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逆轉對化貿易逆差,不惜突破道德底線,向中國走私鴉片

2020-12-26 揚生解史

導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最後英軍獲勝,中方被迫與英方籤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也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在美國動作頻頻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下歷史,看看在歷史上,當西方國家自身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的開端,也是中國抗擊西方列強侵略的第一次戰爭。今天,我們就來回顧第一次鴉片戰爭,以達到銘記歷史,繼往開來的目的。

英國擴張受阻:貿易及貨幣政策受阻於「天朝上國」

18世紀中葉發源於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將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此後,工廠中大多數以前依靠手工完成的工作,都被機器所取代,從而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產力過剩的問題。據統計,英國在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

為了輸出過剩的生產力(產品),以及獲取緊缺的資源,英國開始了向海外擴張之路。而憑藉著工業革命的成果,船堅炮利的英國在第二次百年戰爭中打敗法國後,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1837年~1901年),英國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日不落帝國」的經濟佔全球的70%,貿易出口額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上幾倍。

此時,中國周邊的國家都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而日不落帝國」在亞洲的終極目標,就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清王朝。但是,素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此時實行的卻是閉關鎖國政策,這使大英帝國計劃受挫。

1、清朝對英國保持著貿易順差 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輸出過剩的生產力(產品)。但是,當時中國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英國很受歡迎,而英國的拳頭產品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沒有銷路(中國可自給自足)。這就使中國在中英貿易中保持著對英國的貿易順差。

英國不僅未達到在中國傾銷產品的目的,反而每年在中英貿易中損失(出超)了二三百萬兩白銀,這不符合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

2、清王朝的貨幣(白銀)不與黃掛鈎大英帝國實行的是金本位貨幣政策,即貨幣是與黃金掛鈎的。但是,清朝的貨幣卻是白銀,因此,英國為了能與中國進行貿易,就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大量白銀。

金、銀之間的兌換使英國利潤受損,這使本就在中英貿易中承受逆差的英國雪上加霜。

3、清朝實行高關稅 清朝統治者並不喜歡咄咄逼人的英國人,因此,作為懲罰,清朝對從英國進口的貨物徵收20%的高關稅。清朝是第一個敢於向「日不落帝國」徵收高關稅的國家,這激怒了高傲的英國人。

綜上所述,因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以及高關稅,而且使用的貨幣是與黃金脫鉤的白銀。這不僅讓英國想在中國傾銷產品的企圖無法實現,更是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付出逆差的代價,這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的「日不落帝國」不能接受的結果。所以,下一步英國人就要出陰招了。

英國突破道德底線:向中國輸出鴉片牟取暴利

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清王朝,本是英國傾銷工業產品的絕佳目的地。但是,由於清王朝對英國的工業品不感冒,採取了消極的貿易政策,從而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存在逆差,這自然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所不能接受的。

公元1816年,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實現傾銷工業產品的目的,英國派阿美士德勳爵率團訪華。但是,中英雙方卻在覲見嘉慶的禮儀上出現分歧。清朝要求阿美士德必須向嘉慶帝行三跪九叩禮;但是,阿美士德卻提出以「脫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跪拜禮。這當然不能被「天朝上國」所接受,最終,阿美士德使團沒法與清朝就貿易問題展開談判。

在採取外交途徑交涉受阻,而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規模的情況下,為了迅速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暴露出了強盜的真面目。他們採用「毀滅人種」的卑劣的手段,來實現從中國掠奪財富的目的。

英國採取走私的方法,將鴉片送進中國。他們首先將鴉片包裝成延年益壽的補品,美其名曰「芙蓉膏」,而且不惜花費重金打廣告。很快,芙蓉膏就風靡於上層社會,其強烈的致幻感讓達官貴人、八旗子弟趨之若鶩。

此後,英國人又推出針對普通老百姓的「福壽膏」。福壽膏又稱大煙,是將鴉片與菸草混合而成,價格比芙蓉膏低。而有了芙蓉膏的成功經驗,英國人就照葫蘆畫瓢,又將福壽膏包裝成集壯陽、延年益壽、止疼、提神於一身的超級補品。由於福壽膏價格便宜(與菸草不相上下),但效果明顯,因此,很快就在老百姓中普及了。

鴉片一旦沾染上就會成癮,結果就是欲罷不能,再也離不開鴉片了。因此,當鴉片在中國普及後,英國人就適時地提高價格,從而攫取了驚人的暴利。

鴉片輸入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長期的變成入超國。中國因此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使國內發生嚴重銀荒,國庫空虛。

而更為嚴重的是,鴉片不僅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從而使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弱國無外交:中國禁菸,英國悍然出兵幹涉清朝內政

鴉片流毒,為中國三千年史未有之禍。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林則徐

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吸食鴉片的人數高達上百萬,並且因為鴉片而破碎的家庭更是數不勝數。更為重要的是,鴉片使清朝軍隊的戰鬥力嚴重下降,已經危及了清朝的根本,因此,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禁止鴉片買賣。

