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最後英軍獲勝,中方被迫與英方籤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也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在美國動作頻頻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下歷史,看看在歷史上,當西方國家自身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的開端,也是中國抗擊西方列強侵略的第一次戰爭。今天,我們就來回顧第一次鴉片戰爭,以達到銘記歷史,繼往開來的目的。
英國擴張受阻:貿易及貨幣政策受阻於「天朝上國」
18世紀中葉發源於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將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此後,工廠中大多數以前依靠手工完成的工作,都被機器所取代,從而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產力過剩的問題。據統計,英國在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
為了輸出過剩的生產力(產品),以及獲取緊缺的資源,英國開始了向海外擴張之路。而憑藉著工業革命的成果,船堅炮利的英國在第二次百年戰爭中打敗法國後,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在維多利亞時期(1837年~1901年),英國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日不落帝國」的經濟佔全球的70%,貿易出口額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上幾倍。
此時,中國周邊的國家都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而日不落帝國」在亞洲的終極目標,就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清王朝。但是,素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此時實行的卻是閉關鎖國政策,這使大英帝國計劃受挫。
1、清朝對英國保持著貿易順差 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輸出過剩的生產力(產品)。但是,當時中國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英國很受歡迎,而英國的拳頭產品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沒有銷路(中國可自給自足)。這就使中國在中英貿易中保持著對英國的貿易順差。
英國不僅未達到在中國傾銷產品的目的,反而每年在中英貿易中損失(出超)了二三百萬兩白銀,這不符合大英帝國的國家利益。
2、清王朝的貨幣(白銀)不與黃掛鈎大英帝國實行的是金本位貨幣政策,即貨幣是與黃金掛鈎的。但是,清朝的貨幣卻是白銀,因此,英國為了能與中國進行貿易,就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大量白銀。
金、銀之間的兌換使英國利潤受損,這使本就在中英貿易中承受逆差的英國雪上加霜。
3、清朝實行高關稅 清朝統治者並不喜歡咄咄逼人的英國人,因此,作為懲罰,清朝對從英國進口的貨物徵收20%的高關稅。清朝是第一個敢於向「日不落帝國」徵收高關稅的國家,這激怒了高傲的英國人。
綜上所述,因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以及高關稅,而且使用的貨幣是與黃金脫鉤的白銀。這不僅讓英國想在中國傾銷產品的企圖無法實現,更是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付出逆差的代價,這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強的「日不落帝國」不能接受的結果。所以,下一步英國人就要出陰招了。
英國突破道德底線:向中國輸出鴉片牟取暴利
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清王朝,本是英國傾銷工業產品的絕佳目的地。但是,由於清王朝對英國的工業品不感冒,採取了消極的貿易政策,從而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存在逆差,這自然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所不能接受的。
公元1816年,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實現傾銷工業產品的目的,英國派阿美士德勳爵率團訪華。但是,中英雙方卻在覲見嘉慶的禮儀上出現分歧。清朝要求阿美士德必須向嘉慶帝行三跪九叩禮;但是,阿美士德卻提出以「脫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跪拜禮。這當然不能被「天朝上國」所接受,最終,阿美士德使團沒法與清朝就貿易問題展開談判。
在採取外交途徑交涉受阻,而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規模的情況下,為了迅速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暴露出了強盜的真面目。他們採用「毀滅人種」的卑劣的手段,來實現從中國掠奪財富的目的。
英國採取走私的方法,將鴉片送進中國。他們首先將鴉片包裝成延年益壽的補品,美其名曰「芙蓉膏」,而且不惜花費重金打廣告。很快,芙蓉膏就風靡於上層社會,其強烈的致幻感讓達官貴人、八旗子弟趨之若鶩。
此後,英國人又推出針對普通老百姓的「福壽膏」。福壽膏又稱大煙,是將鴉片與菸草混合而成,價格比芙蓉膏低。而有了芙蓉膏的成功經驗,英國人就照葫蘆畫瓢,又將福壽膏包裝成集壯陽、延年益壽、止疼、提神於一身的超級補品。由於福壽膏價格便宜(與菸草不相上下),但效果明顯,因此,很快就在老百姓中普及了。
鴉片一旦沾染上就會成癮,結果就是欲罷不能,再也離不開鴉片了。因此,當鴉片在中國普及後,英國人就適時地提高價格,從而攫取了驚人的暴利。
鴉片輸入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長期的變成入超國。中國因此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使國內發生嚴重銀荒,國庫空虛。
而更為嚴重的是,鴉片不僅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從而使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弱國無外交:中國禁菸,英國悍然出兵幹涉清朝內政
鴉片流毒,為中國三千年史未有之禍。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林則徐
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吸食鴉片的人數高達上百萬,並且因為鴉片而破碎的家庭更是數不勝數。更為重要的是,鴉片使清朝軍隊的戰鬥力嚴重下降,已經危及了清朝的根本,因此,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禁止鴉片買賣。
公元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林則徐到廣東後,鐵腕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鴉片煙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並於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英國不甘心就此失去中國市場,於是,就以中國人的禁菸行動是侵犯其私人財產為由,仗著船堅炮利的優勢,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發起鴉片戰爭的理由告訴我們,在西方列強眼裡,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一旦有不符合其利益的情況出現,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付諸武力來確保達到目的。
結語
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劣勢,不惜採取「毀滅人種」的卑劣的手段,向中國走私鴉片攫取暴利,以達到掠奪財富的目的。
當清政府為避免亡國滅種,做出禁止鴉片買賣的正當決策後,英國為了能繼續充當吸血蟲,竟仗著船堅炮利的優勢,悍然向中國發起侵略,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鴉片戰爭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西方列強的終極目標是掠守別國的財富,而不會給任何人、任何國家創造財富或無條件贈送財富。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放棄幻想,勤練內功,使中華民族再次偉大,才能避免鴉片戰爭式悲劇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