱的曼施坦因、被譽為「德意志裝甲怪才」的古德裡安,還有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等。

這些德國優秀將領不僅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同樣的他們對近代戰爭戰術體系已經有了全面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許多許多新的戰略思想和戰術體系。

比如:德國的「閃擊」戰術,這個戰術不光是,曼施坦因一個人開發出來的,德國想要實現裝甲武裝的迅速、快捷、強力等攻擊性能,那麼就必須要求裝甲坦克車在速度上、質量上以及火力上配備上,都擁有極高的技術造詣,於是,古德裡安就提出了坦克戰的新型技術特徵,所以說,「閃擊」戰術是由曼施坦因主導,古德裡安輔助以及許多德國精英將領聯合制定的一種作戰手段。

從德國的「閃擊戰」摧枯拉朽的效果來看,就可以看出二戰初期的德國是上下一心,將領們彼此之間都是互相信任、互相學習,在這種英才雲集並一致對外的凝聚力下,德國法西斯做到了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的勝利姿態。(拿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先後閃擊波蘭、挪威、比利時、法國等國)

希特勒在戰爭前夕,並沒有完全掌控軍隊

戰役戰術這種技術層面,德國實現了創新突破,同樣的德國士兵的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也是德國將領們極為關注的一環,可以說,德國能夠在前中期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不僅歸功於他們的戰術體系非常超前,也歸功於底層士兵高素質的作戰能力,這就是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僅多軍種協同作戰能力強,配合得力,單兵素質在歐洲也是首屈一指。

雖然說,德國軍隊十分強大,但是這種強大都是在精英將領們的一致帶動下,才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戰績;可是這一切都和元首希特勒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二戰前,雖然希特勒看似牢牢把控住了德意志國家全部權力,但實際上,希特勒在軍權方面並沒有完全實現全面控制,曼施坦因和古德裡安等將領等人,對這位元首還是存在許多質疑(特別是在戰爭指揮能力上)。

希特勒在二戰的前期階段,實際上,他對軍隊的介入力度並不大,德國軍隊也基本上是歸於將領們指揮;但是到了中後期階段,希特勒漸漸把軍權給拿到了手裡,特別是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德國的軍權這時候已經完全歸希特勒管轄,所以,在這個期間,原本對軍事指揮十分擅長的一些軍官開始被希特勒排擠。

德國閃電佔領多國,卻沒有進行內部消化

1939年,德軍徵服波蘭後,此時的德國地盤佔得地盤,已經非常龐大了,德軍總參謀部認為應該停下繼續擴張的腳步,先對佔領國進行內部消化,然後進一步充實德國軍事力量,同時,對英法的宣戰採取緩和的姿態,畢竟英、法對德宣戰是逼不得已,如果能夠在外交上對英法進行政治交涉,那麼英法還是很大機率會解除對德宣戰,這極大地緩解德國西線的壓力。

不過,這時候的希特勒並不是這麼想,他想要繼續擴張,甚至把大軍開到英法境內,雖然說,這個階段的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許多將領意識到,德國如今的行徑頂多鼎盛到一時,一旦英、法兩國反應過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在介入進來,那麼德國將遭到滅頂之災(當時德國已經和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

不得不說,二戰時期,在全體德國人民的一致擁戴法西斯主義的環境下,德國依舊有一群理智鎮定的優秀將領,這是德國的幸運,只不過這群理智的將領,最終都遭到希特勒的冷藏。

那麼,希特勒發動對英法戰爭後,究竟結果是什麼樣的呢?首先,當法國被全面佔領,英國被轟炸,看似德國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頻繁地透支德國的國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原本徵服西歐一線戰場後,德國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趕緊消化佔領區的資源,但是希特勒依舊我行我素,他直接命令部隊對蘇聯開戰;德國對蘇開戰究竟愚不愚蠢?答案是極度愚蠢,原本德國和蘇聯就籤訂了一份互不幹擾的合約,但是德國卻盲目地對蘇聯開戰,這直接使得德國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德國對蘇聯宣戰,極大地耗費國力

大家千萬別覺得,德國把蘇聯打得丟盔卸甲就是佔據了上風,其實,史達林採取的是誘敵深入策略,就是故意讓德軍深入國境內的,冰天雪地、路途遙遠以及漫長的補給線,這種疲敵策略,直接讓德軍在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當年,法國的拿破崙進攻俄國,深入境內導致後勤補給供應不上,加上惡劣的嚴寒天氣,最終功虧一簣。