公元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林則徐到廣東後,鐵腕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鴉片煙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並於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英國不甘心就此失去中國市場,於是,就以中國人的禁菸行動是侵犯其私人財產為由,仗著船堅炮利的優勢,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發起鴉片戰爭的理由告訴我們,在西方列強眼裡,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一旦有不符合其利益的情況出現,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付諸武力來確保達到目的。

結語

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劣勢,不惜採取「毀滅人種」的卑劣的手段,向中國走私鴉片攫取暴利,以達到掠奪財富的目的。

當清政府為避免亡國滅種,做出禁止鴉片買賣的正當決策後,英國為了能繼續充當吸血蟲,竟仗著船堅炮利的優勢,悍然向中國發起侵略,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鴉片戰爭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西方列強的終極目標是掠守別國的財富,而不會給任何人、任何國家創造財富或無條件贈送財富。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棄幻想,勤練內功,使中華民族再次偉大,才能避免鴉片戰爭式悲劇的重演。

相關焦點

  • 晚清鴉片的毒害有多大?男人骨瘦如柴,女人拋棄貞潔任人糟蹋
    鴉片就是民間所說的大煙,主要由罌粟製成,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就已經傳入我國,不過當時是作為藥用,華佗就曾用鴉片來製作麻沸散。一般來說,吸食鴉片的人很少,因為是藥三分毒,尤其是鴉片。因此,明末清初,政府規定禁止吸食鴉片。
  • 徐亞保:一個中國版的「海賊王」,英國鴉片走私時的噩夢
    有意思的是,他們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海盜一樣任意燒殺搶掠,他們在搶劫對象選擇上專門挑英國商船,對運輸鴉片的英國商船更是「特別關照」,他是否搶劫中國商船無史可考,不過鑑於他職業的特殊性,我們大概能推測他對中國商船也並非秋毫無犯的。但英國面對這有針對性的搶劫,政府方面也很是頭疼,可因為徐亞保實力雄厚且部署嚴密,也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裡咽。
  • 這種飲料產自中國,曾引發戰爭,如今最大產量國卻不是中國
    在20世紀之前,中西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就是茶葉。當時的西方貿易公司紛紛派船到中國,用白銀購買茶葉。對於他們來說,「茶葉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東西都可以犧牲」。當時,英國不僅人均消費茶葉世界第一,而且基本壟斷了中西方的茶葉貿易。他們從中國進口茶葉,然後轉銷歐洲、美洲等。時至今日,英國仍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市場之一。
  • 毒品價格不菲,為何晚清的窮人也能抽得起鴉片?實情令人憤怒痛心!
    清朝,英國人用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發動鴉片戰爭,將鴉片運往中國,許多百姓染上菸癮,而最可怕的則是士兵也都開始抽大煙,整日意志消沉,渾渾噩噩,失去了戰鬥力,但是鴉片的價格昂貴,但是那時候在清朝為什麼普通人家甚至連乞丐都染上了毒癮?
  • 晚清鴉片的毒害究竟有多大?男人骨瘦如柴,父母賣掉子女,只為吸鴉片
    鴉片,從罌粟花蒴果裡提煉製造而成,又稱大煙。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希臘人就把罌粟的花或果實榨汁入藥,他們發現罌粟有安眠、鎮痛、安神等功效。史書記載,西漢時期鴉片正式傳入中國,當時是作為藥物的存在。
  • 乾隆在位的那年使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家賊難防,誰又做了最大幫兇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國佔領孟加拉,也就是印度的鴉片產地,開始數十倍的擴大鴉片的種植和提煉,並假以海貿,把鴉片大量輸向中國。1773年,印度的實際主宰者、擁有艦隊和軍隊的東印度公司看上了鴉片貿易這塊「香餑餑」,便把鴉片製造權收到了自己的手裡,開動機器、加足馬力,更大量的提煉鴉片,輸向中國。
  • 阿根廷與巴西的貿易逆差擴大
    華輿訊 據阿根廷新大陸周刊報導,11月份,阿根廷與巴西的貿易逆差為2.75億美元,這是自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預測今年阿根廷與巴西貿易逆差將達到8億美元,其中出口下降25%,進口下降15.5%。由於匯率差異,阿根廷11月份對巴西貿易逆差2.75億美元。
  • 歷史上的貿易戰:180年前,中國打的第一場貿易戰!
    由於中國出口的茶葉、陶瓷、絲綢等手工產品,在歐洲十分暢銷,所以每年歐洲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可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卻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制下,無論是吃的、穿的還是住的,中國農民都能自我供給,無需進口。面對完全封閉的中國市場,英國佬只能幹瞪眼,眼巴巴地看著每年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由此形成,一場貿易戰已避無可避。
  • 伶仃洋:天朝的走私天堂
    而它的主人馬地臣(Matheson,怡和洋行的創始人),就用它來做當時世界上最為暴利的生意——鴉片走私。走私了很多年,英國人和中國的官員們,早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雖然還遠不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地步。待到遙遠的北京突然有所振作,要禁絕鴉片,在皇權的巨大壓力下,廣東那些從鴉片走私中分潤多年的官員們,也只好要求鴉片船駛離廣州黃埔水面。
  • 美國總統家族的中國鴉片生意
