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前話徽州

2021-02-22 歙縣論壇

2014年六七月間,我曾隨團到貴州一些著名景點一遊,貴陽是其中一站。

(圖片來源網絡)

  甲秀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貴陽地標性建築、貴陽歷史的象徵和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她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8),先後做過6次大規模修葺,歷經400餘年風雨矗立不倒。從布局上看,她巧借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一一萬鰲磯石(此石酷似傳說中的巨鰲)在河流上興建,是一座木結構的閣樓,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傳說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甲秀樓紅欞雕窗,下有12根白石柱託住簷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欄圍護。總高22.9米,頂層額題「甲秀樓」三字。她與涵碧潭、浮玉橋、芳杜洲、翠微閣、觀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組瑰麗的風景建築群,舊有「小西湖八景"之稱。後雖屢遭毀壞,但經修葺、重建後,依然氣度非凡。

  據2010年版《歙縣誌》記載,貴陽甲秀樓系明代徽州歙縣人江東之主持建造。

  江東之(?一1599),字長信,歙縣江村人。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初授行人,後擢御史。因直言敢諫,累官右合都御史、貴州巡撫等。

        得知我們是江東之故裡去的,站在甲秀樓前,地方導遊十分動情地向我們述說了一則有關建造甲秀樓的民間傳說:

        相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風水寶地,回來後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甲秀樓"。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木匠和一位石匠,帶著他們到南明河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是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唉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為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木匠問:換在哪裡?石匠說:沿河下去120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蕩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就拿這座九眼新橋旁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到底姓什麼,叫什麼。

        作為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作品,無庸置疑是有是非好惡情感的。建造甲秀樓的傳說,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傳說中的知府大人,居廟堂之高,卻置平民百姓的利益於不顧,深為百姓所不屑、所痛恨。而時為封疆大吏的貴州巡撫江東之巧選萬鰲磯石造樓,深得當時百姓的一致擁戴與支持,所以樓才造得那般快,那般好。要不然,傳說中所針砭的就不是「知府大人」,而是「巡撫大人"了。據2010年版《歙縣誌•人物•軍政類•江東之》,江確是一位剛直不阿、頗有政績的好官:「忠謀直節,雖讒言蜂起,而持論不屈,因最先揭發錦衣徐爵驕縱而受知於神宗。」「駙馬都尉侯拱宸叔父依仗外戚權勢強奪民田,江東之亦予揭發。"「巡撫王宗載謀殺劉臺等直臣,江東之上疏劾其殺人以媚權相張居正,乞從先朝楊路謀殺沈煉抵罪例懲治。""出督畿輔屯政,會小阿卜戶率百餘寇襲破黑峪關,殺數百人而去。邊臣周詠等埋屍後詐以功上報,為按臣所劾。江東之受命核勘,微服行關外,見蔬畦土新,疑竇頓生,立命深挖,得屍九具,皆刀傷致命。冒功者陳文治等被判死罪,江東之直聲大震……」

  在甲秀樓觀光的半天時間裡,我還個別和津津樂道的地方導遊聊起了貴州與徽州有關的其他二大話題。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與徽州。「調北徵南"是明朝初年帝國統治集團為統一版圖,而對盤踞雲南的元代梁王割劇勢力巴匝剌瓦爾密發動的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1381年10月,朱元璋集結30萬大軍直奔雲貴,1382年1月,梁王勢力被徹底摧垮。4月,另一支土著勢力,即已經營數百年的大理段氏王朝瞬間傾覆,自此明政權統一了雲南全境(貴州屬之)。為避免雲貴中央權力真空地帶重蹈覆轍,朱元璋決定將這支30萬之眾的精銳之師,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即按照明朝軍隊的編制駐紮下來,威懾四方。這一軍事行動,史稱「調北徵南」。與此同時,明朝政府還大力推行「移民就寬鄉」政策,鼓勵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到經濟滯後的地方,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除軍屯、民屯外,為彌補軍糧不足,明朝政府還徵集不少商人入駐貴州一一即商屯。軍屯、民屯、商屯,史上統稱「調北填南」。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中,曾有大量徽州人入黔。徽州人在貴州,第一個代表性就是明初徵南以後,大量徽籍軍士進入黔地:現今黔中汪姓、胡姓、葉姓、章姓、鮑姓、方姓、黃姓、洪姓、吳姓、程姓、邵姓、高姓等姓氏中,絕大多數是明清兩代入黔的徽人後裔。如安順吉昌屯的汪姓始祖汪燦,就是徽州汪華的後人,譜載說是汪華八子俊的後代。胡姓始祖胡世顯,原籍徽州府歙縣人氏。還有在徵南中立下戰功而被封為「徵南將軍"的胡宗文,也是安徽歙縣安定郡15都飯坑的人氏。其後在「調北填南」中,又從江南各地徵調了大批人員來到貴州定居,此中又有不少徽州人遷入貴州。