而事實證明,雖然蘇聯軍事科技實力比不上德國,但是他們接近千萬大軍,藉助於廣大戰略縱深和惡劣的氣候條件,能夠把德國活活耗死。所以,德國對蘇作戰,從根源上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那麼,德國境內的將領們會不明白這些道理?德軍將領們很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鑑於被希特勒殘害的前車之鑑,這些將領們不敢提出異議,這時候的德軍,完全是希特勒的一言堂,但是,希特勒自己仿佛看不出這場戰爭的愚蠢之在,他對時局錯誤的判斷,導致了法西斯開始走向毀滅。

希特勒雖然當過兵,但是他並沒有戰爭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不相信他手下的將領們,於是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希特勒本身戰爭經驗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

德國的種族歧視直接引發國內外人心變動

二戰時候的德國,境內可不是鐵桶一塊,雖然明面上看起來,德國的法西斯思想在國內十分狂熱,但實際上幾千萬德國人民,依舊有很大部分人不贊同希特勒的主張和思想,不過,這時候這群人並不會說些什麼,畢竟,希特勒的目的也是為了把德國推向歐洲的霸主位置,甚至稱霸世界。

可是,一切開始向不好的一面發展,希特勒實行種族歧視,強硬的鎮壓和殘害猶太人。並且,在國外宣揚其他民族的劣性,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其他民族被德國的狂妄徹底激怒,而德國本土的民族,也開始反抗起法西斯政府。

因此,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政策,從制定開始就是一個極大的政治錯誤,但是對於這個政治錯誤,希特勒卻洋洋得意地認為:這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壯舉。但是這個「壯舉」卻直接把國內外的人心給得罪了;國家之間的戰爭打的是實力,而長期的持久戰爭,決定因素卻是人心。

德國為什麼在蘇聯戰場上兵員補充如此緩慢?不僅是因為補給線漫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許多德國民眾不願意參軍,因為他們開始認為希特勒思想包含著邪惡的歧視;二戰的最終戰:柏林之戰,明明德國還擁有幾十萬大軍,但是卻抵擋不住美英法蘇的第一輪進攻,原因就是這幾十萬軍隊很多都是德國強制徵兵的,這些人本來就不情不願,怎麼可能會為法西斯賣命。

於是,盟軍在柏林遭到的猛擊進攻,基本上是幾萬忠誠於希特勒的精銳部隊,而剩下的幾十萬軍隊從盟軍大炮響起後,他們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因此,德國法西斯的失敗是和希特勒的種族歧視論有很大的根源。

結尾

當然,法西斯德國的失敗原因縱然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視,軍事方面原因,德國是陸軍大國,海軍卻是軟肋,遠沒有英國海軍強大,這也是德國面對英倫三島只能望洋興嘆;德國空軍雖然強大,但戰略意識不清,起初轟炸英國的工業軍事目標,摧毀英國製造能力,這是對的,但後來反而轟炸倫敦,這就是戰略錯誤,耗費了大量的戰鬥機和飛行員。

德國一意孤行對蘇聯發動襲擊,蘇德戰爭牽制德國大量的兵力,此時還算好,但是,義大利防守的南線被突破,德國必須分兵馳援南線,被義大利這個豬隊友給拖累了,而蘇聯贏得喘息之間,反手反殺德國,東線戰局發生逆轉,在東西兩線的夾擊下,德國最終失敗。

德國法西斯最初的成功,是藉助了德國人對列強的不滿而控制人心,但是德國法西斯並沒有真正帶領德國人走向輝煌發展的道路,反而是越走越偏,最終把德國帶入了戰敗的深淵裡。經歷二戰失敗後的德國,經歷了幾十年的不斷妥協和求軟,才一點點找回了民族自尊心,現在的德國勤奮而嚴謹,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德意志。

