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856年,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也因為猜忌帶兵出走,並最終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軍包圍,全軍覆沒。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軍高級將領死傷殆盡,面臨群龍無首的局面,幸好洪秀全大膽啟用兩位軍中新秀,才使太平天國渡過難關,否則太平天國和洪秀全早在1856年就被清軍剿滅了。這兩位軍中新秀,就是後來被史學家稱為太平天國「雙子星」的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
特別是英王陳玉成,驍勇善戰,就連很多清朝的史料對他都誇獎有佳。《清史稿》評價其「兇狠亞楊秀清,而戰略尤過之。」東王楊秀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太平天國早期領導人中公認的名將,可在清朝人眼中,陳玉成的戰略指揮遠超楊秀清。
陳玉成年少成名,出生於廣西藤縣的他,14歲就參加了金田起義,因為槍法出眾,不久後就當上了童子軍的首領。1854年,太平軍進攻湖北重鎮武昌,屢屢受挫,只有17歲的陳玉成主動請纓,表示願意率領敢死隊攻城,為大部隊殺出一條血路。
軍中領導見他年少有為,特意挑選了500名死士組成敢死隊,交給陳玉成指揮。經過考察,陳玉成察覺城東清軍的防守相對薄弱,於是他帶領敢死隊從梁子湖奇襲武昌東城,他親冒箭雨滾石,第一個衝上城頭,在他的帶領下,500敢死隊人人奮勇當先,一舉攻佔了武昌東城,打開了太平軍攻佔武昌的大門。事後論功行賞,17歲的陳玉成被洪秀全立為首功,並提拔為殿右三十檢點,位居丞相之下,當時太平天國的後十三軍和水軍大部都歸他節制。
除了正史之外,在很多清朝大將、官員的筆記中,也都把陳玉成當做是太平天國的頭號大將。例如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胡林翼,就曾表示:「賊中精銳,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慮耶!」
因為陳玉成雙眼之下,天生長有兩顆痣,遠遠看去好像是四隻眼,所以清朝人都稱其為「四眼狗」。
天京事變之後,為了挽回軍事上的頹勢,洪秀全組建了新的軍事領導層,年輕的陳玉成與李秀成成了太平軍前線的兩大指揮官。
1858年,陳玉成和李秀成合兵一處,先後攻佔了安徽廬州、浦口、六合等地,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危機。當時湘軍名將李續賓輕敵冒進,率領湘軍精銳企圖收復廬州,得知消息的陳玉成率軍連夜馳援廬州,結果在三河鎮與湘軍相遇,面對士氣正盛的陳玉成部,李續賓打算避其鋒芒,暫時退往桐城,結果被太平軍追上包圍,全殲湘軍6000多人,李續賓也在兵敗後自殺身亡。
三河鎮大捷,湘軍損失慘重,特別是士氣非常低落,「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復振。」而反觀太平軍陳玉成部,則士氣大振,名震清廷。當時的清朝文人方玉潤就曾在《星烈日記》中發出驚呼:「此賊不滅,兩湖未能安定」。
1860年,陳玉成與李秀成再次合兵一處,攻破了江南大營,清軍統帥和春畏罪自殺,徹底解除了清軍對天京的圍困,這是自1856年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軍事最鼎盛的時期。
這一年,也是陳玉成最為輝煌的一年,先是以23歲成為太平天國最年輕的王爺,後又被洪秀全委以重任,「外事不決問英王,內事不決問幹王,二事不決問天王。」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確,從今往後,太平天國對外徵戰的軍隊,都要聽命於英王陳玉成。
但人無完人,陳玉成畢竟太過年輕,位高權重之後難免有些心高氣傲,漸漸地與一些將領出現了矛盾和分歧,特別是與另外一位新星李秀成。在之後的安慶之戰中,陳玉成不聽眾將的勸阻,執意採取「圍魏救趙」的計劃,不救安慶反攻武昌,結果被曾國藩各個擊破。
從那之後,面對湘軍、淮軍的不斷猛攻,太平軍損失越來越多,而且兵員得不到補充,沒辦法陳玉成只能步步後退,採取主動防禦的措施。這讓洪秀全非常不滿意,漸漸剝奪了陳玉成手中的軍權。
面對日益窘迫的局面,有超前戰略眼光的陳玉成曾向洪秀全建議,派人前往川陝地區發展,招募新兵,以為太平軍提供有利的後援,並且能夠在非常時期,北伐威脅清朝京師,以減輕天京的壓力,但沒有得到洪秀全的同意。
1862年,由於叛徒的出賣,陳玉成在安徽壽縣突圍時被俘,不久後被殺害於河南延津,年僅26歲。
得知陳玉成已死之後,著名的湘軍統帥曾國藩暗中鬆了一口氣,心想太平軍少了陳玉成,從此不足慮也。史書記載,對於陳玉成,曾國藩曾評價其:「自漢唐以來,未有如此賊之悍者!」
俗話說英雄惜英雄,儘管曾國藩與陳玉成年紀相差很多,儘管兩人是勢同水火的敵人,但對於陳玉成的軍事才能,曾國藩還是做出了中肯的評價。自漢唐到清朝,一千多年的歷史,造反起義的人多如牛毛,其中被稱為名將的也有很多,但在曾國藩眼中,陳玉成才是這一千多年中的第一人。
參考文獻:《清史稿·洪秀全傳》、《星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