        「調北徵南」「調北填南"有力結束了地方割劇,安定了一方,又大大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集居的省份,全國56個少數民族,貴州的少數民族成分佔49個),有利西南邊陲的開發,發展了雲貴的經濟。其間徽州先人勞苦功高,功不可沒!

        平定大小金川戰爭與徽州。乾隆十一年(1746),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次年,莎羅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政府初派3萬大軍分兩路進討,莎羅奔率眾奮力反抗,清軍屢屢失利。乾隆十三年(1748),清廷四川總督張廣泗率軍攻打大金川,屢戰屢敗。12月,清廷命大學士傅恆督軍,提督嶽鍾琪出其不意,直逼大金川官寨,莎羅奔被迫投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金川土司索諾木和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聯手殺革布希札土司,進攻鄂克什和明正兩土司。乾隆命大學士溫福率軍出戰,屢戰不克。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小金川突襲清軍大營,清軍潰敗,溫福戰死。乾隆聞訊大怒,命阿桂為定西將軍,明亮、豐伸額為副將軍,兵分三路徵討,終迫使大小金川土司於四十一年(1776)二月初率2000餘眾出降,大小金川戰爭結束。

        平大小金川戰爭前後延續30年。其中第一次金川之役,清政府共調兵6.25萬名,耗銀七百六十萬四千八百餘兩,米七十六萬七千二百餘石,麥二萬零二百六十餘石,豆七千四百四十餘石。第二次金川之役,清政府共調兵12.55萬名(陣亡1.47萬名,其中官員908名,傷者無數),耗銀六千一百六十萬兩,米二百九十六萬三千五百餘石,火藥四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餘斤,鉛鐵炮子彈三百餘萬斤,調派民夫46.2萬人。

        乾隆十三年(1748),徽州歙縣岑山渡鹺鹽巨賈程可正、程謙六等,「佐徵討大金川軍糧」銀八十萬兩;第二次金川之役,岑山渡鹺鹽巨賈程儉德會同江廣達(江春)等捐軍需銀四百萬兩。約合佔平大小金川戰爭總耗銀的6.93%強。

  大小金川戰爭是一場平內亂、保穩定、反分裂的正義之戰。以歙縣岑山渡程氏為主體的徽州鹽商巨賈富不忘國,憂國憂民,慷慨捐需,功績卓著,千秋永垂!

  

特別聲明: 

    1、以上作品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歙縣論壇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同歙縣論壇聯繫的,請於作品發布後的30日內進行。

    2、「歙縣論壇」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559-2621317,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3、投稿、合作QQ:54596489(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編輯|吳志芸