相關焦點

  • 美軍如不直接參戰,蘇聯和英國能否擊敗德國?切忌誇大美援的作用
    而是因為自從美國1941年底對德宣戰以後,才使法西斯德國事實上處於「兩線作戰」的巨大戰略危機之下,尤其是對美英軍力的習慣性高估,讓希特勒犯下了多次致命的戰略級錯誤,最終輸掉了戰爭。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客觀事實,即在德國1940年的「海獅計劃」失敗以後,儘管希特勒暫時放棄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企圖,但仍然打算在運用閃電戰擊破蘇聯後,再回過頭來收拾英國。
  • 二戰時如果蘇聯沒有參戰,盟國能打敗德國麼?
    有人認為,正是蘇聯的參戰,牽制住了德國的陸軍主力,使得德軍疲於兩線作戰,最終被各個擊破。那麼,即便蘇德戰爭沒有爆發,德軍真的可以集中兵力,固守其在西歐和北歐以及在部分非洲獲得的既得利益嗎?獨舌視界認為,從盟軍與德意法西斯的實力來看,雖然英法以及歐洲其他主要國家均遭到德國閃電戰的摧殘,工業區淪喪、軍事力量損失殆盡,特別是法國的迅速敗亡,讓德國誤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也讓英國等國認為,德軍實力強大,應該暫避鋒芒。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許寶強:自由放任主義,法西斯的歷史根源
    攝:Uriel Sinai/Getty如果說馬爾庫塞、阿倫特和賴希以哲學和心理學角度,嘗試回到民眾自身,尋找被現代社會原子化了的個體的法西斯精神面貌,那麼波蘭尼則從政治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一種長時段、大範圍的宏觀視野,分析法西斯興起的歷史根源;如果現代科技官僚理性、邪惡的平庸和性壓抑,是每個人心內所潛藏的法西斯種子,那麼孕育其生長壯大的土壤,則是主宰整個19世紀歐美的自由放任主義政治經濟脈絡
  • 臨陣倒戈義大利:二戰
    在這三個國家中,希特勒極端仇視共產主義的蘇聯,而且蘇德之間矛盾也不少,於是納粹德國便選擇了同為法西斯國家的義大利和西班牙,並不斷地向他們示好。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引發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聲討,特別是英法叫得最猛,還對義大利實施了制裁,因為義大利的行為是對凡爾賽體系的公然挑戰。於是德國瞅準時機,公開宣布支持義大利,就這樣,義大利退出了由英法主導的國聯,開始與德國越走越近。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法西斯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1936年3月7日納粹德國的軍隊堂而皇之開進了《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德國駐防的萊茵非軍事區。納粹德國這次軍事行動表面上是在德國領土上展開的,然而卻使德國在未來的戰爭中處於戰略上相對有利的地位。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隨後趁勢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提出領土訴求。
  • 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有機率能夠獲勝嗎?
    相信大夥都知道,二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進攻蘇聯,本身在實施閃電戰佔領波蘭、比利時、法國後,就出現很多問題,希特勒沒有解決,反而將問題給壓制住,結果在進攻蘇聯落敗之後,問題全面爆發,讓德軍處於絕對的被動狀態。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落敗,德軍的侵略主義註定失敗。
  • 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為什麼能維持到1975年
    西班牙內戰中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獲得了蘇聯和墨西哥支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的支持;而佛朗哥則獲得了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的支持:德、意不僅協助佛朗哥將非洲外籍軍團空運到本土參戰,後來更是直接介入到西班牙內戰中。1939年1月26日佛朗哥佔領巴塞隆納,佛朗哥在西班牙的獨裁統治以此為標誌正式確立。
  • 二戰中的義大利:對不起,我是臥底
    意軍不得不轉入防守,並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多次實施反攻,然而都以失敗而告終,戰事一時陷入僵局。看到義大利歷時半年,連個小小的希臘都打不下來,希特勒很是無奈,只得延緩了對蘇聯的作戰計劃,抽出十七個師協助義大利軍隊進攻希臘,僅兩個星期就佔領了希臘全境。
  • 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
    導語: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眾所周知,二戰前期美國是沒有參與戰鬥的,他參戰的契機在於「日本突襲珍珠港」。希德勒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氣得不行,他十分害怕美國參戰,一直不去主動招惹,結果日本就如此堂而皇之的拉他下水,簡直就是「豬隊友」般的操作。後續大夥應該都知道了,美國摧枯拉朽的攻勢,日軍招架起來十分吃力,初期建立的優勢慢慢丟失,隨後走上失敗的邊緣。
  • 為什麼說蘇聯不是法西斯國家,而是反法西斯國家?
