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甲秀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貴陽地標性建築、貴陽歷史的象徵和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她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8),先後做過6次大規模修葺,歷經400餘年風雨矗立不倒。從布局上看,她巧借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一一萬鰲磯石(此石酷似傳說中的巨鰲)在河流上興建,是一座木結構的閣樓,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傳說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甲秀樓紅欞雕窗,下有12根白石柱託住簷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欄圍護。總高22.9米,頂層額題「甲秀樓」三字。她與涵碧潭、浮玉橋、芳杜洲、翠微閣、觀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組瑰麗的風景建築群,舊有「小西湖八景"之稱。後雖屢遭毀壞,但經修葺、重建後,依然氣度非凡。據2010年版《歙縣誌》記載,貴陽甲秀樓系明代徽州歙縣人江東之主持建造。
江東之(?一1599),字長信,歙縣江村人。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初授行人,後擢御史。因直言敢諫,累官右合都御史、貴州巡撫等。
得知我們是江東之故裡去的,站在甲秀樓前,地方導遊十分動情地向我們述說了一則有關建造甲秀樓的民間傳說:
相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風水寶地,回來後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甲秀樓"。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木匠和一位石匠,帶著他們到南明河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是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唉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為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木匠問:換在哪裡?石匠說:沿河下去120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蕩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就拿這座九眼新橋旁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到底姓什麼,叫什麼。
作為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作品,無庸置疑是有是非好惡情感的。建造甲秀樓的傳說,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傳說中的知府大人,居廟堂之高,卻置平民百姓的利益於不顧,深為百姓所不屑、所痛恨。而時為封疆大吏的貴州巡撫江東之巧選萬鰲磯石造樓,深得當時百姓的一致擁戴與支持,所以樓才造得那般快,那般好。要不然,傳說中所針砭的就不是「知府大人」,而是「巡撫大人"了。據2010年版《歙縣誌•人物•軍政類•江東之》,江確是一位剛直不阿、頗有政績的好官:「忠謀直節,雖讒言蜂起,而持論不屈,因最先揭發錦衣徐爵驕縱而受知於神宗。」「駙馬都尉侯拱宸叔父依仗外戚權勢強奪民田,江東之亦予揭發。"「巡撫王宗載謀殺劉臺等直臣,江東之上疏劾其殺人以媚權相張居正,乞從先朝楊路謀殺沈煉抵罪例懲治。""出督畿輔屯政,會小阿卜戶率百餘寇襲破黑峪關,殺數百人而去。邊臣周詠等埋屍後詐以功上報,為按臣所劾。江東之受命核勘,微服行關外,見蔬畦土新,疑竇頓生,立命深挖,得屍九具,皆刀傷致命。冒功者陳文治等被判死罪,江東之直聲大震……」
在甲秀樓觀光的半天時間裡,我還個別和津津樂道的地方導遊聊起了貴州與徽州有關的其他二大話題。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與徽州。「調北徵南"是明朝初年帝國統治集團為統一版圖,而對盤踞雲南的元代梁王割劇勢力巴匝剌瓦爾密發動的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1381年10月,朱元璋集結30萬大軍直奔雲貴,1382年1月,梁王勢力被徹底摧垮。4月,另一支土著勢力,即已經營數百年的大理段氏王朝瞬間傾覆,自此明政權統一了雲南全境(貴州屬之)。為避免雲貴中央權力真空地帶重蹈覆轍,朱元璋決定將這支30萬之眾的精銳之師,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即按照明朝軍隊的編制駐紮下來,威懾四方。這一軍事行動,史稱「調北徵南」。與此同時,明朝政府還大力推行「移民就寬鄉」政策,鼓勵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到經濟滯後的地方,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除軍屯、民屯外,為彌補軍糧不足,明朝政府還徵集不少商人入駐貴州一一即商屯。軍屯、民屯、商屯,史上統稱「調北填南」。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中,曾有大量徽州人入黔。徽州人在貴州,第一個代表性就是明初徵南以後,大量徽籍軍士進入黔地:現今黔中汪姓、胡姓、葉姓、章姓、鮑姓、方姓、黃姓、洪姓、吳姓、程姓、邵姓、高姓等姓氏中,絕大多數是明清兩代入黔的徽人後裔。如安順吉昌屯的汪姓始祖汪燦,就是徽州汪華的後人,譜載說是汪華八子俊的後代。胡姓始祖胡世顯,原籍徽州府歙縣人氏。還有在徵南中立下戰功而被封為「徵南將軍"的胡宗文,也是安徽歙縣安定郡15都飯坑的人氏。其後在「調北填南」中,又從江南各地徵調了大批人員來到貴州定居,此中又有不少徽州人遷入貴州。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有力結束了地方割劇,安定了一方,又大大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集居的省份,全國56個少數民族,貴州的少數民族成分佔49個),有利西南邊陲的開發,發展了雲貴的經濟。其間徽州先人勞苦功高,功不可沒!
平定大小金川戰爭與徽州。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次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政府初派3萬大軍分兩路進討,莎羅奔率眾奮力反抗,清軍屢屢失利。乾隆十三年(1748),清廷四川總督張廣泗率軍攻打大金川,屢戰屢敗。12月,清廷命大學士傅恆督軍,提督嶽鍾琪出其不意,直逼大金川官寨,莎羅奔被迫投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金川土司索諾木和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聯手殺革布希札土司,進攻鄂克什和明正兩土司。乾隆命大學士溫福率軍出戰,屢戰不克。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小金川突襲清軍大營,清軍潰敗,溫福戰死。乾隆聞訊大怒,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豐伸額為副將軍,兵分三路徵討,終迫使大小金川土司於四十一年(1776)二月初率2000餘眾出降,大小金川戰爭結束。
平大小金川戰爭前後延續30年。其中第一次金川之役,清政府共調兵6.25萬名,耗銀七百六十萬四千八百餘兩,米七十六萬七千二百餘石,麥二萬零二百六十餘石,豆七千四百四十餘石。第二次金川之役,清政府共調兵12.55萬名(陣亡1.47萬名,其中官員908名,傷者無數),耗銀六千一百六十萬兩,米二百九十六萬三千五百餘石,火藥四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餘斤,鉛鐵炮子彈三百餘萬斤,調派民夫46.2萬人。
乾隆十三年(1748),徽州歙縣岑山渡鹺鹽巨賈程可正、程謙六等,「佐徵討大金川軍糧」銀八十萬兩;第二次金川之役,岑山渡鹺鹽巨賈程儉德會同江廣達(江春)等捐軍需銀四百萬兩。約合佔平大小金川戰爭總耗銀的6.93%強。
大小金川戰爭是一場平內亂、保穩定、反分裂的正義之戰。以歙縣岑山渡程氏為主體的徽州鹽商巨賈富不忘國,憂國憂民,慷慨捐需,功績卓著,千秋永垂!
特別聲明:
1、以上作品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歙縣論壇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同歙縣論壇聯繫的,請於作品發布後的30日內進行。
2、「歙縣論壇」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559-2621317,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3、投稿、合作QQ:54596489(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編輯|吳志芸
監製|仰時威
法律|王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