監製|仰時威

法律|王亦文

相關焦點

  •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先生與中國徽州
    原創 張建平 中華讀書報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2007年,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先生造訪徽州,為即將開展的中法鄉村旅遊項目做前期訪問。老先生抵達徽州後與接待人員的一段對話,我記憶猶新。
  • 徽州古城:進了這座城,才算真正到徽州
    自此,歙縣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 ,「千古一縣」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徽州古城內古橋、古塔、古街、古巷、古壩、古井、古民居、古牌坊構成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歙縣古城又名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徽州最美的是人
    許國石坊前一張老照片父親有張黑白老照片,身後是座徽州牌坊,上書蒼勁大字「大學士」。那張照片拍攝於1983年,那年他剛大學畢業,來黃山援建豐樂水庫。許國石坊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
  • 徽州葉村洪氏支祠敬本堂
    徽州葉村洪氏支祠敬本堂,又名「世光第」、「六份廳」,是徽州葉村洪氏子孫敬同公一脈,為祭祀本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竣工,是經綸公三十世孫洪應龍率族眾開始建造的。
  • 徽州建築,多少美麗?多少遺憾?
    追根溯源便要從千年前開始講起01一方淨土西晉末年經歷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中原淪為戰火瀰漫的地獄,徽州民居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明代的民居二樓為廳堂,稱「樓上廳」,更多的保留了幹欄式建築的特色,清代的主要廳堂則由二樓轉移到一樓,攝影師@鄭哲文)▼頂層的樓板處還可以挑出木條形成曬場
  • 徽州風俗
    徽州,自古為山越族居地,在遷入漢族之前,盛行「蠻民」習俗。只是在中原居民大量遷入皖南山區之後,才真正地改變了山越的風俗習氣。古代,徽州人捍衛鄉土的觀念相當濃厚,這是因為古徽州山林中的土著越民向有"勇悍尚武"之風,加上外來居民入居徽州,他們都必須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種「難以力服而易以理勝」的特性,成為安全的避難場所。
  • 王振忠 | 徽州的「女祠」與「庶母祠」
    清嘉慶年間,鮑氏家族的鹽業經營如日中天,鮑志道等人花費巨資將創建於前明的敦本堂重修一新,並於其左側修葺文會,另建世孝祠,整修了大和社及水口牌坊園林、三元庵等。其中的敦本堂,也就是俗稱的「男祠」。而此一得名之出現,實際上緣自「女祠」的營建。
  • 王振忠:徽州的「女祠」與「庶母祠」
    清嘉慶年間,鮑氏家族的鹽業經營如日中天,鮑志道等人花費巨資將創建於前明的敦本堂重修一新,並於其左側修葺文會,另建世孝祠,整修了大和社及水口牌坊園林、三元庵等。其中的敦本堂,也就是俗稱的「男祠」。而此一得名之出現,實際上緣自「女祠」的營建。
  • 孤獨的徽州.
    粉牆黛瓦,雲開雨霽朦朧之景傾盡了人們對浪漫的想像只是這表象下深埋著徽州的儒雅與孤勇徽州誕生於山限壤隔之地地狹人稠,資源匱乏徽州人怡情礪志以山為骨架,水為血脈少小離家,去闖天下悠悠長路踏出了徽商之輝煌時光荏苒
  • 【徽州】不可錯過的那些徽州小吃
    2、徽州餜:徽州風味小吃。先將黃豆炒熟磨碎,再將純肥肉切成丁熬至半油狀,將豆粉倒入鍋內,加入適量精鹽拌勻為餡。然後用開水泡菜油調入麵粉內揉勻為止。做餜時餡多皮薄,兩面再沾上少許炒熟的黑芝麻,以增加香味,最後用文火烤熟。徽州餜的製作始於明初,據說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與徽客汪某在客棧中相遇,品嘗徽州餜。回朝後,與內閣大臣曹文埴談起徽州地方風味時,稱讚此餜為食中佳品。
  • 徽州望族—汪氏宗族
