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8月25日訊(記者李碗容 蕭顥)8月25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的「公共衛生與健康高端論壇」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做了《新冠肺炎防控和公共衛生改革》的發言,他解析了我國取得新冠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的原因,同時對我國公共衛生安全和公共衛生改革提出了諸多建議。
事實證明武漢全民排查正確
「這是我第三次來武漢,看到武漢現在大好的形勢,感觸很多。」今年1月曾光兩次到武漢,1月18日,他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和鍾南山院士一起到武漢。這次再來武漢,曾光看到武漢形勢大好,十分高興。
曾光說:「防控SARS的經驗對於這次應對新冠疫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防控經驗就是進入戰時狀態,迅速啟動指揮部、參謀部、情報部、戰鬥部和後勤部的聯動。最高決策者要直接和專家見面,共同規劃,各部門共同研究關鍵問題。」
「應對SARS的經驗是遺產,應對SARS早期的教訓也是遺產。這次我國把遺產照單全收,並且有重大的創新發展。」曾光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的流行規模、防控難度和國際環境遠非SARS可比,但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的聯合防控,同時疫情公開化通報WHO和國際社會,中國率先分離病毒,公布基因圖譜,研製診斷試劑等,確保了迅速控制疫情。
曾光同時坦言,他認為在認真總結和宣傳應對SARS經驗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沒有把它轉化成教材,我們缺了這一課。」
「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曾光用武漢全民核酸排查舉例,「武漢決定開展核酸大排查時,講句實在話,我們做公共衛生的專家過去是不太贊成的,因為篩查成本太高。但事實證明,是這件事情政府部門做得很明智。武漢通過大排查讓社會更穩定,老百姓更放心,對疫後重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專家也是要向武漢學習。」
中國經驗能讓新增病例迅速清零
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已經進入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兩手抓的新常態。
曾光認為,新常態從全國病例清零開始,「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清零?有三個理由:第一是,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能力清零;第二是,清零以後老百姓放心,可以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複課復學。第三,清零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再出現病例時,在白紙上很容易發現汙點,利於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在武漢清零之後,北京、黑龍江等地出現疫情反覆,但是曾光認為,我國再次應對疫情是面對老對手,輕車熟路,有自信心戰勝它。比如北京,基於之前全國抗疫經驗,迅速採取了一整套的北京模式應對疫情,包括進入戰時體制,成立指揮部和參謀部,專家參與研判。全市分為二級應對,按街道辦事處分高、中、低風險等。「在疫情防控中我們摸索出經驗,發現病例後我們有能力迅速清零,而且儘量是少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曾光指出,接下來需要警惕新冠疫情與流感疊加。曾光稱,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臨床症狀相似,均以發熱、呼吸道表現為首發症狀,臨床難以鑑別。「新冠疫情與流感疊加在一起真的會是一個大事,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遠遠低於歐美國家。今年這個仗我覺得第一仗打勝了,但面對可能發生的第二仗,一定要做好準備。」
積極預防做政府參謀
這次新冠疫情,將推進我國公共衛生改革。曾光認為,改革的首先要理清公共衛生的本質,同時他還談到了一個概念——零級預防。
「零級預防是針對公共衛生問題產生的條件和危險因子的預防。它和三級預防不一樣,三級預防老百姓都可以參與,而政府是零級預防的主要責任方,它要通過制定和實施法規、政策來實現。比如這次政府決定武漢『封城』。」他表示,在零級預防防線上,公共衛生專家應該是政府的參謀,將流行病學調查、疾病監測的成果轉化為公共衛生對策建議,協助決策者和政府更好地承擔零級預防的責任。
「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是預防為主,經費和編制是風向標。我有一個估算,如果我們拿出醫改投入的五分之一就可以完全振興我們的疾控系統。」曾光列舉了一組數據說明——我國醫療衛生財政投入佔GDP的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0.6%上升到2017年的2.9%,但同期公共衛生投入佔GDP的比重反而從0.4%降低到0.2%,這一點需要引起重視。
曾光說:「我們進行公共衛生改革,首先要搞清楚公共衛生的發展史,再去做設計。近期的目標是加強公共衛生安全,在防控常態化怎麼留住疾控中心的骨幹,怎麼培訓更多的人才,怎樣構建更合理的全國疾控體系。未來我們可能會面對很多的挑戰都和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建立號令統一的疾控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