    德國在歐洲興風作浪的同時,蘇聯人遙相呼應,趁火打劫,大肆侵吞鄰國土地,蘇聯建立了防止德國的「東方戰線」,侵吞了西部鄰國6個國家46.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2000多萬人口,6個被蘇聯侵略國家是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芬蘭。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常敗之師,軸心國裡屢戰屢敗的義大利軍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成員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德國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在歐洲大陸上所向睥睨,那是差點統一歐洲的存在。日本呢?在太平洋戰場上和美軍交戰,甚至一開始還和蘇聯打了幾仗,戰鬥力還算說得過去。至於義大利呢,仿佛一直在拖德國的後腿一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美國蘇聯是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可也不是完全清白的
    這場由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國法西斯挑起的世界大戰,造成了近億人的傷亡,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的人口被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蘇聯中國都應該 算是二戰的中流砥柱,為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兵工廠,美國充足的軍火提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至關因素。
  •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愛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呢?
    在世界歷史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範圍領域最廣,提及二戰,人們很容易就想到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帶頭的法西斯陣營。他們犯下了一些列罪行,當然最後也是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在戰爭失敗後,一般情況下,戰敗國和人們都會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自己的失敗,以後應該注意什麼。
  • 為何二戰後,波蘭和蘇聯要划走德國的大片領土?
    1939年9月1日,德國大舉閃擊波蘭,二戰爆發。而就在英法等國手足無措時,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東部,佔領了寇松線以東的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腹背受敵的波蘭再度亡國,第四次遭遇被瓜分的命運。 但是僅僅六年過後,隨著德國法西斯被徹底消滅,波蘭在蘇軍的鐵蹄下再度復國。
  • 若德國沒有分兵進攻蘇聯,盟軍能擊敗德國嗎?
    有人認為,正是蘇聯的參戰,牽制住了德國的陸軍主力,使得德軍疲於兩線作戰,最終被各個擊破。 獨舌視界認為,從盟軍與德意法西斯的實力來看,雖然英法以及歐洲其他主要國家均遭到德國閃電戰的摧殘,工業區淪喪、軍事力量損失殆盡,特別是法國的迅速敗亡,讓德國誤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也讓英國等國認為,德軍實力強大,應該暫避鋒芒。
  • 在二戰中,蘇聯為什麼能戰勝德國?這一因素不可或缺
    在上世紀,除了美國,蘇聯、德國、英國等都屬於當時的軍事強國,不管是在武器裝備方面還是在軍隊建設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曾集結精銳部隊向蘇聯發起進攻,雖然一開始德軍佔據了上風,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但隨著戰局的發展和戰況的深入,蘇聯逐漸奪回了主動權,並最終將德軍擊敗,取得了歐洲戰場上的最終勝利。那麼,一開始處於下風的蘇聯,為什麼最終能夠戰勝德國呢?1941年,法西斯勢力已經佔領了西歐,只有英國還在堅持抵抗。
  • 二戰時期,參戰人數破百萬的盟軍國家
    二戰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和義大利三個軸心國,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鬥爭,那麼各國參與人數又是怎麼樣的呢?其中蘇聯軍隊在二戰中參與人數最多。戰爭初期蘇軍只有500萬人,等到戰爭結束時,蘇聯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近1200萬,堪稱諸國之最。
  • 那麼多強國,為何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選擇義大利做盟友?
    拋開戰爭的正義性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鬥力表現的非常強的,只不過德國人的「隊友」不怎麼地,不能幫忙還時常拖累德國,尤其義大利,完全是來搞笑的,在非洲搞定個衣索比亞都費勁。那麼德國放著那麼多強國不結盟,為什麼非得和義大利結盟呢?
  • 蘇聯當年能打贏強大的德國,為何後來在阿富汗失敗了
    (二戰圖片)那麼,為什麼蘇聯能夠在二戰中擊敗納粹德國,卻沒有辦法搞定一個小小的阿富汗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擊敗德國絕不是蘇聯一國的功勞。二戰時期,德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掃平了半個歐洲,連號稱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也在幾十天內被閃電滅國。如果從陸軍的戰力情況來說,德國陸軍絕對算得上是世界最頂級,恐怕美國陸軍也無法與之抗衡。從空軍來看,儘管德國人輸掉了不列顛空戰,但實際上德國空軍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對英國皇家空軍保持著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