    汪氏宗族在宋代時「宦路相遇、多講宗盟」 ,明代時相與通宗、修祠輯譜,他們多以徽州汪氏後裔自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說。因而本文研究的範圍,為徽州汪道獻家族全部後裔以及部分與汪道獻家族有直接關係的汪氏人物。因此,所涉及到的汪氏歷代名人,其地域有可能超出徽州範圍,甚至擴大到全國有關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及海外。
  • 濟南出發,徽州自駕,一程山水一程歌,一夢到徽州
    直到我去了徽州,總算找到了這樣一片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的古城古鎮。徽州,古稱歙州,"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無論白天黑夜,徽州都像是一副恬淡的水墨畫。在徽州古樸村落是一絕,這裡有白牆黛瓦高高的馬頭牆,有通幽曲徑縱橫交錯,村外河流環繞村內溪流潺潺,水塘梯田點綴山間,小村靜謐深幽,居住的多為老人,嫋嫋炊煙過後老人們端著飯碗或蹲或坐就在大門前吃飯。
  • 庚子雜議——夢見徽州
    前幾天做了個夢。夢裡,我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在宿舍裡和幾個室友高談闊論。當打開宿舍窗戶的時候,是萬山群壑、墨綠蒼勁。放眼遠眺,氤氳的霧氣繚繞著峰頂,宛若仙境;白雲生處,粉牆黛瓦的村落散布在群山的懷抱中,簷翹角下的仄仄青石板路上雨水滴答。
  • 合肥霸都書局首秀 作家趙焰暢談徽州詩意美學
    知名作家趙焰做客書局,暢談分享徽州詩意美學。「藝術介入生活在地創生文化對談」活動是霸都書局開展的一檔人文計劃,旨在通過系列文化人物的對談,試圖去尋找屬於當代青年對於區域文化的新視角,並邀約青年力量積極實踐介入,實現守正與創新。
  • 陽春三月古徽州尋找那一地炫目的金黃
    晚餐,在屯溪品嘗徽州美食。宿:屯溪D2、屯溪——新安江——南屏村開始第一天的賞花旅程,一路花海,看美麗的徽州山水,這裡山水甜美,村落靜謐,富徽州之品味。山勢雄奇充滿陽剛之美,山腳梯田層層疊疊,油菜花大氣磅礴。初見時,美到震撼!下午前往新安江徒步(平路,1個多小時),穿行在花海中。
  • 【徽州文化】徽州民間故事——毛豆腐與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成為義軍首領後,又一次帥十萬大軍途徑徽州的時候,特名隨軍廚師取當地溪水製作毛豆腐犒勞三軍。從此油煎毛豆腐在徽州地區便流傳開來,成為美味可口的傳統佳餚下面我們看看一段視頻,徽州毛豆腐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如今毛豆腐成為了徽州古城的一大特色美食,無論酒店飯店,還是徽州古城路邊攤位上,都能夠點到毛豆腐這道菜餚
  • 徽州徽語與婺源縣的由來
    徽州府示意圖①歙州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佔領古徽州地區,設黝(後改「黟」)、歙二縣,歸屬鄣郡。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婺地又隨歙縣改屬丹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吳政權派兵制服山越後,縣建立新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吳亡,改新都郡為新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新安郡改為歙州。②婺源縣得名由來
  • 黃山、西遞、黔縣古城、徽州古城、屯溪老街汽車5日遊
    黃山、西遞、黔縣古城、徽州古城、屯溪老街汽車5日遊!
  • 「十大經典安徽菜「揭曉:徽州臭鱖魚、胡適一品鍋、椒鹽米雞......
    徽州臭鱖魚製法獨特,別有風味。它以香鮮透骨、魚肉酥爛、食而得異香等特點成為徽式風味名菜的代表菜品。要說這道菜的誕生,還要追溯到上百年前呢。話說有一年,徽州府調來了個姓苗的酷吏當知府。商人只有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鱖魚,用木桶盛裝,僱挑夫沿池州至徽州府際幹道的山區販賣。
  • 歙縣徽州古城城門2021年掛春聯評選 || 天都詩社第83期
    7、王玉民(西安)古今佳景秀奇天下譽;世代盛文英傑古城名。8、王聲淼題歙縣古城陽和門聯:鼠遁牛來,古邑陽和開泰運;鶯歌燕舞,新春景麗待佳賓。9、江日平南譙樓外門戮力同心 古徽兒女昂首闊步新時代;百舸爭流 歙縣人民奮發進取續華章。