    19世紀上半葉,德拉諾家在中國廣州做鴉片生意,和許多美國商人一樣,在對華鴉片貿易中賺取了家族的第一桶金。18世紀末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改變對華貿易赤字,走上販賣鴉片的路。而鴉片貿易的高額利潤對商人們的引誘是不分國界的,很多美國人也加入進來。
  • 鴉片價格昂貴,為何晚清窮人都抽得起?慈禧太后「實在是太聰明了」
    縱觀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無比屈辱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鴉片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毫不誇張地說,近代中國尤其是晚清到民國這段時間,舉國上下幾乎都吸食鴉片。1871年,在中國生活多年的韋德向英國國王提交了一份關於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文件。 在文件中,韋德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吸食鴉片,無異於英國人酗酒,都極具危害性。鴉片不僅使人散盡家財,還沒有根治的法子。每個鴉片吸食者的道德品行和身體素質,都在持續性下降。不過,鴉片的危害甚於酒精,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酗酒會令人臭名昭著。」
  • 2020丨公元1820年代: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
    他們想控制中國的首選之策就是貿易。  其實在鴉片戰爭之前,中西就有長期的貿易歷史,最早的是葡萄牙。葡萄牙跟中國的貿易是海盜式的——通過強盜行徑強租了中國澳門。他們把東南亞的香料和藥材賣給中國,再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銷往歐洲。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後來居上,坐上了對華貿易的頭把交椅。  但是在初期跟中國貿易的近200年時間裡,英國一直處於逆差地位。
  • 18世紀的清朝當時也算是世界強國,英國又為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而當時中國這麼龐大的領土和人口,對於英國的產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英國急於為自己的巨大工業產品尋找傾銷地,這時的中國還是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工業產品,英國人就想利用自己的相關優勢,取得在中國的銷售權利和開發巨大的市場。但是發現通過一般的手段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他如果要獲得足夠的收益就只能通過戰爭武力的手段來解決了,就差一個藉口。
  • 中美貿易逆差從何而來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是逆差,但在對中國的服務貿易方面卻是順差。  「中美貿易統計是存在差異的。」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說,中國和美國統計工作組多次就中美貿易統計差異進行比較研究,這個工作組由兩國政府機構專家組成。根據工作組的測算結果,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被高估了20%左右。去年工作組分析的結果顯示,美國的逆差高估了21%。  那麼,中美貿易逆差又從何而來?
  • 美國人心甘情願買中國製造,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美媒:川普錯了
    據美國彭博社1月12日報導,隨著冠狀病毒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中國在工業生產和經濟復甦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美國則成為中國復工復產後生產的醫療設備和家用設備最大的客戶。畢竟同中國相比,新冠病毒仍在美國肆無忌憚地傳播著。報導直言,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正在不斷擴大。
  • 路透:新冠疫情擋住中國人境外遊花錢 服務貿易逆差大減支撐人民幣...
    中國小康網7月3日訊 老馬 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今年1-5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13%,但得益於旅遊支出大幅減少,同期服務貿易逆差規模下降四成,這助力改善經常項的收支狀況。人民幣紙幣路透社報導,今年年初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要求中國大量採購美國商品和服務,之前不少分析人士擔憂,大量的採購可能會讓經常項順差快速收窄,甚至出現逆差;外管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5月貨貿順差同比減少13%,但貨物和服貿順差卻從去年1-5月的540億美元升至764億美元,升幅超40%,可見服貿逆差收窄對整體貿易形勢的改善程度
  • 澳媒篡改我國徽圖案 人民日報:突破道德底線!
    澳大利亞這家報紙把疫情政治化、將病毒標籤化,置基本正義於不顧,突破道德底線,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這種惡劣行徑不可縱容。  新冠肺炎疫情堪稱一次全球道德檢視,能夠驗出文明成色。媒體是歷史的記錄者,應當自覺涵養道德操守,自覺堅持和捍衛人類文明基本價值,守住人類文明底線。國旗國徽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凝聚著所有國人民的深厚感情,代表著所有國的崇高尊嚴。
  • 中國進口大豆或突破1億噸,394億口罩抵美,外媒:中國成貿易大贏家
    列文在題為《俄羅斯油脂產品對印度和中國的出口:成功戰略》會議上說,「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收入不斷增長。因此這些國家的消費市場正逐漸從更為廉價的植物油轉變為葵花籽油。」「到2024年,俄羅斯生產商很有可能佔據中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將達到50%,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將達30%。」這一預計,也是俄羅斯農業經濟正在取得繁榮和突破的一個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